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消費者的口味也在追求多元化。
國內的各大菜系和地方美食,已經在國內各大城市遍地開花。哪怕千萬裡之隔,都可以品嘗到彼此的正宗菜品。北京烤鴨、天津煎餅果子、四川火鍋、廣東燒味,甚至雲南百蟲宴,隨便在一個城市都可以享受到。這也讓國人的胃口越來越挑剔,逐漸在追求「異幫菜」的滋養,比如西班牙菜、墨西哥菜、法國菜、越南菜、日本料理......
西餐偶爾品嘗,還是不錯的調劑。不過, 「中國胃」還是不太適應高糖高脂的西餐。相比之下,清淡、美味又美味的日料似乎更受很多國人的青睞。
我們光顧日料店時,經常會點的菜品有刺身(生食海鮮)、壽司、天婦羅、味增湯等,這些也是日本料理的經典菜品代表。
品嘗美味之餘,不禁要思考日本料理的起源。看了徐靜波著的《和食》一書,很多疑問便被解開,還可以了解到和食與漢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飲食文化史專家趙榮光教授說:「全面地了解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有就從一定意義上了解了那個民族的歷史。」
我們不妨來進行一場和食的追本溯源之旅:
1. 日本米與中國米的淵源
網上有人撰文說:「吃過日本的米,我再也不想吃中國的大米了。」
當然,也有人反駁,說中國大米菜最好吃。
江蘇的「南粳」、東北的「五常大米」、天津的「小站稻」等都不輸日本大米。
此外,不管是任何品種,新米的口感確實都比陳米要好很多。
我沒做過對比測評,不好說孰優孰劣。既然存在爭議,也證明雙方大米的品質旗鼓相當,無論種植地是中國還是日本。
說到大米,就不得不說日本水稻的發源地。
毛昭晰在《耕作的東傳和江南之路》一文中,運用考古成果和歷史文獻,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日本的稻米耕作來自浙江東部,尤其是舟山群島的可能性。
學者王勇經過比較研究後,也得出結論「無論是主線還是支線,日本均是江南水稻向東傳播的終點。」
日本的稻米耕作是在公元前4世紀前後正式傳入的。
稻米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細長鏈的沒有黏性的「燦稻」,口感松而不散,軟而不粘;另一類是具有黏性的粗短粒的「粳稻」,咀嚼起來軟糯、有彈性。
由於日本處在比較耐涼的溫帶地區,所以當時引入的也是適宜日本氣候的「粳稻」。
在中國,由於氣候帶和海拔跨度較大,因此不同的海拔和氣候帶適合種植不同的稻米。一般來說,南方種植秈稻為主,北方主要種植粳稻;海拔1500以下種植秈稻,1700~2000米以上種植粳稻。
如果把秈稻和粳稻放在一起,大部分人應該都喜歡後者的口感。不過,由於秈稻口感利索,做炒飯則是最佳選擇。
雖然是從中國引入,日本對於稻米的珍視,卻已上升到文化和哲學的意味,以至於在日本產生了「水稻工作才是日本文化的原點」這一文化論。
日本人後來又利用現代技術,對粳稻進行改良,先後培育出「越光稻」「秋天小町」等優質品種。
2007年,中糧集團進口了日本24噸「越光稻」等品種,每公斤售價99元,個把月就銷售一空。可見,國人對日本改良優質大米的肯定。
2. 刺身,源自中國的「膾」
眾所周知,日本是四面環海的島國,海鮮資源豐富。
靠海吃海的一大優點就是,可以品嘗到新鮮打撈上來的各種海鮮。三文魚、鯛魚、鰹魚、金槍魚、大馬哈魚、墨魚以及各類蝦、貝類和海藻類,都是日本人餐桌上的常見海產品。
新鮮厚切的三文魚、金槍魚、甜蝦、北極貝,這種刺身拼盤是國人在日料店常見的搭配。蘸上芥末和醬汁,肥腴鮮香的刺身充滿整個口腔,食客無不滿足無比。
日本人的這一生食吃法,可以追溯平安時代承平年間(794年-1192年)。據當時的《倭名類聚抄》記載的烹調方式,其一便是用「生菜」和「鱠(膾)」等詞語表現的未經火攻燒煮的生食物,主要指魚肉或禽獸類的肉。
早在漢朝(公元前202年-220年),許慎重的《說文解字》就有「膾」的解釋:「膾,細切肉也。」
三國時期,曹植的《名都篇》說的:「膾鯉臇胎蝦」就是用生魚蘸著蝦羹吃。
唐朝(618年—907年),是生魚片的食用高峰期。生魚片,作為唐朝的普通日常菜餚,人們出遊時也會就地取材,做生魚片吃。同時期,日本遣唐使團把魚膾的吃法帶入日本,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刺身。
出自五代·王定寶《唐摭言》的「膾炙人口」,膾,細切的魚、肉等食材;「炙」是烤肉。現在,是否會對這一成語有更深刻的認識呢?
