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財經訊 博鰲論壇2013年年會於4月6日至8日在海南省博鰲召開,今年的主題為"革新、責任、合作:亞洲尋求共同發展"。
教育資源集中在大城市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在博鰲論壇「共同發展:教育的使命」分論壇上愛浪凱旋集團董事長、胡智榮基金主席、山東省政協常委胡智榮對中國教育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目前中國教育的問題在於缺乏好的師資力量。由於教師資源分配不平衡,教育水平有差異導致經濟社會出現了不平衡的一面。「只有平衡教師資源分配、不斷培養好老師,才是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的要點。」
在胡智榮身上,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世界華人協會主席。這是一個半官方半民間的公共組織,目的在於推動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而他本身多次到國內各地的調研,也使得其對中國教育現狀憤憤不平。「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教育就是要有好的老師。」他舉例說,如今的中國優質教師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而好的老師又集中在部分重點學校。在他調研時發現,很多地方學校師資資源嚴重缺乏,最為突出的就是農民工子弟學校。這些農民工子弟學校一個班有100多人,教育設施不健全,教師都是一些公益性的。一個學校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只有兩三個教師,而城裡的間間學校擠滿了人,老師都超編也很多。但這些小學甚至連英語教師都沒有,這種狀態迫切需要解決。「看到這些,我感到很辛酸、很難受。我只想幫助他們,所以我要呼籲教育資源的平衡。」
多次致力於國內慈善事業的胡智榮表示,自己曾多次捐助希望小學以及貧困兒童。為此他還獲得了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的表彰。但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改變的是教育體制。「只有體制問題解決了,才能改變教育的現狀。」
而他認為,教師如此重要,是因為教師決定著學生的學習。現場他用《論語》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來談及教師的重要性。他認為,教師從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態度,儀表和行為等方面,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教育作用。俄羅斯教育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教師把學生造成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胡智榮的說法是應該推崇的,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範性,在無形之中樹立榜樣。
有人曾說過,「目前小孩子的命運,已經不是靠一代人的努力可以改變的了。甚至需要兩代人或者三代人的努力,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在幾十年前僅僅是吃什麼的差距,而目前這種差距已經遠遠不能想像的了。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資源的分布。改變命運,已經很難靠一個人的刻苦和努力就能實現的了。不僅是公立教育的資源向大城市傾斜,就連市場化的教育也只能首先滿足大城市。胡智榮稱,現在的大城市,孩子都有補課和私教。但在中小城市或者是偏遠地區,並沒有市場化的資源提供。
「即使大家都處在一個起跑線,但大城市的孩子,特別是教育資源集中的地區,往往經濟發達,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好。這些孩子可以去健身、逛古文化景點等等。」他認為,城市裡的孩子後天的優勢是偏遠地區無法比擬的,這就在賽跑過程中產生了不公平的一面。
教育不公拉大貧富差距
破除貧富差距是國家的難題,收入分配改革永遠都在說照顧弱勢群體。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會讓貧困家庭一貧如洗。胡智榮稱,在城鄉二元化結構中,現在的大學生如果去城裡讀書,學費高昂,生活成本受物價影響而增多,很多人會傾盡家產去供孩子讀書,而這無形中擴大了貧富差距。在他看來,如果有可能還是要普及更高學歷的免費教育,儘量從貧困家庭開始。「現在的減免政策不能面面俱到,我們需要的是整體性的制度設計。」
胡智榮從城鄉二元化分析稱,現在的城鎮化是為了吸引更多農民市民化,但如果教育資源不平衡,只能逐步擴大城鄉差距。一部分人進城後,表面上看是增加了消費,但實際上並未改變農村原始的面貌。從另一方面來說,這部分人在某種程度上還推高了房價。「如果地方教育做好了,資源不高度集中,那麼中小城鎮可以大力拓展,而不僅僅都往北上廣跑。」
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本還是靠體制創新,在胡智榮看來,1999年的高校「擴招」實為敗筆。他建議,按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看,多推動職業教育的進步。自上而下的形成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培養,學習國外「立交橋式」教育去推動學生的就業。「我們不能告訴學生怎麼背書,而不告訴他們怎麼動手,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註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籤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300聯繫;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繫,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