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王召明:做生態要腳上帶泥、身上帶土、眼裡有綠
中新社呼和浩特5月21日電 題:王召明:做生態要腳上帶泥、身上帶土、眼裡有綠
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
約訪王召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並沒有固定的辦公室,總是忙碌在各地的科研基地和生態修復項目上,腳上總帶著泥土。他總戲稱自己是個「草民」,一個學了知識的牧民。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的另一個身份是內蒙古蒙草生態集團董事長,在過去的數年中,他與團隊秉承「尊重生態 師法自然」的理念、鑽研推廣使用「特色鄉土植物」進行生態修復,並在乾旱地區啃下許多生態修復的硬骨頭而被外界所熟知。
記者了解到,過去幾年,王召明麾下的生態集團投入專項資金在科研生產基地、種業基地開闢出專門用於生態科普教育的空間,內蒙古和林格爾的草原植物博物園、大青山腳下的種業中心(百草園)等已經免費向社會和各學校開放。
王召明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做生態一定要腳上帶泥、身上帶土、眼裡有綠,才能下筆有神。只有身處其中,多參與、多領悟,才能明白大自然是最好的生態修復老師,才能學會最合理的修複方案和生態系統。」
「從城市到郊外,從郊外到野外,客觀地講,不是我們想種什麼就能種什麼,而是土地需要什麼,我們才種什麼。每一種植被都應該是土地的皮膚,而非衣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更應該養育一方植物。」在王召明的家鄉內蒙古草原上,很多節水、抗旱、生命力頑強的植物,能在當地生存得非常好。
王召明說:「正是受草原生態的啟發,我們把這些草原上、荒漠裡、石縫中的適地鄉土植物,應用到生態修復中,取得了成績。」
他進一步解釋:「自然規律也是最好的選擇大師,一個地方能種什麼、該種什麼、最適宜種什麼、什麼時候種,大自然都給了我們答案,做生態修復就是要向自然學習。」
做生態修復,亦需與時俱進。「當下,從線下到線上的網際網路化、智能化的熱情已被整個社會『點燃』,生態修復行業也需要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科技,智能、精準、遠程管理山水林田湖草不同生態,開展創新性變革。」王召明說道。
「現在通過大數據收集和分析當地的水、土、氣、動物、微生物等等,然後計算出精準的、最適宜的修複方案,擺脫過去靠經驗、種景觀的模式。同時通過數據系統及物聯網,隨時隨地監督、檢查、管理每一個項目,實現動態項目的實時動態管理等,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這都無形中提高了精準度和效率。」王召明如是表述自己對大數據的理解。
「現在我們把生態大數據產品化,並做了極大豐富,如林草防火大數據、肉牛產業大數據、草原生態產業大數據、農業大數據、礦山大數據、野生動物管理大數據等,都是依託5G信息化、人工智慧,基於用戶需求和產品結構上的不斷創新探索。」王召明說。
「此次疫情,讓民眾再次清醒意識到要尊重保護自然,學習理解大自然的生態系統,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王召明說,「作為生態修復行業,如何讓大數據更精準、更高效地應用到生態保護及產業導航中,目前我們正在做這方面的嘗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