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岡媽新作《無限》在西瓜視頻首播,喜歡看動漫的我肯定不能放過,美好畫面和初戀的味道,吸引我反覆看了3遍。愛好宮崎駿動漫的我,發現了日本動漫中總是有著相似的文化元素,摻雜著日本文化中的&34;理念,萬物皆有靈,貓在動漫中成了人,有著跟人一樣的思想高度。這部動漫也不例外。
日本動漫中無一不在弘揚日本傳統文化,宣傳日本的廟會文化,電影《無限》也是如此,電影以主人公美代的綽號為名,但是我本人更喜歡另一個名字《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
動漫中以日本夏日祭為時間節點貫穿其中,演繹出女主美代和日之出的故事,2個人互相治癒對方,也治癒了自己。我將為大家詳細說明電影中展現的廟會文化,並闡述日本廟會文化的誕生背景及內容形式。
1.小時候的美代,參加廟會,遇到了賣面具的貓。
同樣是夏天,美代身著和服參加廟會後,收穫了屬於自己的貓面具。但年紀太小的她,並不明白面具的作用。第一次遇到面具貓的時候,應該是美代小學的時候,那時她母親拋棄她,只剩父親和她在一起。
可以從電影中看出,她是一個人出現在廟會的,在途中遇到了面具貓。美代缺乏母愛,又被同學霸凌,面具貓的出現就有了意義,他向美代售賣貓面具,這也是日本傳統廟會中的活動。年紀尚小的她,也沒明白貓面具是怎麼用的。
2.上初中以後,在下雨的廟會中,美代帶上面具,變成太郎貓。
初中的美代,美代父親找了女朋友並一起同住,而母親卻回來,希望能和父親和好。對父母行為的不理解和不認同,童年的缺愛,使美代希望帶上面具,變成一隻貓,逃離人類的痛苦。於是她在下著雨的廟會中,帶上面具,變成白貓。
這也是美代偽裝自己的一種形式,她想放下心中的憤懣,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日之出身上。不僅如此,她還幻想著跟日之出的親密接觸, 強烈希望能從對方身上得到真摯的愛,來彌補原生家庭的痛苦。
在這次廟會中,美代第一次戴上了面具,變成了小白貓,日之出看到後就非常喜歡她,還給她取了個名字叫太郎。至此以後,美代就開始帶上面具,頻繁逃離現實,奔向日之出。
3.美代變成貓後,想重新恢復成人,於是一個人踏上了貓島上的廟會。
在面具貓的誘導下,美代踏上貓島,裡面全是各種貓科動物。他們穿著人類的衣服,穿著鞋,猶如人類在逛廟會。裡面有賣貓吃的老鼠,酒館,應有盡有。這裡面的貓,應該全是人類,即使他們變成了貓,也沒有改變人類的習慣。
貓是不用穿鞋的,而在牆上看到了他們穿的拖鞋。也可以看出他們即使內心並不想做人,但是還是保留了做人的習慣和特點。逃避現實和困境,似乎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快樂。在這裡,只有夜晚,沒有白天,就像人的心境,永遠只有黑暗一樣。
就像岡田武彥在《簡素:日本文化的根本》中說道:&34;
在貓島做貓,帶上貓的面具,把人類壽命賣給面具貓。實則是一種逃離現實。電影中那幾隻貓訴說的痛苦一樣:
1. 逃離做母親的責任,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相處?
