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被《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刷屏了。網絡上到處都是那個煙燻妝、呲牙咧嘴、面目猙獰的哪吒,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可愛形象相差甚遠,難怪被稱為「史上最醜哪吒」。但正是這個最醜哪吒,刷爆了網絡,看哭了觀眾,也將國漫推上一個新高度。
哪吒劇照
這部電影,有太多讓人們熱議的地方,從動畫製作到劇情改編,再到影片中所傳遞出來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觀……自從影片播映以來,有太多太多的細節引起人們思考。作為一個母親,我最關注的自然是影片中的親情以及其中透露出來的教育觀,特別是劇中兩位父親的教育方法。
這兩位父親,一個是代表正義的哪吒父親李靖,一個是代表反派的敖丙父親老龍王。在電影中,不管他們的立場如何,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對兒子濃濃的父愛,但是,他們的孩子哪吒與敖丙,卻要麼感受不到父愛,要麼被父愛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樣的父愛,是有缺陷的。
哪吒劇照
哪吒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與傳說中一味責罵孩子的嚴苛不同,這部電影裡的李靖對哪吒是一副慈父心腸,他對兒子的愛是如山般厚重,甚至願意為了兒子以命換命。
哪吒是魔丸轉世,一出生就被定性為混世魔王,世人唾棄他,太乙真人怕禍害人間而想殺了他,而且修煉出魔丸的元始天尊也已啟動天劫咒語,三年後天雷將會降臨摧毀他。對這樣一個註定長不大的「壞小孩」,父親李靖並沒有放棄,他苦苦哀求眾人放過兒子,寧願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哪吒的一線生機。
但是,這樣深沉的父愛,哪吒並沒有感受到,在他眼裡,父親是一個不近人情的嚴父。從小到大,父親總是狠抓他學習練功,沒有陪他踢過一次毽子;每次一闖禍,父親總是不問青紅皂白就將他關起來。
哪吒劇照
其實,李靖之所以錯過了陪伴兒子成長的時光,是因為他在天庭跪求元始天尊放過兒子;他關起兒子是怕兒子闖下大禍,變得不可收拾。但他卻從不解釋讓兒子誤解他,要不是後來哪吒知道了真相,他都不清楚父親對他的愛有多深!
李靖這個父親,在我們身邊是不是有很多同款?有很多父親,雖然愛孩子,卻總沉默著不說出口;拼命工作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卻忽略兒子成長;不懂得跟孩子溝通交流,只會用棍棒教育孩子。這樣的父愛,厚重卻有隔閡。在這種父親身邊長大的孩子,不懂事的時候就會跟哪吒一樣對父親有怨氣,只有長大後了解了父親的苦心,才會明白父親的愛。
但是,錯過的時光已不能重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感受不到父愛,會給他們造成很多困惑,讓他們或者變得很懦弱,或者變得很叛逆。
李靖夫婦劇照
敖丙的父親,是深海中的老龍王,身上背負著血海深仇,他們龍的家族為玉帝效勞,卻被關在深海的地牢中不得動彈,所以,老龍王把全族的希望壓在兒子身上。他託申公豹偷來靈珠助兒子出世,請厲害的申公豹教兒子功法,更將全族所有龍身上最硬的龍鱗剝下來給兒子防身,期望兒子能出人頭地,得到功德升天,從而拯救全族出海底深淵。
背負全族希望於一身的敖丙壓力山大,所以他從小努力修煉,不敢玩耍甚至不敢交友。跟哪吒不打不相識之後,他回去向父親稟報時下意識地看父親的臉色,就怕父親失望。當時在電影院看到這一幕時,我非常心酸。
敖丙就像那些集全家之力去讀書的好學生,父母、兄弟姐妹努力打工供他上大學,把全家脫貧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而他唯有拼命學習,努力爭取,才感覺對得起家人的付出。
敖丙劇照
這種帶著厚望的父愛很沉重,也很壓抑。
它壓抑了孩子的天性,把父母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很大的精神壓力,稍不注意,就會導致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像敖丙,雖然是代表正義的靈珠轉世,但在父愛的壓力下,也迷失過本性,挺而走險水淹陳塘關的百姓,差點犯下彌天大錯,還好最後在哪吒的感召下清醒過來。
敖丙劇照
影片的最後,哪吒與父親和解了,因為他終於了解了父親的苦心,但他仍然惆悵地對父親說:「我最遺憾的是沒能和你一起踢毽子。」敖丙最後順從自己的內心,與哪吒合作救了陳塘關的百姓,選擇了跟父親的期望背道而馳的路。雖然他們都找到自己的價值,但不可否認,李靖與老龍王的教育方式是有缺陷。
那麼,父親究竟應該如何與子女相處,才能給予孩子高品質的父愛,正面影響孩子呢?
