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好奇過,為什麼有人一生富裕,有人卻一生貧寒? 為什麼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很窮,有人卻可以白手起家,也有家財萬貫,卻一夜之間家破人亡
這裡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一些關於命運的秘密,我們可以從《易經》這本書中窺見一二。
《易經》是傳統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有一千年的歷史,已然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根。 但是,這樣「博大精深「」的好書,很多人也因為難懂、難記、難應用,而錯過許多命運的奧秘。
「大道至簡」是《易經》整體最重要的理念,其實濃縮起來,精髓就是三句話,仔細研讀,領悟其中的智慧,自己的命運就會越來越好。
第一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經》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這是什麼意思呢?
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都講究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讀過《了凡四訓》的人都知道,多行善事可以為家人積累福報,將來會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得到福澤。
不妨看看身邊的人,有的人當了明星,有的人當了教授,有的人做生意發大財,這些人有身份、有地位、有錢,很多人嫉妒他們,憑啥別人的命這麼好?你想過沒有,別人的祖上積了大德,而你呢?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喜歡布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第二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裡面說到這樣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很多人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甚至很多書的翻譯都是錯的,比如,有些書說,「自天佑之」,就是指的「來自於上天的保佑」,其實這完全曲解了本意。你想想,上天又不是你家親戚,憑什麼保佑你?
其實,這句話裡的「自」,並非「來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是告誡我們,人只有自己努力,老天爺才會幫助我們,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自助者天助」。
老天爺向來是青睞那些自強不息的人,對於懶惰的、不思進取的人,老天是不會眷顧的。
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要自己想辦法克服,不要老指望別人,而是要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氣概來,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最堅忍不拔的毅力去解決困難。
你只有自己解決了大部分問題,老天才會保佑你。
記住,老天不會「雪中送炭」,只會「錦上添花」。
第三句:順天應人,適時而動
《易經》有言:「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所謂順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觀規律來行事,要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循「道」守義。道家就有一句經典的話,「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也是說,一切大的道理,都是遵循自然的規律。
應人,就是要講人性、講人情。人性不能去違背,而是要迎合。
老一輩的人,總是在告誡年輕人,要學會為人處世,這裡的「為人處世」,就是講的要懂人性。
曾仕強也曾說:「中國人講求天人合一,其實就是要順天應人,順乎天理而適應人情。」
在此,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順天」並不是宿命論,也不是消極地聽天由命,而是要順天道,懂借勢,順勢而為,以得「天時」、「地利」。順應人心,可以利己但不能損人,經營人脈的時候最好本著雙贏的理念,做順應人心的事,以得「人和」。
普通人學《易經》,最根本的是,改變自己的固定思維,讓腦袋開竅,洞悉天地萬物的基本規律,順應基本規律做事,慢慢調整自身一舉一動,把工作和工作做得更好,日常生活過得更好。
《易經》告訴大家的這個基本規律,也屬於「天道基本規律」,按照這個基本規律來做就可以趨吉避兇、趨利避害,這就是改命。
《易經》不僅是一本用於佔卜之書,更加是一個擁有與眾不同思維模式的哲學著作,其中潛藏著萬物轉變、未來局勢發展趨勢的基本規律,同時你的一餐一粥一飯、一呼一吸、一舉一動都與這一部經典擁有 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此可見,《易經》並非大家想像之中的那麼高深莫測,更不是什麼迷信活動,只是有很多具體內容還有待解讀。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身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買賣做到一定水平多看一下《易經》,很有協助;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無窮,《易經》中「自立自強,天道酬勤」一直是他的人生格言。
《易經》是一本「答案之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鑽研,了解後你會發覺,之前自身疑惑的地方,都能夠破解了。
傳統的《周易》都是文言文,過於深奧且不易讀懂,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卻看不懂。
而我則選擇的是這本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邊的內容全都是大白話,淺顯易懂。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能夠讓你了解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能夠讓你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