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布拉德·皮特,
他挑選女神的眼光是一流的,
他交往過、愛過的女人無一不是頂級女神,
如安吉麗娜·朱莉、詹妮弗·安妮斯頓、格溫妮絲·帕特洛、吉兒·修倫、朱麗葉特·劉易斯、Shalene McCall、Jitka Pohledek等。
同樣,他挑選影片的眼光也同他挑選女神一樣精準,
他在2019年挑中的電影《星際探索》,也不例外。
《星際探索》這部電影雖然披著探索太空的外衣,
但骨子裡探討的還是人性。
由此可見,他挑選電影,看重的是影片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性。
《星際探索》是一部2019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劇情電影,
由詹姆斯·格雷執導,布拉德·皮特、湯米·李·瓊斯主演,
電影講述了一名太空工程師為了尋找20年前往海王星尋找外星生命,從此便沒再回家、消失在廣袤宇宙之中的父親,
啟程跟隨父親的腳步探索未知的宇宙,嘗試找出父親可能生還的線索,但在這一過程當中卻發現了一個關係到人類人類生死存亡的危機。
這部影片揭開了最赤裸裸的人性
如果要我在一瞬間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電影題材,我會毫不遲疑的選擇太空科幻,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2014 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完全顛覆當時我對電影的想像,不僅劇本以親情為故事核心讓人感動,其中對畫面的呈現與各種天文物理現象的探討更讓我深深著迷,甚至在課外時間閱讀大量的天文學書籍,這便能明白我對太空題材電影的熱愛。
而這次《星際探索》打著類似「父親年幼離家,並在太空失蹤」的招牌,從上映消息公布就馬上成為我今年最期待的電影之一,而它的最終表現又是如何?能否成為讓觀眾記住的太空科幻片?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依舊以人為主題
我非常確定《星際探索》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從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公布入圍名單,到全球首映獲得許多觀眾和影評的稱讚,儘管最後並未取得任何獎項,但也再次顯示了布拉德·皮特依舊發揮他那精準的選片眼光,這讓他成立的製片公司「Plan B」能在今年《蘭開斯特之王》與《舊金山的最後一個黑人》之後,又推出一部兼顧了畫面質感與故事內涵的科幻佳作。
但正因如此,我們或多或少也能預料到,即便《星際探索》以引人入勝的太空探險為主題,但它的劇情與故事節奏可能不是走大眾化或商業取向的那條路,而是更偏嚮導演詹姆斯·格雷前作《失落Z城》的整體風格。
我建議大家在看《星際探索》,或者看完要評價電影優劣之前,必須拋下你心中所有的預期心理,它絕對沒有國內片商在宣傳時提到,有著《星際穿越》超越時空的親情和《火星救援》精彩有趣的冒險元素,影片中的太空探險只能算是故事背景,電影本身講述的還是格局相對小、需要我們細細品味才能有更多體悟的「人性」。
電影呈現了人類獨自面對廣大宇宙時所共有的心理和情感
即便主題較為冷硬,《星際探索》依舊是一場聽覺與視覺的盛宴,或許它不像許多高成本商業電影那種讓人眼花繚亂的炫酷特效,也沒有漢斯·季默這種讓人印象深刻、辨識度極高的配音。
但電影中膠捲與實景拍攝的質感、讓人相當有親臨現場的音效,加上由善於運用弦樂的馬克思·李希特(Max Richter)操刀配樂,三者融合在一起恰到好處、相輔相成。
不僅擁有不一樣的感受,而且完美呈現出宇宙的宏大與靜謐,給觀眾就如同跟電影角色們處於同一個太空艙,在廣闊無邊的宇宙中朝著海王星方向航行的情景。
正是如此,在布萊德彼特細膩內斂的表演下,導演詹姆斯·格雷也得以利用《星際探索》所營造出的氛圍讓整部電影富含哲理與詩意,深刻描繪角色遙望著繁星閃耀的夜空,或者身處漫無邊際的廣大宇宙之中可能產生的心理變化。
而面對這無聲黑暗的世界,電影講述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也是整個人類群體都相同的現象,除了有經歷創傷而對自身情感的壓抑、跟心愛之人身處兩地的思念、孤身一人時內心無助,更重要的還有人類對未知的想像和對求知的渴望。
科幻電影與人類的本質
對我來說,《星際探索》已經擺脫了以往太空科幻電影的框架,通過這個題材把故事拉回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太空人羅伊與所有人類內心的盲點和矛盾。
