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龐礡 全現在 收錄於話題#保護女性8#性別意見32
作者 | 龐礡
全文共 1657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
11月11日,在英國倫敦北部,女權主義之母——瑪麗·沃斯頓克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雕塑出現在紐靈頓綠地上。她身體全裸,通體銀色,從一團扭曲、混沌的女性身體結構裡走出來,底座上鐫刻著沃爾斯頓克夫的一句話,「我希望女性的權利超越自己,而非超越男性。」
在宣傳視頻裡,雕塑的創作者,藝術家藝術家瑪吉·漢柏凌(Maggi Hambling)解釋道:「這座由女性形態交織而成的塔,最終形成了位於頂端的女性形象,她正在挑戰這個世界。」而裸體的女人代表著「從這一團有機物裡湧現出的每一個女人,」猶如一場再生。
雕塑立在紐令堡綠地,以紀念沃斯通克拉夫特在附近的工作與生活。(作者:Grim23,圖源:wiki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6044993)
沃斯頓克夫特是個小說家,也是法國革命史的研究者,她曾在紐靈頓綠地附近生活和工作,25歲那年在這裡成立了一所女子寄宿學校。
她最為後世銘記的身份是女權主義理論家——儘管「女權主義(Feminism)」一詞在她生前還沒有被創造出來。在1792年,她寫下著名的《女權辯護》,這部作品被視為當代女權主義者們的「基本法」,其中提出男性擁有的權利也應平等地給予女性,女性應該擁有自由和經濟權,成為無須依附男性的獨立個體。
她在書中闡述的觀點遠超過她所處的時代。要到1882年,英國才頒布法律,允許已婚女性擁有獨立的財產權,1918年,30歲以上擁有一定財產資格的女性有了投票權,1928年,女性選舉權才擴大到21歲以上的所有婦女。
這尊雕塑回應了社會存在多時的訴求——全英國有51%的人口是女性,但根據慈善機構「公共紀念碑和雕塑協會」(Public Monuments and Sculpture Association)的目錄,全英國925座公共雕塑裡,只有15%的女性角色,其中近一半是虛構人物,而真實人物裡,14個是聖母瑪利亞,46個是皇室成員——這意味著除此之外的女性雕塑只有25座。
但如今,當沃斯頓克夫特站在綠地上,公眾的評價卻並非全是讚揚。在社交媒體上,有人認為這很酷、很先鋒,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對沃斯頓克夫特、甚至對女性的不尊重,這其中甚至包括成功遊說英國央行,把簡·奧斯汀印到10英鎊紙幣上的作家和女權活動家卡羅琳·克裡亞多·佩雷斯(Caroline Criado Perez),「我一直想為沃斯頓克夫特立一座雕塑,但不是這樣的。」
沃斯頓克夫特的成就正是人們提出批評的原因:它象徵性地描繪了一位裸女,而不是栩栩如生地刻畫出那位女權主義者形象。「男性的雕塑都是衣冠楚楚,因為人們關注的是他們的工作和成就,」一位英國作家說。沒有人會塑造、展覽裸體的牛頓或者邱吉爾,但沃斯頓克夫特卻一絲不掛。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1759 - 1797)(圖源:CFP)
除此之外,雕塑的呈現方式——纖細苗條的身材也受到詬病。「這是個赤裸而完美的女性之夢,我認為這種表述對她是一種侮辱,」卡羅琳·克裡亞多·佩雷斯說。
這並非女性雕塑第一次因「完美身材」而受詬病。上個月,在美國,一座名為「美杜莎和玻耳修斯的頭顱」的雕像在紐約市法院對面安裝。因性侵而被廣泛指責的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就在紐約市法院受審,7英尺高、一手揮劍、一手提著斷頭的女妖因此被視作Metoo運動的象徵。但與此同時,她纖細健美的身材、豐滿的乳房卻被認為傳統、平庸。
當女權主義之母以相似的方式出現在倫敦,《衛報》專欄發表了瑞安儂·路西·克斯萊特的評論:「二者的創作者有相同的問題,即缺乏創造力。」
「用沃斯頓克夫特自己的話說,』女人自嬰兒時期就被教育美麗是女人的權杖,心靈為身體所困,在它的鍍金籠子裡徘徊,只顧裝飾它的監獄,』可悲,太可悲了。」
但創作者為這個設計理念辯護。她認為,作為反叛者與先驅者的女權主義之母應當擁有一部先鋒的藝術作品,而非穿著維多利亞時代的衣裙、坐在維多利亞時期就存在的普通底座上。「衣服定義了人、限制了人,可沃斯頓克夫特是裸體的,她是每個女人,」她解釋說,「大多數男性歷史雕像都遠遠超過了真人大小,但我認為女性不需要佔據主導地位就能變得強大。」
而歷史學家索菲·科倫比(Sophie Coulombeau)則認為,她從雕塑裡感受到了沃斯頓克夫特的氣質,「她比公眾對她的認識更加怪異、更超現實,」她說,「而這個作品讓我感受到了這一點。」
原標題:《倫敦豎起一座赤身裸體的女權先驅雕塑,引來如潮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