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中的張郃實力十分平庸,但是在真正的三國中,張郃的實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張郃在黃巾起事的時候就已經在軍中擔任司馬的官職,就算是在當時也是小有名氣,後來張郃本是袁紹手下的一號戰將,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精通排兵布陣,在後來的官渡的戰役中,曹操大敗袁紹,張郃投降曹軍,從此加入了魏國的陣營,在當時候的曹操將他比成像韓信一樣的人,曹操的眼光那麼高,絕對不會空穴來風,可以看得出他並不是一個衝鋒陷陣的莽將,而是一個像韓信一樣的智將。雖說張郃是一個粗中有細的武將,但是他十分喜歡和大儒交往。
在投降曹操後的他可謂是戰功赫赫,跟隨曹操徵戰袁氏兩人,沒多長時間就攻破了袁尚的兵工廠鄴城,緊接著又圍攻了袁譚的渤海,隨後追擊袁尚,袁尚逃入烏桓以後尚有餘力,張郃在白狼山協助張遼迅速拿下烏桓。
正史中的張郃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物,以至於驚為天人的諸葛孔明和劉玄德都對其忌憚三分,在張郃與劉備交戰中,劉備趁著夜裡的光線不好便圍燒鹿角,張郃在與劉備的交戰中敗退,當時的張郃的上司正是夏侯淵,夏侯淵也是十分看好張郃,就分兵火速去救援張郃,不料被劉備軍隊襲擊,夏侯淵最終戰死沙場。張郃在此戰中僥倖活命,夏侯淵的死也讓張郃成為了三軍統帥,劉備回答軍營中說到:此戰應該是殺掉張郃的,把夏侯淵殺到並沒有什麼用。可見劉備對張郃的評價有多高了。
諸葛孔明前兩次北伐看似都是和司馬懿兩人之間的博弈,但是從另一方面說,諸葛亮的前兩次北伐都是敗在了張郃的手中,最有名的就是馬謖那場戰役了,街亭的丟失使得住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完全失效,以至於最後斬了馬謖。這場戰役的主角就是張郃,這一次的戰役諸葛亮帶領的大軍浩浩蕩蕩,所帶兵力空前絕後,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的北伐了。在第二次北上的諸葛孔明重兵攻打陳倉,這時又遇上了張郃,張郃精通兵法,料事如神,張郃斷定諸葛亮的糧草一定不足以支撐這麼大的一個軍隊,最後在糧草的問題下,諸葛亮一定會退兵,後來的諸葛亮在得知張郃大軍前來,真的由於糧草問題不得不退兵。
從張郃的角度來看,他這一生可以說是悲慘的,為什麼這樣說呢?他的無數才能總是在關鍵時刻不被自己的主子採用,有種一匹好馬遇不到伯樂一樣的感覺,還在袁紹陣營的時候,當曹操選擇偷襲淳于瓊的時候,張郃曾建議袁紹必須去救淳于瓊,在他看來袁紹是綁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他深深的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公則建議到: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對於張郃的建議嗤之以鼻,最後的決定權肯定在袁紹收裡,他選擇了少量兵力救人,其他兵力直取曹操大本營,最後造成袁紹慘敗,張郃也成為了魏國的降將。
司馬懿和張郃有點類似於諸葛丞相和魏延,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手中,一向料事如神的張郃想到諸葛亮可能會偷襲雍眉,因為蜀軍十分缺糧,向司馬懿說明情況以後和袁紹犯了一樣的錯誤,依舊選擇一少部分人留在那裡。最後雍眉被破,司馬懿回來救援的時候已經晚了,就讓諸葛亮在自己面前取走了糧食,張郃隨後在給司馬懿建議的時候,也都一一被否決,最後的司馬懿大敗而歸,給了原本十分被動的蜀軍喘息的機會。
最後張郃的死也是讓人意想不到,在諸葛亮撤退的過程中,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但是張郃已經料到諸葛亮這種用兵如神的人一定會在回去的路上布上重重埋伏,但是奈何軍令如山,最後被一箭射在了膝蓋上,命喪黃泉。不得不說張郃的死司馬懿要付很大一部分責任。
司馬懿雖然在諸葛亮面前節節敗退,但是不得不說。司馬懿的聰明才智絕對不在諸葛亮之下,對於諸葛亮的為人也是十分了解,在張郃已經為他權衡利弊以後,他還是依舊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其中的意思估計只有他自己能明白,但不得不說,他死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司馬懿了,從此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無人能夠出其左右。但是也要這樣的一種說法,司馬懿派張郃去是因為看張郃有能力,想讓他立戰功從而升官。
如果要去評價張郃這個人的話,那麼張郃是一個有勇有謀,但是他的才華並沒有得到重用的猛將,算得上是一個較為悲慘的人物,當時這只是個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