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恐龍腦袋有包?
如果你留心會發現,自然界大部分食草動物都長有角,這些動物角的作用,一方面是為了防禦食肉動物的攻擊,另一方面是用於族群之間的競爭。比如,在交配季節響徹山谷的撞擊聲,可能就是某些動物為爭奪交配權,進行著較量。
其實,這種動物之間行為我們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恐龍中也有長角的恐龍,我們所熟知的三甲龍就是很好的例子,頭部的尖角無疑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當然,它們很可能也會用這些角進行族內的爭鬥。雖然我們不能穿越到恐龍時代,去現場觀摩它們如何使用他們的角,至少我們能從現在的動物身上反推出它的作用。
但是,大自然神奇的地方就在於,一些現象真讓人捉摸不透,你見過用角撞擊敵人的動物,你見過用光禿禿的腦袋撞對方的嗎?你可能會想,那這個動物肯定腦袋有包,沒錯,這個動物腦袋的確有包,還是厚厚的包,它就是腫頭龍。
充滿爭議的腦殼
腫頭龍的拉丁文名為 pachycephalosaurus意思是是「有厚頭的蜥蜴」,很明顯,他的名字是根據它最有個性的頭骨命名的。其實,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現很完整的腫頭龍化石,而大部分發現的都是它的頭骨。這些頭骨化石中,最大的標本(編號AMNH 1696)為一個長度超過60釐米的頭骨,其厚能達到25釐米,放到現在,騎電動車應該不用帶頭盔了。
看到這樣厚實的頭骨,人們第一反應都會認為它是用來攻擊敵人的,古生物學家也不例外,它們最初也是這麼認為的。不過,猜歸猜,真正得出結論還是要給出證據的。
他們的證據就是:「不是用來攻擊敵人,那長這麼厚實的腦殼幹嘛?莫不是腦袋真的有包?」顯然這樣的「證據」並不能服眾,很快就有學者站出來質疑:「這麼光溜溜的腦袋,也有可能是裝飾、顯擺、調解氣溫……」
沒有新的證據,一時之間也難以決出誰對誰錯,那就玩點新花樣,把這些腦袋化石切開,看看裡邊結構不就清楚了。果不其然,切開後發現,腫頭龍頭骨有抗震的結構。「實錘了,就是撞別人的,怎麼著,沒話說了吧?」
科學界的辯論,怎麼可能這麼容易結束,反方辯,見招拆招。
「第一,在更多的切片中發現成體腦袋上的「抗震結構」反而消失了,代表這種抗震結構可能只是在生長過渡的一個階段。也就是說,當這些腫頭龍好不容易長大了,要跟其他男生一起競爭妹子時,那顆腫頭卻不中用了……
第二,圓頂的結構在互撞時無法受力,會偏離。想像一下中世紀武士的騎馬決鬥,如果雙方武器前端都是個大圓球,撞到時都滑向另一側,根本無法好好決鬥。
第三,它們的頸椎不是筆直的,而是稍微彎曲的,但在頭撞頭這種競技中,這個結構是非常危險的,這樣的彎曲可能讓它們在痛擊對方時造成自己頸部骨折,不信你看復原圖。」
正方一臉無辜,「我就說了個有減震結構,你怎麼把中世紀武士都搞出來了,你行,你給我等著!」
終於,在2010年又有了新發現,古生物學家在一塊腫頭龍化石上發現有類似碰撞受傷的病理痕跡,同時提出,以前的那些標本中,被認為是埋藏時被碰的痕跡,其實都是生前碰撞行為導致的。而且這種類似的碰撞痕跡具有一定普遍性,雖然帶有傷痕的標本只佔研究標本總數的22%,但是,沒有碰撞痕跡的標本可能屬於雌性或者未成年的個體,而成年的雄性腫頭龍確實會用頭顱進行打鬥。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我不這麼認為,坐等反方三辯,拿出來新的證據(吃瓜)。
「腫」麼這麼難生存?
腫頭龍雖然具有厚實的腦殼,但是,在大型食肉恐龍橫行的白堊紀晚期,這樣的防禦武器,顯然有點挫,在加上它的體型只有4.5-5米長,半噸的體重,實在是個被各種欺負的受氣包,甚至被「鳥」欺負。所以,它們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根據對腫頭龍現有化石的復原,古生物學家發現,雖然腫頭龍體形不是很大,但是它應該是同體長下最強壯的兩足恐龍之一,短小精悍,頗有習武之人的風範。同時,腫頭龍出色的感官便於它們在敵人接近時提前察覺到威脅的靠近,便有展開逃跑策略。
文字/排版:古生物趣談
圖片:網絡(侵刪)
關注我,了解更多有趣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