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菊次郎的夏天》由著名導演北野武於1999年執導上映,講述了本來不曾熟識的一位中年大叔和一位小男生之間的溫情故事。影片曾獲得第52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的殊榮。
這部輕快又略帶詼諧的溫情電影,也是一部北野武與自己過去道別,與父母和解之作。
北野武曾說過:《菊次郎的夏天》這部片子留有自己的味道。這個「自己的味道」其實就是北野武和母親之間的恩怨了。北野武小時候比較調皮,所以母親對他總是很兇,還總是批評他。所以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非常糟糕。
北野武在父母回憶錄中寫到:「與母親最後一場較量,明明有九成九的勝算,卻在最終回合翻盤。」
母親逝世後,留給他厚厚的信封,信封裡都是他這些年給母親的錢,母親一分都沒有捨得花,全部幫他存起來了。此時,北野武才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原來母親一直深深地愛著自己。他對母親的怨恨,瞬間化為烏有,襲上心頭的是悵然若失的憂傷。因為時間不許他再回頭。他只能拍一部電影,向母親表達自己的懺悔,也是對自己的反省。
本文將從「敘事方式、視聽語言、情感表達」三方面進行深度解讀這部電影給我們傳遞的信息能量,同時結合電影談談自己的思考和影片傳達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請點擊輸【1】
採用線性敘事形式,和AB面的表達方式,通過小男孩正男的眼睛所見,講述整個故事情節,展現關於情感和心裡治癒的成長經歷。
整部劇從前半部分的驚歷和缺憾,到後半部分的情感流露,藉此表達導演在現實生活中與自己和家人的和解,重歸內心深處的自我的感情。
1、影片採用最平實的線性敘事結構,它帶有華章的提示,讓觀眾能夠輕鬆進入下個劇情,而不顯得唐突,將正男尋母的過程和沿途的各種故事完整地呈現出來。
影片講述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小學三年級的正男自幼喪父,和婆婆兩人生活在一起。從小沒見過母親的他,在一次偶然得知母親居住地址的情況下,決定在孤寂的暑期踏上尋母之路。
故事中,鄰居家的阿姨為了保證小正男的安全,決定讓丈夫菊次郎陪同前往。但是平時遊手好閒,生性又有點劣根的菊次郎把妻子給的路費在賭場上輸光後,只能帶著小正男開啟一場「人在囧途」的尋母之路。
正如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不可確定因素的突發事件,生活就是這樣,由許多或觸目驚心或平平感人的小故事組成。
同時影片也把生活中的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愛的溫情也表現了出來:
酒店裡好心的賓館經理,不僅用車子送了他們一程,而且還給了正男零花錢以備用;
一對熱情的年輕情侶不僅給他們搭了便車,還為了讓小正男開心,而為他表演舞蹈和雜耍,分別的時候,送給正男一個天使書包;
旅遊全國的流浪作家、騎著摩託車的飛車胖瘦2位小青年和菊次郎一起,在小正男傷心的時候,為他做一系列的努力,讓他開心,也是為小正男對情感需求的一種外在治癒。
影片中的前半段,菊次郎大叔一路上,並未與正男有過情感交流,反而像在完成一項任務一般,一邊帶著小正男一路前行,一邊依著自己的任性,做出痞氣十足的行為,讓人不禁在擔心正男的安危的同時,也對這位不靠譜大叔有一點點的質疑和不滿。
但到了影片的下半部分,劇情從荒誕搞笑慢慢轉變為情感基調:
「原來他和我一樣」:在郊區的車站無車可搭的時候,得知小正男從沒見過自己的母親,菊次郎不禁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從而與正男產生了心理的共鳴;
「我們回家吧」:當他們歷經波折找到正男母親住的地方後,卻發現母親早已改嫁,有了一個新的幸福的家庭,正男抹著眼淚轉頭走去。大叔看到這一幕,眼神變了,充滿溫情地說:「我們回家吧。」
「小子,謝謝你」:在返回家的途中,菊次郎為了讓正男開心帶正男逛廟會,結果因為給正男拿到一個玩具而被黑社會打手打傷後,謊稱自己從樓梯上跌倒了。正男不說話,但他站起了身,朝著大路走去。本以為他會自己離開這位「劣跡斑斑」的不靠譜大叔,誰料他卻是去藥店給菊次郎買藥,並親手為他清洗傷口,菊次郎對正男說了句:「謝謝你」,這何嘗不是菊次郎內心深處的告白。
至此,菊次郎的內心也開始慢慢被感化,他也與正男一樣,因為彼此心靈的靠近而被溫暖。
「為了那個孩子,我們一起來玩吧。」:為了彌補小正男尋母之旅的缺憾,旅行全國的作家、兩位飛車黨小青年和菊次郎一起,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小正男渡過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暑期生活。
漸漸地,小正男露出了而開心的笑臉,也體會到了陪伴和關愛的快樂。其實成年人也何嘗不是如此,在這場以關愛和陪伴的行動中,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
2、導演運用AB面的敘事方式,用於呈現和表達故事之中的故事,讓影片更加精彩和賦予更深的涵義。
這個關於正男的尋親故事,其實也是菊次郎對自己和母親的和解故事,更是導演北野武的一次內心傾吐和靈魂洗禮的故事。
