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提到某個日期,一般都是指陽曆,而農曆較少被提起,只有臨近某一些農曆節日的時候才提到農曆初幾。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今年農曆四月份有兩個,四月和閏四月,為什麼會有兩個四月份呢?這樣算下來一年不就有十三個月了嗎?在這裡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農曆和陽曆的區別。
農曆和陽曆的區別
農曆又稱陰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陽曆又稱公曆,是由世界統一使用的曆法。
農曆一個月有29天(小月)或30天(大月),大小月的數量不是固定的,有五大月七小月(或返回來),有六大月六小月等等,不是固定的,這得有朔月和望月的情況來定,這裡就不深入解析。而陽曆的除了二月份比較特殊外,其他月份都是有30天(小月)或31天(大月),而且大月小月數量都是固定的,月份的大小也固定。
為什麼2020年農曆有兩個四月份
有上面的分析可以算出農曆一年有350+天,不同年份天數不同,而陽曆一年則是相對固定,每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麼算來,陽曆一年比農曆多出10天左右,所以農曆每隔3年就有1個閏月年(多出一個月的一年),每隔5年有2個閏月年,每隔19年有7個閏月年。而具體在哪一年多加且多加到哪個月,這些都由專門從事曆法算術的部門算出來的,我們大概了解就好,至少今年(2020年)農曆四月份有兩個,也就是說農曆四月份出生的朋友可以過兩個生日了。
月份的來歷(拓展)
或許你會疑問,我們本國的農曆曆法為什麼要拿公曆的365(366)天來做參照,其實這得講到一年365(366)天的含義。
一年的天數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這個時間具體是365.24219天,這個數字是我國古人天文學者和西方天文學者各自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來的,這是一個統一的數字。假設一年定為365天,那麼過四年就比地球公轉慢了一天,所以每隔4年就有一個閏年(366天)來彌補慢下來的一天。
而我國農曆的月份是古代天文學者通過觀察月亮的望(圓)和朔(缺)的周期(29.53天)來確定一個月的周期,但是一個月的天數要取整數,所以農曆一個月的天數為29天(小月)或30天(大月),具體如何確定大小月數的數量,這也需要相關動物專業人員算出來的。
西方國家(早期的英國)則是吧365天較為均勻地平分給12個月,原本是定1.3.5.7.10.12月為大月(31天)其餘為小月(30天)(因為國王希望一年的首月和尾月都作為大月),這樣算下來的話一年就有366天了,然後鑑於二月份是處死死刑犯的月份,大家都希望快點過去,所以二月份減去一天變成29天(平年)。後來另一個國王上任後,因為他的生日在八月份,所以他希望八月份慢點過,所以就給八月份加了一天變為31天,而多加了一天必然某個月就得讓出一天,可憐的二月份又被減去一天變成28天(平年)。
由此看出,我國農曆曆法其中所包含的內容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釋得了的,而公曆曆法其含義較為簡單通俗,容易被大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