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的身份證其實哪面才是正面 5月26日小雞正確答案 螞蟻莊園5月26日 我們的身份證其實哪面才是正面 正確答案:有國徽的一面 擴展閱讀: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身份證有照片的那面是正面,其實身份證有國徽的那面才是正面,有照片的那面是反面!正面代表的是國家形
原標題:我們的身份證其實哪面才是正面 5月26日小雞正確答案
螞蟻莊園5月26日 我們的身份證其實哪面才是正面 正確答案:有國徽的一面
擴展閱讀: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身份證有照片的那面是正面,其實身份證有國徽的那面才是正面,有照片的那面是反面!正面代表的是國家形象和證件屬性反面是帶有私密性的個人信息。原來那麼多年,我們都是「反面人物」。
居民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種法定證件,多由各國或地區政府發行予公民。並作為每個人重要的身份證明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簡稱「身份證」。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內置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二代身份證表面採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使用個人彩色照片,並可用機器讀取數字晶片內的信息。
2017年12月25日,「微信身份證網上應用憑證」在廣州市南沙區籤發,為線上、線下政務服務以及旅館業登記、物流寄遞等實名制應用場景,提供國家法定證件級身份認證服務。
歷史沿革:
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最早的身份證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發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發放,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信息。國人必須持有,如若沒有就被認為是黑戶,或者間諜之類的。
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後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並不改變。
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魚袋是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 ,古代身份證如此簡單,很容易造假作偽,甚至出現連皇帝都敢騙的現象。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有的會在身份證上特別註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後果,如明朝就規定:「借者與借與者同罪」。
從宋代開始,腰牌成為中國古代官吏系在腰間證明其身份。古代的帝王宮殿門禁森嚴,朝廷軍政臣吏、皇親國戚以及當差行走即使可以出入也須持有出入證,腰牌常用作出入宮廷備查的通行證。歷朝歷代腰牌的質地、款式、規格、銘文等雖有所區別,但"通行證"、"身份證"作用卻是相同的。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體印紋,僅識出右半邊「長壽」二字,推測是吉祥用語。宋代的寶船廠和新中國的大連的航母製造基地一樣,警衛森嚴,各司、各舫之間也不得隨意走動。沒有這類特別身份證根本進不去的。 [
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別。在錄入身份信息時,有時還會寫上「單位」什麼,或標示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罪過等警示語。
明清時代的身份證,在現代考古中不時被發現。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局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
近代
1929年1月1日,寧夏省建立,因與甘肅、陝西、綏遠及蒙古接壤。1933年,馬鴻逵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馬鴻逵從1934年開始,在全省清查戶口,建立保甲制。
1936年5月,中央紅軍開始西徵作戰,解放了寧夏的鹽汕、豫旺、同心等地。為了抵禦紅軍,寧夏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之策,發收「居民證」便是其中一種。居民凡15歲以上之男女須一律佩帶居民證。
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制定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居民證制度」。
居民證——最早的身份證:
寧夏「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釐米,寬3釐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鬥形狀等項。「居民證」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這個「居民證」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證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中國身份證之最早雛形。
不過,寧夏省「居民證」制度的施行並不順利。因為布制居民證是縫在衣服上的,由於洗曬和磨損.很快就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變得名存實亡。
1940年夏,馬鴻逵又下令在清查戶口和居民證的基礎上,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為此,還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驗法》。在制發「身份證」的同時,還制發了 「客籍人民居留證」及「通行證」,目的是為了「防範漢奸、間諜、奸黨與奸宄盜匪起見」。實際上,寧夏省建立身份證制度,主要是為了封鎖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同時也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對寧夏人民的控制。自從發明了國民身份證,馬鴻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壯丁後,身份證立刻就由部隊收存。如有人逃跑,則向出丁戶追索。逃兵沒有身份證。在寧夏便會寸步難行:要麼被抓回來,要麼逃往外省:國民身份證制度的實行,為馬鴻逵統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緝捕逃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