2 作為人有太多的痛苦,有時也會後悔,但已經遲了。
這些心理反映了日本年輕人中的御宅族,他們長期宅在家,脫離現實,希望在幻想中度過生活。
英國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提出過一個觀點:&34;
貓島上的他們當著貓,卸下作為人類的痛苦,實則過的並不快樂。做貓壽命不長,只有黑夜才有廟會,白天只是一隻普通的貓。即使他們有過後悔,也是為時已晚。
1.日本廟會法的誕生。
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意識到戰後經濟發展,會導致文化遺傳的流失,於是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1960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農村的經濟,生產,文化等舉步維艱,為了保護農村的民俗文化,保護農村經濟,政府在1975年增加了&34;的條款,以此來保護國家傳統文化。
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民俗文化的渴求和熱情在高漲,於是日本&34;應運而生。日本各地的廟會包含有各種祭奠,各種傳統民俗表演。
為了保護傳統文化的傳承,全國各地頻繁舉辦各種廟會。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人對物質需求的渴望逐漸轉變成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於是廟會成了日本人保護傳統文化資源的形式,在1992年出現了《廟會法》,用以全面保護日本傳統文化,保障農村經濟,保護日本文化資源。
廟會是由國家認定的社團來組織和推廣,在全國各地都有廟會。不僅能從精神上給與人們精神鼓勵,還能刺激當地的經濟發展,還能保護傳統文化不被流失,正可謂是一舉三得。
2. 廟會的內容和形式。
電影中展現的廟會是日本夏季廟會,簡稱夏日祭。是日本最大的廟會之一,一般在7-8月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廟會。夏日祭主要包括大阪天神祭,東京神田祭等。
電影中可以看到的天王祭,這是一種祭祀活動。在廟會活動中,美代在玩大家熟知的撈金魚,當然還不止這些,還有套圈圈,撈水氣球等等。還有很多店鋪賣章魚小丸子,棉花糖,我國的廟會上也這些活動。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活動沒有多少人參與。
梁媛在《日本夏日祭文化現象研究》中說道:&34;
夏日祭是人們參與度最高的廟會,日本女性會選擇穿和服,看美代和小賴都是身穿浴衣的,當然並不是強制要求,根據個人需求。廟會上會有賣各種面具的,就跟電影中的招財貓賣面具貼合起來了。
還有各種各樣做生意的,賣小吃的,賣各種小飾品等等,現代的廟會早就脫離了宗教意味,日本年輕人很喜歡逛廟會,常感覺到輕鬆愉悅,就如同電影中小賴邀請美代,日之出一起逛廟會,這也是一種增進感情,促進交流的方式。
廟會在電影中出現了很多次,展現了日本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保護,並通過文化產業向世界宣揚,有助於旅遊產業的發展和日本傳統文化的傳播。
電影的最後美代和日之出逃離出貓島,手牽手回小鎮的時候,小鎮正在進行夏日煙火大會,這也是傳統節目中的一種。隨著四季變遷,日本會年復一年的舉辦各種廟會和祭祀活動。
日本人衷愛煙火,從江戶時代歌川國虎所繪製的名為《江戸両國橋夕涼大花火之図》的浮世繪作品可以看出,江戶時代日本人就喜愛煙花。喜歡煙火這種浪漫的氛圍,所以最後美代和日之出在看煙火中第一次牽手,也是美好初戀的象徵。
貓島上的廟會跟人類的廟會活動是一樣的,變成貓的人類也依然身著和服浴衣,夏天都會選擇穿浴衣,涼快方便透氣。貓島上的貓上街買吃的,跟人類的遊園活動一致。他們也會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總結:
整部電影不僅在描繪美代和日之出的事,也在全片中不斷宣揚日本的夏日祭。不僅在電影《無限》中強烈的感受到日本全民喜歡廟會,並積極參與廟會的場景,還可以在日本其他動漫中看到如此場景。
日本政府對於文化產業的傳播,是有法律和財政支撐的,有專門的團體來組織,日本全民參與熱情高,並融入本土宗教特色,吸引了全世界旅遊者的眼光。
我國也有傳統廟會活動,但年輕人參與度並不高,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情況複雜,廟會活動涉及宗教等相關因素,各地的傳統完全不同,不好統一。另一方面我國沒有明確的團體來宣傳和組織活動,一般都是民間組織。能力有限,經濟也受限,所以很難組織出有水平的,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廟會。
再加上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農村人口的疏失,很多傳統文化都無人繼承和學習,因此保護我國文化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迫在眉睫。在這方面,我們都應該多學習日本。
今年夏天,我們可以在抖音,頭條,西瓜視頻上看令人感動的電影,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關於愛情,關於親情,關於廟會文化,總之,《無限》這部電影,帶給我視覺感動的同時,我也看到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弊端。
我國跟日本比起來,歷史更悠久,如果在文化產業中添加傳統元素,在中國電影電視中不斷輸出傳統文化,那麼不僅可以弘揚中國文化,也可以給全世界人民宣傳中國旅遊。促進經濟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簡直是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日本的&34;及其相關問題》
《日本夏日祭文化現象研究》
關注我們的赫拉,網際網路運營,愛寫作,愛韓劇,喜歡請點讚,謝謝關注~
原創不易,請勿洗稿,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