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今年人們對《傳染病》這類涉及病毒或流行病情節的電影的熱切關注,可以想像災難片正是現在大家所需要的。畢竟,在看到別人的境況比我們的現實世界更糟時,我們會感到一定的安慰。
在傑拉德·巴特勒主演的最新災難片《末日逃生》中,一顆彗星正逼近地球,最初專家預計這顆彗星會與我們擦肩而過,但隨著第一批「小」碎片降落到地球上,顯而易見,人類將迎來滅頂之災。
這就是為什麼川普想買下格陵蘭島
原本應該繞過地球的彗星「克拉克」改變了方向,徑直朝我們飛來。這意味著自恐龍滅絕以來最大規模的災難即將降臨。這顆彗星來自於一個全新的星系,所以實際上科學家們對其並不了解。
不過這也不重要,畢竟傑拉德·巴特勒擔任主角的電影的故事情節一般都不會太複雜。
簡而言之,格陵蘭的一處地堡成了人們唯一可以躲避天劫贏得生存機會的地方。影片的故事情節讓我不由懷疑這就是川普想要購買格陵蘭島的真正原因——「川普想買格陵蘭島」在北歐是個著名的笑話——他可能聽到了這部電影的劇情,所以覺得未雨綢繆總比後悔好。
《末日逃生》的敘事對我來說有點驚喜。看完預告片後,我只以為會是一部類似於《末日崩塌》的災難片,但這部電影並沒有那麼簡單。而且,對於安全地堡的位置,影片花了很長時間才「揭露」出來。
雖然片名「Greenland」直接點出了逃亡的目的地「格陵蘭」,但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感覺就像是提前知曉了那些普通人不知道的秘密。
不過,既然彗星最後在西歐著陸,那麼格陵蘭似乎並不是最好的避難地。當然,影片最後也揭示了還有其他遠離西歐的避難所的存在。
非常可信的人性寫照
《末日逃生》比《末日崩塌》更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於,對人類面對危險時的本性予以了非常可信的展示。當然,人們很快開始囤積東西——搶劫也很快開始了。
美國人並沒有瘋狂地囤積衛生紙——或許他們確實囤紙了,只是影片中沒有呈現太多細節。而且,距離彗星撞擊地球還有48小時的時間,所以一切都很倉促……然後,節奏慢了下來。
《末日逃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家庭親情戲上。在主要人物出場後,我們立馬知道傑拉德·巴特勒的角色將會和已經跟他分居的妻子複合,這就是故事的發展方向。在看到他們7歲的兒子患有糖尿病時,我們也立刻明白了這將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障礙。
總結來說就是,雖然地球將在48小時內被摧毀,但真正的重點是為他們的兒子找到胰島素。
世界末日之下的家庭劇
當然,親情戲確實重要,但在這部電影裡顯然有點喧賓奪主了。而且,在關鍵時刻,在這家人真的需要抓緊時間才有希望抓住機會前往格陵蘭的時候,我們卻聽到媽媽在交代孩子洗澡。這是洗乾淨了去見上帝還是逃亡啊。
另外,還有更多的家庭劇場景,你如果沒有被打動,那麼應該只會覺得乏味,抱怨故事節奏拖沓!
從好的方面來說,至少這次傑拉德·巴特勒扮演的人物更加真實,不再是以往那種「超級英雄附體的普通人」。這個人物具有瑕疵和情感,不光是只有一腔怒火,很適合他。他的妻子則由出演過《死侍》系列的莫瑞娜·巴卡琳扮演。
莫瑞娜·巴卡琳的表演一向令人印象深刻,但在這部電影中,她並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完全有點大材小用。甚至她的一些臺詞也讓人覺得有點滑稽。
今年最適合在電影院看的災難片!
這部電影由曾與傑拉德·巴特勒合作過《天使陷落》的導演裡克·羅曼·沃夫執導。他懂得如何打造動作戲,所以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最初,該片的導演和主演人選分別是尼爾•布洛姆坎普(《第九區》)和「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如果保持最初的主創陣容不變,這部電影無疑會更受歡迎。
不過,也不能因為這部電影最終呈現的結果而責怪現在的導演或演員。故事本身就存在問題。沒想到《末日逃生》的編劇會是克裡斯·斯帕林,他曾寫過很多知名恐怖電影,如《活埋》、《自動取款機》和《警告》。
換句話說,由他擔任編劇,你會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比現在的樣子更好才對。
好在,令人驚嘆的動作場面彌補了這部電影的許多問題。不過對於彗星撞地球的末日場景的呈現,我還是覺得拉斯·馮·提爾的《憂鬱症》比這部電影做得更好。
由於家庭戲劇的因素,《末日逃生》讓人感覺實在是太長太拖沓了。就像是在看一部古怪的《小鬼當家》和《2012》的混搭電影。如果主創真想在世界末日中探討人性,應該多看看《釜山行》是怎麼做的。
不過,這部電影的視覺效果和音效都非常棒,如果可能的話,一定要去影院觀看。這樣,在災難來襲時,你會真切地感覺到腳下的地面在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