1. 學會溝通,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
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有效的溝通交流,能增進父子間的合作與了解,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
但有一些父母,因為對自身角色的錯誤定位,不能和小孩很好地溝通,導致親子關係很糟糕,孩子不信任父母、經常會對父母撒謊、頂撞父母,讓父母很煩惱。
《爸爸去哪兒3》中,演員林永健對兒子就非常嚴格,而且吝於表達愛,認為批評就是愛的表現。兒子在一次糖果考驗中沒有抵住誘惑,林永健就大聲斥責了兒子,扔下一句「你好好想想」轉身就走。林永健難道不愛兒子嗎?顯然不是的,但他的愛隱藏在批評之下變得面目全非,兒子不但感受不到,還被激得憤怒對爸爸大喊「你是魔鬼嗎」。相比之下,第一季中受到人們高度讚賞的張亮跟兒子的溝通交流就非常多,也因此培養出被認為是高情商的暖男天天。
與孩子良好溝通,父親要學會的第一課就是表達愛,不要羞於說出來,而對孩子緘口不言。因為你不說出來,孩子就不能確定你是否真的愛他,也因為無法全身心信賴你。就像李靖之於哪吒,如果不是知道了父親願意以命換命,哪吒一直認為是父親在欺騙自己。
其次父母要學會的是傾聽。父母不要理所當然地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問題,而要先聽聽孩子怎麼說,從孩子的角度來判斷事情的真相,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真正接觸到孩子的內心需求。
阿楊就犯過一個錯誤,女兒讀三年級時,有一天說班裡的同學給她起了個外號。阿楊很生氣,直接找了對方的父母,結果第二天女兒回家很生氣,說以後有事再也不告訴爸爸了。因為在女兒看來,那只是同學之間無傷大雅的一個玩笑,但被爸爸上綱上線,讓她無法面對同學。
如果說表達愛,是讓孩子敞開心扉的前提條件,那麼學會傾聽,就是與孩子溝通、贏得孩子信任的第一步了。做到這兩點,基本上就能培養出親密的親子關係,之後,父親再行使自己的角色責任去教育孩子,就容易得到孩子的合作了。
2. 花時間陪伴,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展的高低與父親的密切程度息息相關。一天中與父親接觸不少於兩個小時的孩子要比一周內接觸不到六小時的孩子智商要高。在家庭中,父親的作用是誰也替代不了的,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更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他親自教女兒學遊泳;百忙之中抽時間陪女兒去遊樂園;認真對待女兒的每次生日;就算在總統候選期間,也堅持去女兒的每一次家長會。有父親的陪伴,歐巴馬的女兒成長得很出色,從一個被爸爸寵愛的小蘿莉,成長為現在的哈佛高才生,愛好廣泛,自信得體,讓人豔羨。
但是,在很多家庭中,父親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事業成功,他們很好地履行自己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責任,卻總是忽略了自己作為父親應盡的責任,有意無意地將自己虛化,將親子相處變成「喪偶式教育」。他們不知道,「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龍應臺語),錯過了就回不來了。就像李靖,錯過了與哪吒踢毽子的時光,就算後來父子和解了,仍免不了遺憾。
所以,在孩子需要父親的時間裡,別讓陪伴缺失。佛羅伊德說:「在孩提時期,我不能想像還有什麼需要比父親的保護更強烈。」這種保護就是陪伴。
嬰兒時代,父親經常的撫摸和說話會讓孩子很舒服,隨著孩子一點點的長大,獨立性和生活處理能力逐步加強,此時父親就要成為孩子重要的玩伴,陪他玩遊戲陪他探索世界的奧妙。在陪伴中,如果孩子遇到問題,給他精神上的引領以及有效的指導,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導師,那麼這種陪伴就更有意義了。
3. 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
一個和諧的家庭中,父母會尊重孩子,可以跟孩子平視,跟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父親不會以俯視的姿態看待孩子,不把孩子當回事;也不會以父親的權威來壓制孩子,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裡所說的:「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現實中,很多父母認為生了孩子,孩子的一切就是自己的,從而不尊重他們,對他們頤指氣使。父親做為一家之主,其權威更是不能挑戰的,所以他們跟孩子說話,也常常放不下父權的威嚴架子,只會一味施壓,自說自話,而孩子就只能唯唯諾諾應著。