膾,這種生吃魚、肉的吃法,在明清之後就大範圍地消失了。
現在,廣東等地區的生魚片吃法也還存在,雲南的白族還流行吃生豬肉的習慣。
以上,我們追溯到了日本的水稻和生魚片的發端都是在中國。
3. 生魚肉伴發酵米飯,壽司的最初形態
如果把生魚片和熟米飯結合一起的話,那就是壽司了。其實,這種吃法,也源於中國,當時稱作「鮨」,更古一點的寫法是「鮓」。在日本,這兩種叫法現在已不多見,但其發音都是sushi,江戶時代由日本人創造出漢語詞語「壽司」。
「鮓」是壽司的原型,但做法卻不盡相同。
鮓的記載,最早見書於先秦的古籍《爾雅》,晉郭璞注云:「酯,鮓屬也」。東漢末年,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說:「鮓,菹也。以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 這裡的熟,應該是以發酵的方式把魚釀熟,在北魏時的《齊民要術》可以找到根據。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卷八中有「作魚鮓」的詳細記載:選大而不必肥的鮮鯉魚,去鱗後帶皮切塊。撒上鹽,榨去水分,再將粳米煮成比較幹的飯(否則容易腐爛)。置於盆中,再放上茱萸、橘皮和好酒攪和。然後將魚碼在甕中,一層魚,一層米飯,放於屋內陰涼處。赤漿出來時,將其倒出,白漿出來後,味酸即可食用。
酸味,是米飯發酵後產生的乳酸,此時謂之熟。乳酸滲入魚肉,既可防腐,又增加風味。
日本早先的鮓或酯的製作方法源自中國,這一說法得到了日本研究者的證實。飲食著作《壽司考》《魚醬和馴壽司的研究》也都證實了日本的壽司與中國等東南亞各地稻文化的淵源。
日比野光敏的《探訪壽司的歷史》,對日本人當時的壽司方法進行來詳細的表述。書中對「鮓」製作方法的描述幾乎和《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製作方法無異,只不過將鯉魚換作鯽魚。
目前,中國除了雲南等極少數的少數民族聚集區,還看到一些蛛絲馬跡外,「鮓」已經差不多銷聲匿跡了。
由於發酵過程繁瑣等原因,後來日本人用白醋模仿發酵的乳酸。經過改良,日本逐漸保留了幾種壽司的形態:握壽司、卷壽司、散壽司等,配菜也由原來的魚肉發展為魚蝦、雞蛋、蔬菜等豐富的菜碼。
對於這種沉澱下來的青出於藍的壽司,國人也頗為喜歡和讚嘆呢!
此外,據史料記載,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食物,還有砂糖、豆腐、牛奶、生薑、蜜柑、麵條、茶葉、醬油、納豆、改良於「唐醬」的味噌,脫胎於黃酒的清酒,以及和食物相關的筷子、湯匙、食案、青瓷等物。
擔任傳播交流使者的,除了兩國官方使者,還有民間移民,以及佛教僧人。其中,對於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的影響,佛教僧人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起源於中國佛教的精進料理,在鎌倉時代傳入日本。源於不殺生的佛教思想,沒有葷腥的素齋——精進料理開始在日本寺院實行起來。受佛教思想影響的歷代天皇,倡導和命令日本民眾禁止捕殺和食用哺乳動物。因此,日本有長達一千多年基本不吃肉的歷史。
日本著名的頂級日料——懷石料理,就是在精進料理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如今,中國的日料店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中國很多美食愛好者,也是會遠渡重洋,只為品嘗日本高端的懷石料理。
在日本的風俗美食街,中國餐館也是遍地開花。
文化的融合,可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很多起源於中國的美食,在日本得以傳承並發揚光大。
相對於單一、融合的和食,中國的菜餚體系一脈延承,內涵豐富。
相信在未來,漢食與和食還會相互影響,碰撞並保留下更加營養健康的飲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