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手中的老槽刨,發現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
這些槽刨都是日式的。張可豹老師曾糾正我,說中國也有這樣的刨子。但我堅持認為,刨子可能是國產的,但樣式肯定是日式的。
為什麼中國北方的木工工具往往都是日式的呢?這事說來話長了。
日本手工藝技術以及工具對我國的影響,自清末就已經開始了。從1900年開始,進入北京經商的日本商人開始逐漸增多。他們的經營範圍十分廣泛,從書籍文具到餐飲旅館,乃至照像館、藥店,甚至還進入了中國傳統的當鋪業。同時還有大量的日本獨資或者中日合資的洋行,將大量的日本商品輸入到中國。(《話說京商》)
在這個過程中,應該也包括了日式工具的輸入,甚至可能有日本工匠跟隨著商人進入中國謀生。我們知道,自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了脫亞入歐的努力。從這時候起,日本傳統木工具開始脫離中式的模式,開始逐漸引入一些機械設計思想。比如採用螺紋調節的槽刨,加了蓋鐵的二枚拉刨等,這些改變使得這些工具精度更高,門檻更低,用起來更順手。
這種技術上的差距,相信足以對當時中國的手工木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受制於經濟收入的低下,這個時期民間對日式工具的保有量應該還是不多的。
日式木工工具對中國北方的工具開始產生重大影響,還應該始於滿蒙開拓移民時期。
我查了一下,日本人移民東北始於1913年,首次落腳點是今天遼寧大連的金州區大魏家鎮,這就是所謂的「愛川村」移民。
大規模的武裝移民始於1931年左右。在1936年開始,日本政府提出了「滿洲移民開拓推進計劃」,計劃至1951年之前,向中國東北移民500萬人。至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實際移民大約在166萬人,其中農業移民32萬人,也有說27萬人的。
在這些農業移民中,肯定有不少的手工匠人,包括採用全套日本工具的日式木匠。我曾經收過一套老木工工具,裡面基本都是日式的。(圖一、二、三)。其中,製作建具的二丁白引(雙頭劃線刀),現在在日本都很難找到了,但竟然在這套工具中找到兩隻。
六七十年前的舊工具,你別告訴我這東西是老匠人當年自己上日本買的。所以,有很大概率這位匠人的師父,或者他師父的師父是日本人。像二丁白引這種純正的日式傳統工具,十有八九是他的日本師父,或者他師父的日本師父傳給他的。
話題扯得有點遠了,我們再說回槽刨。
可以看到,這四隻刨子,有三隻非常相似,字跡的位置也相差不多。因為這張只刨子都是在同一套工具中找到的,因此應該是老匠人同時置備的。
主要標識是一個圓圈,圈內分為三部分,上面應該是一個「檢」字,圖五比較清楚。中間應該是年代,具體看不太清楚。懂得圖片修復技術的朋友可以嘗試識別一下。
最下面的兩個字,前一個實在看不清了,後面應該是一個「塔」字,我判斷應該是註冊商標。
除了這個圈以外,由圖二可以看到,還有兩個部位有字跡。圈的下面應該是一個紅字,但完全無法辨認;在圈的右上方有一個數字:1/4,這個應該是槽刨的寬度,單位應該是寸。但我不知道這算幾分,有知道的嗎?
另外一個與眾不同的刨子,圖一可以看有一個大大的「驗」字,這個字與「檢」字一樣,應該都是質檢合格的標誌,可見當時的品控還是很嚴格的。
在這隻刨子的尾部,可以看到「1/8」的字樣,同樣是刨子的寬度,同樣我也不知道應該是幾分。
通過這些字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四隻槽刨都是成品工具,雖然無法判斷工廠的規模,但至少應該養得起專門的質檢人員。
另外一個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刨子都是純國產的。因為繁體字的「檢」應該寫作「檢」,「驗」字應該寫作「驗」,更何況標誌的習慣也完全不同。
從現在的經驗來看,直接出售成品的木製刨,而不是出售刃具等配件然後拿回家自製,直到今天都是日本的傳統做法。所以,能找到的成品老刨,即使是國產貨,也基本都是日式的。
而網上木某坊之類,以出售成品中式刨的品牌,大約是改革開放以後才出現的。我手裡的老刨子,都是用成品刨刀自製的。
我從來沒見過一個有明顯成品標誌的純中式的老刨子,是改革開放之前就沒有賣,還是我見得太少呢?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網友七七七分享了他手裡的一隻68年產的、全新的老拉刨,上面的圓形標誌基本一樣。
你看,拉刨還是日式的。所以,有沒有早年間中式推刨成品出售的證據呢?
其實沒有也好理解,因為當時北方的工業基礎要遠好於南方,而北方的工業都是日本留下來的,生產日式工具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好了,今天關於日式刨的話題就聊到這裡,我是老嚴,喜歡木工話題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