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城一角
每一次從湯城經過都好奇,這座以「熱水」為名的「城」是怎樣的一個地方?這一天,踏上這方古稱「蓬壺城昇平堡」的蓬壺境內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城堡建築。
說「湯城」
湯城,民間習慣稱「湯頭城」。清時永春縣令駱起明在《題湯城》中寫下:「壺中勝概推第一」。
湯,熱水,這裡指溫泉。溫泉是大自然賜予這片土地的特殊禮物。據悉,在數十米的沿溪岸畔,有溫泉眼多枚,其中有一泉水溫達69℃。南宋朱熹與好友陳知柔曾聯詩:聊同不速客,來浴自然湯。一洗塵煩去,悠然惠爾康。
宋末建城,城居「湯泉上頭」,故稱湯頭城。該城又是蓬壺最大的城堡,因此又有「蓬壺城」之稱。
「宋末元初,花氏族人昌盛,不僅富甲一方且忠勇之士濟濟。」《永春縣蓬壺鎮姓氏志、地名志、名產志》裡寫,為了保境安民、抵禦外侮,姓名在花舍人帶領下,臨溪憑險建造『治州城』,佔地數十畝。那時的湯城,從東門到西門有一條石砌大路,長120米,寬2.80米,水溝由西向東流入城壕溝。「歷代官道經過此街,外通縣治至泉州,內通錦鬥至大田,逢墟成市。」
至明代,隨著商務日益繁榮,出現了「城內街」,它是由越來越多人在城內沿官道兩側建屋以經商而成的環形街市。入清之後,隨著尤姓繁衍日眾並逐漸聚居城內。「他們購得他姓房基,營建兩層店鋪32間,窗以胡式,店寬三米半,主要經營日雜、土布、農具、菸草、副食品的加工和貿易,還有一些客棧。」據載,解放以來,市場依然興旺,「目前,湯城街道路寬有16米,沿街商住樓40間,每間店寬四米半、面積70平方米。」
說「林侯」
康熙朝「建義侯」林興珠,人稱林侯,出生在湯城(時為昇平裡),成長在湯城,後入伍而成為康熙時一代名將,並終因平亂吳三桂有功而封侯。
民間關於林侯的傳說有很多,比如,他的大腳、他的孝義、他的書法還有他的藤牌兵,幾百年來無不為人津津樂道。尤其是藤牌兵,不是為文人墨客所濃墨描寫。清初學者劉獻廷所撰之《廣陽雜記》裡曾記載林興珠自舞藤牌的故事:「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闢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於飛鳥。」
藤牌(又稱滾牌)是永春白鶴拳的傳統武器之一,目前在位於大羽村的「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中還可以見到這樣的藤牌。而為康熙兩徵雅克薩及清政府和沙俄之間籤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的籤訂立下汗馬功勞的永春林興珠正是率領「福建藤牌兵」,殺敵必是,所向披靡的一員猛將。「這二百六十人都是林興珠親手教練出來的地堂刀好手,身法刀法皆盡嫻熟,翻滾而前,藤牌護身,卻不露出半點刀光。」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鹿鼎記》裡描繪林興珠率領的藤牌兵「利刃揮出,一刀便斬下一兩條馬腳,藤牌護身,毫不停留的斬將過去。羅剎兵人喊馬嘶聲中,藤牌兵已滾過十行騎兵,斬下一百七八十條馬腳,在哥薩克騎兵陣後列成了隊伍。」
如今,屹立於湯城的虎榜堂林氏宗祠,始建於元代,系二進歇山式土木建築,有文描繪該宗祠:「背靠戴雲山餘脈萬年寨,面對五班飛鳳山,左有白鸛山,右有金雞岐山,確係『壺中勝概推第一』」。
說「食用菌」
「永春縣發展食用菌歷史悠久,環境優越,是泉州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總產量佔整個泉州市的45%。湯城村是永春食用菌產業的重要基地,如今湯城的食用菌產業已由原來的半機械化種植向集約化、品牌化方向邁進。」蓬壺鎮計生副書記姚劍平伴隨美麗鄉村一路走來,從南幢到觀山再到湯城、仙嶺,他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我們將善用溫泉和食用菌,在湯城建起溫泉公園和食用菌產業園。」
據悉,自從上世紀70年代起,湯城人已經開始種植各種食用菌。幾十年沉澱積累,目前,湯城已建起一個不錯的食用菌產業鏈:種植能手有之、加工能手有之、銷售能手有之。
「剛開始種最多的是蘑菇,後來慢慢發展,現在蘑菇、草菇、巴西菇等各種菌類植物都種起來了。」該鎮林業幹部說,隨著種植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提高,產量正在逐步提高,「比如說蘑菇,以前恐怕每平方米只能產出10多斤,現在已經增加到25斤以上。而有85家農戶參加的科鑫食用菌合作社成立後,進一步帶動這個產業,往後從種植到加工到銷售都將會有更多技術含量與方式。」
「不止產業的發展,我們還希望為食用菌技術的傳播做些事。」姚劍平說,湯城正在建設食用菌科普館以及創建遊客採摘基地,「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湯城將會是名副其實的食用菌傳播基地。」
(來源:桃源鄉訊)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永春成立助困公益協會
停電了,永春些地方要停電!請互相告知!(8月29日-9月4日)
永春人注意,這10件事與你息息相關!
攤上事了!男子在永春冒用他人身份證開戶,被行政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