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和我們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20 澎湃新聞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從2014年到2020年,備受期待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終於通車了!大橋是藍圖,是景觀,是承載未來南通經濟加速騰飛的希望,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座全長11072米的大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創造了很多紀錄: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鐵兩用斜拉橋、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橋、世界最大公鐵兩用橋沉井、世界最高最大公鐵兩用橋主塔、世界上首次採用2000兆帕高強度鋅鋁鍍層鋼絲編制的斜拉索……

因為這些世界紀錄,工程建設難度前所未有。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大橋施工人員付出了艱苦的努力。而位於大橋北橋頭堡的通州,數以千計的通州人也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獨特的「通州貢獻」,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宣告:大橋建設,我們不是「看客」,而是親歷者、參與者、貢獻者!

格雷特

大橋上不可磨滅的印記

王建春站在辦公室向外眺望,即將通車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宛若蛟龍出水,蜿蜒向前,仿佛馬上就要騰空而起。大橋建設也讓他的企業越發蜚聲中外。

王建春是江蘇格雷特起重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企業就在大橋下,不僅見證著大橋的崛起,也參與了大橋的建設

(徐豔梅 攝)

在大橋合龍之際,大橋兩端即將「碰頭」的照片出現在各大媒體上,藍色橋體上,兩個紅色「翅膀」尤其醒目。這「紅色之翼」就是額定起重量達1800噸的吊梁機,由格雷特專為大橋量身定做,全球首制。在主橋全部162個節段鋼梁中,除了屈指可數的墩頂節段由大型浮吊吊裝以外,絕大多數鋼梁都由這四臺吊梁機架設。

王建春說:「架梁吊機穩定性好,作業精度高,可以一邊架設鋼梁,一邊掛設鋼索,架梁、掛纜兩不誤,而且能兩節段同時吊裝。」中鐵大橋局二公司滬通長江大橋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袁博對吊梁機深表肯定,「吊梁機的使用減少了航道交通管制的時間與次數,較好地解決了吊裝作業與黃金水道通航的矛盾。」

為確保「紅色之翼」的質量,滿足吊裝整體需求,格雷特前期對焊接技術、生產工藝等進行了多次評定,反覆試驗新材料,還專門投入兩千多萬元,在碼頭上增加了600噸的龍門吊,以確保在碼頭上預裝調試成功。而且,一直提供中大型設備的格雷特,為了支持家門口的工程,此次為大橋建設提供了小、中、大型全套起重設備,王建春說:「我們和很多大公司大項目合作過,但沒想到有一天能參建家門口的大橋,很高興,很驕傲。」

其實,早在大橋建設初期,負責大橋施工的中鐵大橋局就找格雷特談合作,公司創新的研發能力、超高的製造能力、過硬的產品品質及完善的售後服務深受大橋局青睞。大橋建設六年來,關鍵性節點項目格雷特基本都參與了,公司前後共為大橋供應了40多臺套龍門吊、架梁吊機,為大橋建成作出了貢獻。

作為我國起重機械製造行業的「後起之秀」,格雷特公司已先後為中鐵、中交、中船、中遠等知名央企和法、俄、韓等國家生產多種型號的起重設備,我國目前最大的架梁吊機——中交二航局虎門二橋項目部2000噸節段式架梁吊機,就是由格雷特公司承制的。

雄厚的科研和技術能力讓格雷特參與了大橋建設,而參與建設又讓格雷特知名度進一步提升了。「在項目洽談中,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度更高了。」王建春笑著說。大橋使得通州的區位優勢越發明顯,也給包括格雷特在內的眾多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機遇。

厚積薄發,大橋、企業、通州,都如巨龍蓄勢,將會一飛沖天。

楊麗萍

大橋開通,我像過節一樣開心

6月25日一早,太陽在江面上高高照耀,寬闊江面上不時有往來的船隻,一派生機勃勃。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即將正式通車,新鋪不久的瀝青路面平整地順著橋面延伸,橋梁拉索密集而有力地從主塔斜拉著橋面。不斷向前延伸的流線型橋身,如彩虹臥波,似江上畫舫。

年近六旬的楊麗萍像往常一樣,攜帶農具到長江邊的農田裡幹活。「我是看著大橋一點一點建起來的,如今終於要通車了,感覺就像過節一樣,心情特別開心和激動。」

楊麗萍家住平潮鎮九圩港村23組,從小就生活在長江邊,她指著不遠處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一個橋墩說:「我原先的家就在那個橋墩旁。不過那時候,路窄又不好走,交通很不方便,更別說建橋了。」

如今,新建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連接南通和張家港兩地,承載著南通至上海的公路和鐵路通行,還是滬蘇通鐵路、通蘇嘉甬鐵路和錫通高速公路共用的過江通道。

而為了支援國家建設,楊麗萍一家早已拆遷安置到附近的居民小區。「安置的房子很寬敞,舒適。我每天就做做農活,帶帶孫子,十分幸福。」楊麗萍高興地說

(曹抒雁 攝)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大橋沿線的景色很美,尤其是在夜晚,燈光打上去,看上去就像彩虹一樣。」

