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濟南一體育用品店裡,一位女子給孩子挑了兩雙耐克足球鞋,本該支付1769元。但是女子走後,店員查看視頻時卻顯示,本該用手機掃碼支付的間隙,該女子卻在手機計算器頁面反覆輸入數字,假裝付款。事後,店員無奈墊付,並希望對方回來結帳,給孩子做個榜樣。
從小,父親就教導我,人可以窮,但不能失去志氣。就如《長江七號》中的「星爺」,即使住在拆遷區,每天扛鋼筋推小推車,依然對孩子說的一樣。
「我們雖然窮,但是不能說謊,也不能打人;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能拿;要好好讀書,長大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長江七號》
「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能拿。」很簡單的一句話,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山東這位女士,為什麼還要拿呢?
虛榮心、僥倖心理作祟
該付款的時候,不給錢,無異於偷,或稱之為「明搶」,也不過分。但是這位女士,作為一個成年人,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為什麼還要頂風做錯事?
首先,是她的虛榮心,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那兩雙耐克球鞋,即使這已經超出了她所能負擔的範圍。
我孩子上初中,第一天去學校,回來就支支吾吾不說話,眼睛在自己的衣服上看來看去,我就很好奇,這小傢伙看啥呢?我一看,也沒啥呀,挺乾淨的,衣服才洗沒多久,就是有點發白了。
在我的循循善誘下,小傢伙終於開口了。原來,孩子隨我從鄉下小學轉過來,不懂班上的城裡小孩,為什麼都在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什麼耐克、阿瑪尼,孩子聽都沒聽過,就去問了同桌,然後被打擊壞了,他再看看自己的衣服,都不好意思和他們玩兒,甚至還有厭學情緒。
環境的變化會帶來不同的圈子,即使是小孩兒,也懂得融入圈子的必要。我聽完之後,笑著逗了小傢伙一會兒,趁著她午睡的光景,出去買好了衣服。我當然給錢了,雖然那是半個月的工資,我也心疼,這是我的虛榮心,但我不想讓孩子因為無法融入圈子而被排斥。
我想山東那位女士的出發點,可能也是如此,為了滿足孩子和她自己的虛榮心。
其次,是她的僥倖心理,她以為自己的舉動並不會被人看見,尤其是計算器按鍵和支付時是那麼的相似。
說到這一點,我覺得她肯定經常通過手機支付買東西,知道一些店家因為太忙了,顧不上是否到帳,就會默認顧客不會偽裝支付。
比方我去一些店,老闆也不會查是否支付。有時候是老闆收款提示音壞了,有時候真的是太忙了根本顧不過來,也有時候是老闆對顧客給予了充分的信任。
總之,她利用了這些原因,悄無聲息地「偷走了」那兩雙球鞋。
不論是虛榮心,還是渾水摸魚,她都覺得自己成功了,或許還有點開心,因為孩子不用低著頭走路了。
強裝出來的富有背後,或許還有母愛
前面提到圈子排斥,尤其是孩子們的圈子,這是一塊兒大人們融不進去卻又不得不融進去的地方。
只要是自己的孩子,都應該富養,這是天下父母的心聲。但這種寵愛的背後,很可能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平常,自給自足的生活並不會對家庭有所困擾,頂多就是吃的比別家差點,穿的比別家爛點,用的比別家少點。但孩子不同,他們不懂:為什麼某某同學就可以天天去吃麥當勞,為什麼某某同學全身上下都是名牌,為什麼某某同學的背包有可愛的小豬佩奇?小時候,我也不懂,也撒潑打滾地在父母跟前要過,他們沒給,我就發誓我有了孩子一定要給。
這是我學生時期的虛榮心,直到後來工作,我才明白事情沒那麼簡單。看到開著豪車,日撒萬金的富二代們,我知道有些差距並不是用錢就能堆砌出來的,虛榮心,可以是奮鬥的指向標,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
夢想和現實,在面對虛榮心的拷問時,總是蒼白的。即使再窮,也不能看見別人的東西好,就去偷去搶,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但努力之後,才發現我其實並沒有多麼喜歡那件東西,只是看見別人有自己沒有,就產生了嫉妒心理。
小孩子不懂這些道理,只會要求父母儘可能去滿足自己,但如果父母也無法辦到呢?
很多人都只看見了山東女士不堪的一面,但是她沒錢,還想給孩子最好的。她怎麼做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只能去偷去搶。不得不說,可以為了孩子做到這種地步,這個母親真的很傻很傻。
即使再寵愛自己的孩子,哪怕強裝出來富有,但是絕不該丟失誠信。
用誠信換來的球鞋,孩子穿著會不會咯腳?
老話說,養不教,父之過。對孩子做人的教育,父母起著很大的作用。今天,母親偷走的是兩雙耐克球鞋,那麼可能明天,孩子學到這種「得來全不費功夫」之後,偷走的就會是整個耐克店。
想像一下這位母親把鞋子拿回家時的場景:孩子看著球鞋早已按耐不住,飛快地從母親手裡將球鞋奪過來,試穿(或許還會嫌棄怎麼不合腳),而反觀母親,一臉慈祥的笑容,一顆心也從心驚膽戰中轉為了母愛泛濫(孩子高興,我就高興)。
孩子並不在乎母親如何得到那兩雙鞋,只關心第二天能否在學校裡炫耀,以看到同學們羨慕的眼神。
而母親,也在孩子的笑容中,安穩了偷鞋的心慌,轉身去為孩子做飯。
同時,一件在網上轟動的大事件正在發生:山東一女士買鞋,用計算器付款,指責聲一片。
店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將視頻發到網上。
今天或者明天,孩子和母親都會看到這則消息,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我們姑且猜測一下:
孩子:沒錢你去什麼耐克店呀?再說你去也就算了,家裡連一分錢都沒了嗎?你們是怎麼當父母的?
母親:......(一句話也不會說)
對孩子的教育,從此刻起,已經不會再產生任何正面效果。「榜樣」的力量已經萌生,孩子只會埋怨自己為什麼會有個沒有誠信的母親,而母親也將在自責中過完半生。
這下,鞋子真的硌腳了,硌著的是孩子未來的成長之路,也是母親教育的失敗之路。
我們沒有任何能力去左右這件事情的發展,只願孩子能明白母親的一片苦心,母親也知道「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道理。
最後,還是以《長江七號》的話結束:「我們雖然窮,但是不能說謊,也不能打人;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能拿;要好好讀書,長大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