媧皇宮俗稱「奶奶頂」,位於涉縣西北唐王峧山腰。這裡群山疊翠,流水環繞,風景秀麗,為涉縣古八景之一,媧皇宮依山就勢,巧借天然,人稱之為「天造地設之境」。這裡不僅建築宏偉獨特,而且還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國內罕見的摩崖刻經,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據這裡碑文記載,此處古蹟最早創建於漢文帝時,但當初規模很小,僅有「神廟三楹」(只有三間石室和一些神像),後經過歷朝代修建,規模不斷擴大。
媧皇宮所在山體,遠看像一把太師椅,按照道家解釋,三面環山,左青龍,右白虎,山體下面是漳河,東面是劉鄧大軍司令部舊址,將軍嶺,正是三省交界地。山頂媧皇閣到山腳需要往返3公裡。
媧皇宮特點:1座吊樓,2種宗教,3個石窟,4組古建,5種刻經,6部經文,7尊塑像,8大功績,9根鐵索。其中所指的宗教,指的是佛教與道教,9根鐵索是說建在險峻山崖上的媧皇閣採用9根鐵索與山體相連。廟是明代建築,清代鹹豐年間重修。
媧皇宮是最後最高的一組主要建築,於鳳凰山崖險峻陡峭之處就勢築臺而建,媧皇閣(三閣樓)居中,梳妝樓、迎爽樓分立左右,鐘鼓二樓南北對峙,還有六角亭、靈官閣和題有「媧皇古蹟」的牌坊等,各選其位,呈點綴之態,全部建築布局合理,既和諧對稱,又不拘一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風格。
媧皇閣是媧皇官建築群的主體建築,它依著山崖峭壁修建,共分為四層。第一層是拜殿,拜殿之上又建了三層樓閣,媧皇閣背靠懸崖,用八條鐵索將樓體系在懸崖峭壁之上。媧皇閣底層為石窟,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是媧皇宮最早的建築之一
媧皇閣(三閣樓),坐東面西,為媧皇宮主體建築,古有「倚崖鑿險,傑構凌虛」之稱,它懸空而立,高達23米,為歇山鬥拱硫璃瓦頂。該閣建在北齊大石窟的洞頂上,以條石拱券為基,上建三層樓閣,分別名之為「清虛」、「造化」與「補天」。各層均三面設廊,背倚懸崖,用鐵索將閣與崖壁所鑿八個「拴馬鼻」相系,若遊客盈樓,鐵索即伸展,繃如弓弦,樓體前傾,因而又被稱作「吊廟」、「活樓」,構思奇巧,為建築史上動靜結合的傑作。縱觀媧皇閣,嵌於絕壁,雕梁畫棟,登樓遠眺,太行群山湧翠,漳水如帶,堪稱「天造地設之境」。
山頂媧皇閣外山崖上有北齊時期的摩崖刻經6部,多達13萬字,是我國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媧皇古蹟之精髓,它是北齊文化的一個歷史縮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摩崖石刻《法華經》和《深密解脫經》。字體工整,挺拔秀麗,為北齊時所刻。在奶奶頂門內石壁上,有北齊碑一通,正面刻有「古中皇山」四個大字。在山崖上,有明萬曆年間「天造地設之境」的大字石刻。此外,還有北齊時期開鑿的石窟。媧皇宮古樸清幽,歷史悠久,對研究歷史、書法、石刻藝術及佛教淵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補天谷總面積1.96平方公裡,與媧皇宮所在的中皇山遙相呼應、相得益彰。谷內突出女媧補天的文化精髓,設有補天台、補天峰、酌觴池、龍吟澗等景觀,並以媧皇宮刻於崖壁上的北齊刻經為依託,將涉縣最為珍貴的石刻文物收集展示,建成了獨具文化特色的北齊石刻陳列館。
石刻博物館共分成三個展廳,一展廳為北齊石刻展,二展廳為隋、唐、宋、金、元石刻展,三展廳為明、清、民國石刻展。「這些石刻集中體了從北齊至明國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雕刻風格、技藝,包含了石刻文物的各個門類,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為當地的廟會,女媧祭典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