望著眼前波光粼粼的江面和大橋的雄偉身姿,楊麗萍感慨萬千,「我的表叔住在張家港,以往坐渡輪到表叔家需要一個多小時,大橋通了只要20多分鐘就能到,非常方便。平日裡大家也沒有機會出門遊玩,希望大橋通車後,自己和親戚的往來會密切一些。」

楊麗萍還計劃陪同表叔一家來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體驗一把,感受平潮鎮這座「高鐵新城」的新變化。

袁博

我的職責就是為大橋保駕護航

流火七月,碧波之上,長江又將迎來極具意義的一刻——經過緊鑼密鼓的建設,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終於揭開了面紗。

萬眾矚目背後,是無數衝鋒在前、默默奉獻的大橋建設者們。令我們自豪的是,這些忙碌的身影裡,有數以千計的通州兒女,他們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屬於通州的驕傲。來自先鋒街道的袁博就是其中一位。

6月22日,陰雨綿綿,因處於正式通車前的準備階段,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上顯得格外忙碌。袁博正忙著協調相關部門來大橋參觀事宜。見到記者拍照,袁博有點靦腆,「每天在這江上工作,太陽毒得很,把我這張臉曬得像黑炭,實在是醜。」

(王華峰 攝)

作為中鐵大橋局二公司滬通長江大橋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6年多來,袁博基本上天天都往工地跑。

「大橋人的日子有苦更有甜。」袁博介紹,大橋連接南通和張家港,是滬蘇通鐵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橋主跨1092米,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全橋建設用鋼量達48萬噸,刷新世界橋梁史紀錄。

作為一名「橋二代」,袁博從小對大橋懷有深厚感情,他父親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建設。袁博說:「南京長江大橋圓了中國人自己建長江大橋的夢想,接力棒交到我們手裡,我們也要追求新的夢想。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這麼大體量,運用整節段起吊、整根索牽引等新技術。一座創下幾個世界紀錄的大橋就要在我們手裡誕生,這份榮譽有幾份工作能獲得?」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袁博在大橋建設中摸爬滾打了30多年。他先後參與了九江長江大橋、銅陵長江大橋等十多座大橋的建設。特別是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因其工程規模之大、標準之高、難度之大,代表著當前中國乃至世界同類型橋梁建設的最高水平。為此,袁博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今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滬通長江大橋項目部實行全封閉管理。「當時,口罩、消毒液特別緊張,我們設置了外來務工人員隔離區,經常檢查食堂,做好員工思想工作等。防疫物資短缺,我不知跑了南通城區多少家藥店,還多次託朋友、找關係補足,有次甚至從網上搶購了2000隻日本口罩。」

「這幾天夜晚,大橋燈光系統進行調試,五彩長虹直跨長江。我站在橋上,感覺特別榮耀!」袁博自豪地說。只是他自己一直對家人心懷愧疚,一年中難得回家一趟,今年還是在公司開職代會的時候乘隙回了一趟家。

「能夠參與大橋工程的建設,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更高水平的挑戰;既是我們的榮耀,更是我們的責任。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為大橋順利開通做好保駕護航工作。」袁博表示。

楊廣明

大橋是我們所有人的榮譽

6月22日下午3點多,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北端橋面上,楊廣明和工友正忙著給大橋裝防護網。「在大橋通車前還能出點力,真的太高興太自豪了!」楊廣明笑得黝黑的臉上都泛著光。

(徐豔梅 攝)

楊廣明68歲,平潮鎮九圩港村18組村民,家就在大橋下,可以說他是看著大橋「長大」的。對於家門口的這個宏大工程,他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身在大橋北橋頭堡的平潮鎮,楊廣明在外地親戚朋友前格外揚眉吐氣,「這是多大的臉面啊!而且,我兒子公司還參加了大橋建設呢。」

2014年3月,楊廣明的兒子吳軍創辦的信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大橋部分配套設施工程。吳軍回去一說,楊廣明就叮囑兒子:「一定要好好建,大橋也是我們九圩港的榮譽,橋就在家門口,你可不能給村裡丟臉!」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楊廣明要多一件事:就是眺望大橋。開工、打樁……合龍、亮燈等關鍵性節點,他都如數家珍,大橋從無到有,建造了6年多,楊廣明就看了6年多,一天天的,橋一點點建起來,現在終於要通車了,楊廣明激動的心情也到了頂點。

「這些天鐵路在試運行,天天看著『和諧號』來來去去,真的開心。」楊廣明說,別人可能不理解他的激動心情,但村民們都能理解,因為他們的感受和表現都和他差不多,交談起來,三句話不離大橋。

「以前村裡路不好走,汽車也進不了村,2009年開始修路,後來馬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寬,再後來,造大橋了,條條大路暢通,村裡的條件和面貌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你說,怎麼能不高興呢?」

從只能遠望到踏上橋面,從「無路可走」到四通八達,夢想照進了現實,楊廣明的喜悅從心底瀰漫到了臉龐,又似乎暈染了半空。雨後大橋氣勢如虹,楊廣明心情也如雨後陽光,「通車後,我還要坐車過過大橋呢!」

來源:通州日報

原標題:《大橋和我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