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中國社會,女子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幾乎不識字,只知道深居閨房中。但是,現在的中國社會講究「男女平等」,也不存在性別歧視。所以,很多女性開始獨立自主,同時能夠用自己的一雙手打造出一個商業帝國,實現自己的財富自由。雖然國內男富豪的數量比較多,但那是以前,現在中國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女富豪。
如今,我國有很多女富豪,如果將她們稱作是「女強人」,也一點不為過。例如,喪夫之後帶著格力電器帶走巔峰的女企業家,董明珠;不怕艱辛,一人前去香港創業的「造紙女王」張茵,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成為富人的後代並非一帆風順,同時作為富豪也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會發現,很多富豪負債嚴重,不僅拖累自己還拖累了家人,「浙江女首富」周曉光就是其中之一。
剛剛成為首富幾天的周曉光,曾經因為經濟問題倒臺。曾經風光無限的浙江女首富,現在卻負債500億元,甚至淪為「老賴」,她的創業經歷還曾被拍成電視劇。「雞毛很輕,但只要有點兒風,他就能飛上天。」這是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中的臺詞。曾經有一陣風,造就了浙江女首富周曉光,新光集團的女掌門人。她也是《雞毛飛上天》中的主角原型。如今周曉光要面對的,卻是一地雞毛的困境。
2017年新光集團被質疑流動性壓力時,新光集團迅速作出回應,將旗下部分酒店、物業、股權等資產轉移。收回的資金很快化解了危機,債務爆炸事件暫時隱匿。然而,又過了一年,兩次債券到期欠債讓新光集團再次陷入輿論風暴。由於無力償還債務,該公司最終成功迎來危機。
周曉光的個人資產,也曾經高達330億元。周曉光的百億資產在中國富豪中,可能不值得一提。但是,周曉光是憑藉著飾品發家的,自然沒有網際網路和地產行業賺錢。依靠著經營飾品,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除了周曉光之外,還沒有第二個人。所以,人們將周曉光稱作是「飾品女王」。
原本計劃將新光集團打造成國內企業典範的周曉光,在進入資產市場後,慢慢「迷失」了自己。周曉光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緩解家裡的壓力,16歲的周曉光選擇了外出打工。從最初的攤位到新光珠寶的成立,周曉光其實一路走來並不順利,期間充滿了挫折和磨難。
周曉光一舉成名是在2000年,當時,周曉光參加了一次國際珠寶展銷會。周曉光旗下公司生產的飾品吸引了50多個國家代表,之後,周曉光的新光飾品公司也日漸發展迅猛。但是,因為做飾品生意來錢太慢,周曉光又不滿足於現狀。於是,周曉光和自己的丈夫踏上了房地產道路。
但周曉光成功之後還是沒有抵擋資本市場的誘惑,一直尋求擴張的新光存在著現金流問題。新光集團總資產從2014年的200多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818.1億元,在僅僅4年的時間裡,新光集團總資產增長了近4倍。或許是周曉光嘗到了好處,所以並沒有停止擴張,最終使企業陷入危機、資不抵債的結局。將市值提高至1000億元的計劃也隨之落空。辛苦創業40年,一夜之間重回艱辛,讓人一聲嘆息。
沒有人警惕,企業多元化發展、瘋狂擴大的背後,是債務的急劇膨脹。在資金面寬鬆時過高加槓桿仿佛一種吸毒,吸毒一時爽,然而總有一天要遭遇戒毒時刻,那是錐心刺骨的痛。從外部宏觀經濟環境看,為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保證金融安全,去槓桿已是大勢所趨!在頂峰的新光集團可以說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飄飄,人山人海的。
而壓垮周曉光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因為周曉光沒有抵禦金錢的誘惑,除了主營珠寶業務外,周曉光的資產還涵蓋房地產、金融、網際網路等行業,產業集團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得他的新光集團無法兼顧發展。但當時周曉光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從以前的800億元財富到現在的500億元債務,周曉光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也只花了8年時間而已。
在2019年和2020年,新光集團還有9隻債券需要清償。經查詢Wind數據發現,新光集團的債券餘額高達107.52億元,而去年公司帳面上現金不足2億元。「一個卓越的企業總要經過幾道的波折和生死的關口。『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間有很多,我現在哪怕是什麼都沒有,從頭再來,我還是能夠重新站起來。」周曉光曾在一檔財經節目中如是說。
其實有很多富豪都是負債纍纍,比如王建林,但是王健林在一年內成功地將公司債務減半。但周曉光能否重獲新生還需要時間。現在新光控股及其三家子公司申請破產重整,都是因為周曉光痴迷於資本市場。現在女首富的神話已經不復存在。周曉光這一路走來,可以說是把握住了機會,但是也毀在了自己手上。
如果周曉光能滿足現狀不那麼貪婪,相信她未來的發展是不可估量的,但是現在一切都已成定局。從首富到「老賴」,不知道當時的她作何感想。要判斷一家企業是否是一個穩定和成熟的企業,首先要觀察的是,它在過去遇到兩三次經濟危機、行業危機中的表現如何,它是怎樣度過成長期中必定會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機的。
那些能夠活下來且活得好的企業,必然是那些居安思危,有戰略意識的!在晴天裡修屋頂、危機意識極強的企業。比如騰訊,華為。馬化騰說過:「騰訊離倒閉只剩6個月,有危機感才會有勝算。」正是有這一份危機感,騰訊才會緊跟用戶的需求變化而轉型。任正非也曾多次說:華為離死亡,可能只有一步之遙。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