如果真的要拿其他電影來跟《星際探索》互相對比,我想比起我們最熟悉的《星際穿越》和《火星救援》,更加精準切合主題的應該是講述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過程的《登月第一人》、呈現人類自我毀滅與懷疑自己存在的《滅絕》、探討人性原始欲望與本質的《太空生活》、描述戰爭摧殘與人們最深層恐懼的《現代啟示錄》,甚至是導演詹姆斯·格雷在2016年作品、幾乎可以視為《星際探索》叢林版的《失落Z城》,都能在《星際探索》中看到這些具有深刻內涵「冒險作品」的影子。
就如同《失落Z城》用角色對叢林探險的堅持,探討人們追尋未知的勇氣、決心,在此過程中探索自我內心與活著的真正價值,並反思人類在這充滿未知世界面前的渺小。
《星際探索》以出發前往探索宇宙的太空人羅伊,帶著觀眾深入這角色從原本地球上的安定狀態,在隨著時間拉長、離家鄉越來越遠之後開始產生不安,內心被孤獨、寂寞和過去壓抑的傷痕給佔據,逐漸失去原本理性與理智的過程。
電影中他多次進行「心理評估」,也不禁讓我想到《銀翼殺手2049》中的仿生人K不斷被壓抑人類情感的狀態,我想這些充滿層次變化的角色內心描寫,都讓《星際探索》不再只是一部「進行救援任務」的太空科幻電影。
人性的優點與缺點
看著主角羅伊聽聞多年生死未卜父親的消息,重新檢視當年父親離開所造成內心缺口,我們才終於發現原來人類之所以強盛、之所以比其他物種更有能力,歸根結底是人類比較懂得隱藏或壓抑內心的恐懼、悲傷、憤怒、焦慮等外界因素所引發的不穩定狀態。
就如同在發出求救信號的研究船裡殺死狒狒的羅伊,對比船上因為恐懼而腦筋一片空白,無法接任臨時艦長職務的副艦長,我似乎也能理解為何太空部門總是不斷講求心理素質,要求太空人要保持著內心的沉著和穩定。
但即便如此,電影在最後也向觀眾丟出一個提問,難道摒棄所有情感,對事物無動於衷,永遠處於絕對理性狀態來執行任務的就是一位「稱職」的太空人嗎?
由湯米·李·瓊斯所飾演的父親角色,完全呈現出一個人幾十年來從未跟他人接觸的真實狀況。
當他見到自己的兒子,那種像是知曉一切,看透各種人生百態的冷漠,對比原先跟他相同,在地球為自己戴上一個虛假面具,卻在旅途中逐漸產生內心波動、展露出人性的羅伊,到了片尾也不禁讓我感嘆即便這是人類最大「弱點」。
但一個人多變的情緒與情感,終究還是屬於我們最珍貴的東西。
人類發展的極限
難以想像這些年來致力要尋找外星智慧的湯米·李·瓊斯,到最後究竟是以什麼心態來繼續執行這個目標?或許這正是《星際探索》想要探討的主題。
當一個人長期身處除了那些遙遠的星球之外一片漆黑的太空,永遠沉浸在孤單、寂寞與壓抑的情緒之中,就算有著跟我們一樣的身體,但他的內心真的還是一個正常的人類嗎?
從電影開頭便提及人類需要往太空尋求更多的資源與領土,因而展開以羅伊父親為首,探尋宇宙中其他智慧生物的「利馬計劃」,而他最後「捨棄最根本人性」來尋找「像人一樣的生物」的作法,計劃最終確定「沒有」,還是「根本找不到」?確實令人懷疑,也很有諷刺性。
看完電影不僅徹底意識到人類究竟是有多麼的渺小,而且通過這次太空旅行也讓我了解我們這個物種進步的過程。
這根本就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因為嚮往「擁有更多」而引發我們去探索、去求證。
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因為「知道越多」而更加「發覺自己的無知」,最後陷入了永無止境的循環之中。
就如同追尋知識永遠沒有個終點和結局,《星際探索》結合人類有限生命和身處宇宙深處逐漸惡化的心理狀態來做出不同的詮釋,呈現追求知識過程必須伴隨不同程度的犧牲,還有我們終究無法承受的脆弱人性。
這種因為生物構造所造就的矛盾,或許就是我們人類無法超越某個進步界線,或者發現其他宜居星球和智慧物種的最大限制。
整體而言,《星際探索》在上映後絕對會獲得趨於兩極的評價。
雖然我不想說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源自部分觀眾看不懂,甚至無法或根本不想理解角色的心理變化所造成的。
但毫無疑問,觀看《星際探索》確實是需要有一定的素養,能讓自己沉浸在故事之中或者正好喜歡電波頻率。
我們必須明白,科幻電影永遠不會只有科幻,它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的猜想和假設,也圍繞在對科技的反思與人性的呈現之上。
就我個人而言,看完《星際探索》感覺到的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電影不僅在聲音與畫面的處理方面無可挑剔,而且湯米·李·瓊斯和布拉德·皮特那細膩的演技表現把整部電影提升到很高的層次。
導演通過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描繪出角色經歷太空旅程所產生的轉變,赤裸裸地揭開人類最原始的本質和我們在這廣袤宇宙中所處於的位置,完全讓人無法否認。
就如同陸地上有搶匪、海上有海盜、網路上有散播勒索病毒的駭客,就是到了太空我們依舊要上演一出有如《瘋狂的麥克斯》掠奪資源的飛車追逐,看吧!無論科技怎麼進步發達,人性的優與劣永遠都是不會改變的!
所以,不得不佩服皮特挑選影片的眼光,就如同他挑選女神一樣精準,他挑選《星際探索》也不例外,他看重的是電影當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