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實用性,鋪首銜環的功能還表現在裝飾方面,漢代提倡以孝治天下,興厚葬。文景之時,力扭驕奢之風,並禁止以金屬器皿隨葬,這一節用的舉措一直到東漢時期才見成效。東漢時期,隨葬品主要是各種陶製容器,如陶壺、蹲、壺、幢、舫、匝等器物和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製明器及少許漆器、銅器。將鋪首銜環的樣式鑲嵌、貼塑或模印在這些器物的左右對稱或三等距離布局之上,起到用來裝飾美化器物的作用。
1.峱山工業園出土的銅鎏金鋪首銜環
2010年10月,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在配合邵莊鎮峱山工業園中的中辰高壓鐵塔工地用地前期考古調查鑽探工作中,發現有墓葬暴露,墓葬為漢代一單槨單棺石槨墓,墓內出土鋪首銜環4套(圖1)。皆出於墓室南壁旁,原嵌入長方形木質漆器上,漆器腐朽後,留在灰痕中。形制相同,大小一致,但是因為機械擾亂等原因銅環僅剩2個。鋪首與環皆為青銅質。鋪首(圖2),橫寬3.2、通高2.5、銜環徑1.6、內徑1.2釐米。表面通體鎏金,為一戴山字形冠獸頭形制,雙目突出,雙耳直立角尖外撇;冠位於兩耳之間,造型整體勻稱,威猛富賈。鋪首下側有一彎鼻,內卷。鋪首背面未鎏金,中央有一青銅楔子,便於嵌入木質漆器壁中。銜環置於鋪首下側的內卷彎鼻內。這4件鋪首銜環,尺寸太小,並不能作為提攜之用,已經不具備實用功能,更多的是古人為了裝飾漆器,增加美觀的效果。
2.馬家冢子東漢墓出土的釉陶壺圖(圖3、圖4)
青州市博物館藏有38件馬家冢子東漢墓出土的釉陶壺,其肩或腹部多模印有鋪首銜環。釉陶壺的器胎皆為泥質紅陶,通體施釉,釉有墨綠、淺綠、黃綠之別。模印的鋪首銜環,都採用了平面造型貼塑的方式,造型簡單,只有鋪首獸面的外輪廓,忽略了鋪首獸面的細緻刻畫,已完全沒有了實用功能。精巧的鋪首與器物型制相得益彰,體現了東漢釉陶壺的造型特點,有著特別的裝飾效果。
3.何關張家河出土漢代陶壺(圖5)
陶器上的鋪首銜環絕大多數都是貼塑上去的。該件館藏漢代堆塑鋪首銜環的陶壺,陶壺口徑15.3、高37.7釐米。用泥質灰陶輪制而成,壺腹兩側對稱貼塑有一對模製的獸頭銜環,因銜環也是直接貼附在器物表面,只具備裝飾功能。
4.廢品站揀選漢代青銅鍾(圖6)
館藏的青銅鍾為國家三級文物,口徑8、高20釐米。上肩部對稱分布一對鋪首銜環,完整而精緻,鋪首的比例較小,且銅鍾的腹部相對光滑,有使用過的痕跡,足以證明古人搬運青銅鍾的部位為其腹部,鋪首隻是裝飾之用。
鋪首除了實用和裝飾功能之外,還有一種特殊功能為鎮墓而用,據《禮記·檀弓》載:古代拜神信鬼,人死後製作「芻靈」以護持亡靈,「束茅為人馬,謂之芻靈,神之類。」鎮墓驅邪,即用某種人、物、獸降伏和嚇住前來幹擾墓主的仇人的靈魂及野鬼、惡獸,此為我國古代喪葬習俗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體現在漢畫像石上,漢畫像石是通過雕刻鋪首銜環的形狀,來展現地面上建築物門扉的叩門構件。漢畫像石是漢代厚葬風俗制度的產物,是漢代常見的藝術表現題材,屬於以刀代筆的繪畫藝術。將神秘的獸面紋鋪首置於墓門的正面,鋪首銜環被刻畫的肅穆凜然,表現出權力的威嚴,起到鎮墓驅邪、守護死者的作用。