阿莉從小生活在父親的威壓下,她父親是那種傳統的大家長作風,在家裡擁有一票決定權,全家都得聽他的,不得辯解不得反駁,母親只會讓阿莉忍忍,這就養成阿莉懦弱自卑的性格。參加工作後,她在公司裡屬於誰都欺負的透明人,比她後來的新人也能隨口支配她去幹本職工作以外的事。她的弟弟正相反,從很小就倔強地反抗父親,也因此多次被責打,初中畢業就不讀書,變成一個小混混。
一項研究表明,從小在家庭不受尊重的孩子,將來長大會比較自卑,難以合群,在事業上發展不會太順利。因為這些孩子從小得不到尊重,父母總是輕易否決他們,不認可他們的想法,這會讓他們會要麼變得很自卑,像阿莉那樣;要麼變得很叛逆,像阿莉弟弟那樣。而且,因為所有的事情都被父母包辦了,他們沒有選擇權,久而久之就變得沒有主見,遇事不會想著去解決,而是逃避。
尊重孩子,就是父親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平等的人來交流,在教育孩子時,讓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開誠布公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然後循循善誘,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聽從父親的教誨,使孩子變得獨立、陽光、自信。
4. 順其自然,給孩子個性發展的空間。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拼命把自己設定的目標強加給小孩,讓孩子學習很多課程,擠丟了孩子玩耍遊戲的空間,搞得孩子苦不堪言,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
這些家長沒想過,孩子的資質本來就是參差不齊的,不能用同一個標尺來衡量他們,對他們一概而論。如果不管孩子的自身情況,只按父母的自身的需求和期望去要求他們,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願望發展,還會極大地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這是得不償失的。
電影《墊底辣妹》裡面,沙耶加的父親自己無法成為一個棒球運動員,於是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兒子身上,從小嚴格訓練沙耶加的弟弟,不管兒子是否喜歡或者能否承受,他都一心要兒子完成自己的夢想,兒子沒法達到要求,就粗暴打罵,使得兒子寧願去當一個小混混都要反抗他。
沙耶加父親打兒子《墊底辣妹》劇照
像沙耶加的父親這樣,把兒子當作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私有物,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上帝來拿捏兒子,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給兒子,強求兒子延續自己的夢想。正是因為父親的霸道,兒子才產生了逆反心理,一再反抗父親,放棄練了多年的棒球。
甘地夫人說過:「我們做父母的擔負著悉心指導子女這一極其複雜而又細微的重任,不應該力圖用我們的個性去影響孩子或把我們的願望強加於他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父親要做的是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創造一個寬鬆的、開放的、自由的環境,給孩子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並遵循孩子的天性來引導孩子,讓孩子順其自然,使孩子的興趣、個性得以充分的展示,讓他們自由、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夠感受到了足夠的父愛和接納,孩子的情感就會變得更穩定,性格會更樂觀更自信,能夠很好地去面對挫折和批評。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尤為重要的,它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是,家中有女初長成,願能與你一起探討育兒問題,分享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