影片中,講述的是小正男因為孤單和寂寞,想去尋找母親的故事。而導演更想講述的是另一個「正男」的故事,即菊次郎自己的故事(亦或是導演自己本身的親身經歷):故事發展到一半的時候,菊次郎的故事漸漸被導演浮出水面,他也跟正男一樣,是一個被媽媽拋棄的孩子,從小並沒有得到家庭的關愛和溫暖;
在這場看似替小正男尋找母愛的經歷,其實也是菊次郎尋找自我的回歸之旅。
他讓飛車小青年把他帶到自己目前所在的養老院,隔著玻璃遠遠看著自己的目前,卻不敢向前相見,他何嘗不像小正男一樣,渴望母親的關愛,但是卻事與願違,以致成年後變成自己都嫌棄自己的樣子。
最後,他還是默默走開,但相信此時的他已經突破自己的內心防線,也許是和自己和解,也許也是對母親的釋懷。
表面上這是正男尋母的歷程,暗地裡則是菊次郎和正男兩種相同的情緒交雜在一起,給影片帶來強大的感染力。
小正男尋找母親的旅程,同時更像是一個成人引導自己追尋內心的過程。觀眾通過觀看電影可以找到認同感,站在小正男和菊次郎的角度感同身受,可以從電影中感受到當孩子失去關愛時的孤獨和傷心難過的心情,也能感受到人和人之間相互關愛的溫情。
世間雖然並非事事如願,但是我們可以敞開心扉,接納彼此,給身邊的人更多的關愛,從而學會愛與被愛,接納本身就是一種最高級別的愛。
【2】
精緻細膩的視聽語言,增強了故事情節的渲染力,與劇情相吻合的視聽效果,不僅精緻也更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1、 藍與綠的畫面色調的交叉運用,給觀眾帶來絕妙的視覺衝擊;
在《菊次郎的夏天》中,為了突顯夏日的清新與郊外的寧靜,影片的畫面色彩採用了藍色和綠色作為基調。
在影片前半段,以藍色為基調:藍色的天空渲染和在尋母途中的藍色泳池和燈光的運用,讓人感受到夏日中的一絲清涼,其實也是代表著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嚮往,正如小正男渴望見到自己從未謀面的母親,嚮往母親的懷抱溫柔而寧靜;藍色又夾雜著一絲的憂傷,也象徵著這次尋母之旅的缺憾;
在影片的後半部分,又從藍色的大海基調過渡到以綠色為主調的場景:沿途中綠色的田野,玉米地,還有一大一下倆個人頭戴著綠色的大葉子在炎日下行走,用綠色去襯託新生力量和希望的所在。在這一藍一綠兩種主打色調的烘託下,輕鬆的展現出了影片所要表達的乾淨明快、放鬆悠閒和平靜和諧的意境。
不同的畫面色調著重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特點以及人物的心理狀態,藍色主要是表達主人公內心的落寞,而同樣的綠色運用,體現出人物情感和夏日的特定背景,讓觀眾隨著色調的變化更能體會到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2、影片充分合理地利用了音樂,創造出了一種聽覺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音樂襯託表達了小正男和菊次郎的心境,讓觀眾從音樂中,體會到他們的情感變化。
影片的音樂是日本著名音樂人石久讓編制的,音樂悅耳動聽,如流水般的曲子又向我們展露小正男和菊次郎尋母的心路歷程及喜怒哀樂。
影片前半部分,音樂輕鬆歡快:當正男得到母親的地址,決定去找母親。他背上書包,邁著輕快矯健高興的步子,踏上到高橋尋母的徵程時,音樂很歡快、輕鬆,節奏比較明快舒緩,很好的契合了正男對於尋母的興奮和愉悅;
劇中高潮部分,音樂卻變得有點沉重哀傷:當正男和菊次郎歷經「磨難」,終於找到母親的住處,但卻目睹母親招呼現在的丈夫和兒子離開,並返回屋內時,音樂則有點哀傷低沉,節奏也比較凝重,小正男的失落之情表露無遺,惹人憐憫。
此外,在尋母途中的一些有趣場景,又是以一種樂趣橫生的樂曲:演繹出尋母旅途中那種即有些艱難,但又帶著小感動的情調;為這次愛的旅途透露著感動和溫暖。
影片最後,又回到了正男起初尋母旅程的那種喜悅之情,音樂依舊轉化為歡快輕鬆的基調: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位釋懷後的小男孩,帶愉快地心情,結束自己的尋母旅程,影片的主旨也在音樂中得到闡述和升華。
生活還得繼續前行,但無論如何,都不要忘記這個夏天你所擁有的快樂與溫暖。
結語: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愛與陪伴是世間最珍貴的情感。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共情、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對美好事物的感知力,那麼其他都沒有任何意義。」
《菊次郎的夏天》這部電影利用線性敘事結構,讓觀眾毫無壓力的理解劇情,運用豐富和引人入勝的視聽語言把觀眾帶入一個溫情的夏日之旅,也通過主題呈現告訴我們勇敢地去追求愛和陪伴,讓我們在關愛中勇敢地成長,接納自我和身邊的人。
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更能從中感悟到要關注孩子們的成長。
這場看似有缺憾的尋母之旅,其實也是一場心靈的治癒洗禮。願每個人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
(歡迎來到沁心情感吧,在這裡,我們專注情感心理和認知提升領域。生活,愛寫作。轉載須經本人同意,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請關注我的百家號:沁心情感吧,更多與你分享生活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