青州市博物館藏的裝飾有鋪首銜環的漢代畫像石有3件,現均陳列於青州石刻廳。一件為1985年益都火車站招待所處發現,兩件為1988年青州市彌河鎮冢子莊漢墓出土。3件均為長方形,淺浮雕而成。益都火車站招待所出土的畫像石主體紋飾為鋪首銜環(圖7),縱130、橫57釐米。邊飾連弧紋、帶紋和三角紋,鋪首為人面形,頭戴山字形冠,雙目圓瞪,鼻梁高挑,口含大圓環,環內飾雙魚。鋪首紋飾的威嚴,以及雙魚代表的較強繁殖力,不僅體現了古人闢邪的思想,還蘊含著子孫萬代的吉祥寓意。
彌河鎮冢子莊漢墓出土的畫像石,形制基本相同,主題紋飾都是鋪首銜環,邊飾帶三角紋和連弧紋,鋪首為人面形,頭戴山字形冠,口銜環,環系絲帶(圖8、圖9)。漢代,墓葬形制和前代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流行的土坑橫穴墓為建造仿生的陰間府第奠定了基礎。於是,在陽間使用的鋪首被搬到了墓中。《漢書·哀帝紀》「孝元廟殿門銅龜蛇鋪首鳴」,漢代司馬相如《長門賦》:「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吰而似鍾音。」都描寫了叩響門環的情形。自古以來,鋪首常被作為裝飾物出現。漢代的陽宅如此,仿照陽宅而建的漢代墓室墓門自然也少不了鋪首。鋪首圖案在墓中的位置比較固定,和現實中的位置相一致,基本上左右門扉各一,多採用淺浮雕。其含義也大致相同,「獸面銜環闢不祥」,漢畫像石上的鋪首銜環具有驅邪避不祥的傳統意義,同時體現漢代巫風盛行的社會風氣,表現著古人視死如生、闢邪升仙的思想。
鋪首銜環因其功能的多樣性而被賦予不同的含義,鋪首並不神秘,只是鋪首的飾面較為獨特而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研究「鋪首銜環」圖像的學者大都公認為鋪首圖像的直接來源就是青銅器上饕餐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歷代鋪首的形制演變大都基於這種紋樣。青州市博物館藏的鋪首和一般的鋪首相似,都具備這兩大形制特點:首先,鋪首的對稱之美。獸面鋪首一般講究平衡對稱,對稱的耳、角、眉、目及紋飾給人一種整齊與平穩的美感。古人將鋪首的稜角細緻刻畫,對稱美隨之呈現在人們面前,能給人一種無形的震懾力,與鋪首驅鬼闢邪的作用相呼應。這種對稱的裝飾紋樣,反映了古人對裝飾規律上的講究,體現了原始藝術質樸的風格。其次,鋪首一般都帶有「山」字形冠。「山」字形高冠在鋪首中較為常見,但並非是古代匠人們的率意所為,而是特有所指,由此體現出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遠古先民出於對自然界巨大威力和不可知曉的種種奇怪現象的膜拜,設想各種自然事物都有一種神靈存在。大地之上,唯有大山高聳入雲,具有一種與天溝通的無形力量,對大山的崇拜,就是希望以山作為媒介與神靈溝通,達到神靈庇護的目的。
從其飾面可看出,鋪首的形象被施予迷信的色彩。既然是處於闢邪的目的,紋飾的設計自然是做的越可怕越好,據專家分析,這種恐怖的形象可與任何潛在入侵者匹敵。
鋪首的形象是學者們爭先研究的話題,因為他所具備的審美的價值和意義自古一直存在。但鋪首並不是為了審美的目的而製造的,它最大的意義還是它實用的一面,青州市博物館藏鋪首銜環更是囊括了實用、裝飾等功能。鋪首銜環所耐人品味的正是它是一件積澱有政治、宗教及其他方面的文化內涵的裝飾性實用物品。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1期《鋪首銜環功能考》作者:王娜 馬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