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3課,專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唯。詳情如下:
唯。《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唯,諾也。從口,隹聲。」許慎認為唯字是形聲字。但現代有人認為這個字是會意兼形聲字,存在爭論,我們先看字形演變:
在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裡,唯字的字形與隹的字形完全一致。羅振玉在《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裡說:「卜辭中語詞之惟,唯諾之唯與短尾鳥之隹同為一字,古今文亦然」(見上圖)。到了後期甲骨文和金文都加上了「口」部,因此,會鳥鳴聲之意的會意字說法即有了根據,因為鳥鳴也是應答之聲,與唯的本義有相關處,既然專講《說文》,我們仍以許慎說形聲字理解,不分析字形,會意兼形聲字的說法只作了解、參考。
唯字有兩個讀音:
(一)wěi。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要注意這個讀音在現代漢語裡並不常用)。本義是象聲詞。應答聲。用於對尊長的應答,表恭敬。《廣雅.釋詁一》:「唯,應也。」比如《論語.裡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因為孔子是曾參的老師,曾參特別尊重他,因此應答就用「唯」。
對這個解釋較詳細的說法還可見《禮記.曲禮上》:「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鄭玄注說:「應辭『唯』恭於『諾。』」在過去,父親召喚和先生召喚,不能回答「諾」,要回答「唯」,並且迅速站起。
漢印(東漢)裡有一種「唯」字印,其中的「唯」,用意也同此意,鈐蓋此類印,一般用於對先生或長輩的尊敬,如圖:
「唯」和「諾」都是表示應答的象聲詞,回答「唯」表示更尊重,但並不專用於長輩和先生,也用於主人和領導,比如《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有一種性格奸詐的人),主人還沒有發布命令,就已經「唯」聲連連,主人還沒有差使,就已經「諾」聲不斷,這種人,心中提前已經有了打算(不管主人說什麼,都應承),屬於專門看主人臉色猜測主人心思的奸人。唯唯諾諾後來發展成為成語,用來形容一味順從別人的意見,自己沒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順聽從的樣子。著名漫畫家丁聰先生曾有作品諷刺這類人,如圖:
(二)wéi。讀音出自《廣韻》。用法有三種:
1、用作副詞。也作「惟」、「維」。意思又有四種:
(1)只有;只是。《廣雅.釋詁三》:「唯,獨也。」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稱:「唯,獨也。或作唯、維。」比如《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只有它的光澤未曾有虧;現代漢語用法經如:唯利是圖,唯我獨尊。
(2)以,因為。比如《左傳.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大意是:冀國受到損失,也是為了君王的緣故。再比如聞一多《說舞》:「原始舞看來簡單,唯其簡單,所以包含無限的複雜。」
(3)表示希望、祈使。比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希望大王和群臣認真計議這件事。
(4)表示聽任、任隨。常和「所」搭配。比如《左傳.僖公十五年》:「唯所納之,無不如志。」大意:隨你放在哪裡,沒有不如意的。再比如《莊子.說劍》:「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大意是:臣(莊子)有三種劍,大王喜歡用哪種就用哪種,我請求先談談,然後再使用。
2、用作連詞。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然」、「縱使」。通「雖」,不常用,不再舉例。
3、用作助詞。也作「惟」、「維」。兩種用法:(1)表示肯定。比如《管子.牧民》:「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如月如日,唯君之節。」大意是:象天地對待萬物,沒有什麼偏私偏愛;像日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君主的氣度。
(2)用於句首,無實際意義。比如《論語.述而》:「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互鄉的人難以進言,孔子卻見了那兒的一個少年,門徒們感到困惑,孔子說:「我鼓勵他的進步,不贊同他的退步,你們為何如此過分呢?」這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的體現。
綜上,唯字的大部分用法不是實詞用法,其本義的應答聲,現代漢語並不常用。唯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16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