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和《史記》並稱,是不朽的史學名著。
清代的顧炎武、近代的梁啓超,都對這本書讚賞有加。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資治通鑑》的精彩程度不亞於任何一部小說,刀光劍影、宮闈鬥爭、人性險惡自不必說,同時也有才子佳人、市井小民的趣聞軼事。
書中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代君臣成敗之事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超級案例集」。
這樣的經典之作,即使放在今天,對我們的待人處事、工作交際,都非常值得借鑑。
從戰國到五代十國,300萬字的《資治通鑑》濃縮出來10句必備精華,讓你5分鐘讀懂知人論世
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孔子說: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
知易行難,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行動。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德行不正,才能越大,危害越大。
所以古人先看德,再看才。一個人才華橫溢,但是心術不正,那麼他一定不能被重用。
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抓住時機,立即行動,不要等到天晚。
西漢王莽當政,多改漢制,尚書陳鹹眼見漢家政權大勢已去,他感慨地說了這兩句話,然後稱病退休。
《周易》裡講:君子待時而動。
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動之中,無論進退,都要審時度勢,抓住機會,否則一招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
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有非同一般的眼光,他們認準了馬上就去做。與別人商量,反而容易出事。
猛虎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喜歡獨處的人,有更多時間獨立思考,不會被流言左右,也更容易掌握大勢,做出一番事業。
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即便失去了糧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誠信。
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紝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何則?大節已虧故也。
做女人不正派,即使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紡紗織錦的巧手,也稱不上賢惠了;
做臣子不忠誠,即使才氣過人,足智多謀,政績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
什麼緣故呢?因為大節已經虧缺了。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
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麼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
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的話,就會愚昧不明。
生命在時光中消長。唯有讀歷史的人,活得達觀通透,不易迷失。
讀史明鑑,必少不了《資治通鑑》。因為它涵蓋了智謀、兵法、心理、做人、處世:
講唐太宗如何運用人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要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
講處事智慧,從故事中剖析出: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
即為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解決了難點,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
講做人處事,需掌握勢態和度:
「物極則反,器滿則傾」
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極端必會走向反面。
今天小文分享的這部《資治通鑑》,無論在內容上,印刷質量上,做工工藝上都居上乘,
看完《資治通鑑》,既可以從宏觀層面了解領導者如何領導下屬,治理基業,也可以從一個一個小故事裡得出做人的道理。
這套《資治通鑑》是白話文文言文的對照版本,不需要擔心全是文言文而讀的乏味,而且它是6冊裝,內容及其豐富,完美的還原了原著,比市面上那些一本裝的《資治通鑑》強太多倍。
每一遍閱讀,都將收穫不可估量的人生哲理,處事之機變,如此奇書,我等豈能不觀?恰逢出版社活動,這套經典僅需99元,也就是幾頓飯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