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物訪談節目最早出現在電視上,進入網絡時代,傳播多元化,改變和衝擊了電視節目的地位,人物訪談節目需要思考在網絡時代如何進行創新。本文以克萊頓?克裡斯坦森教授提出的「顛覆性創新」為理論框架,結合騰訊高端人物訪談節目《巔鋒對話》,從價值網絡、管理模式、傳播方式三個方面,分析探討網絡時代人物訪談類節目如何適應新的生態。
關鍵詞:人物訪談節目;顛覆式創新;《巔鋒問答》
網際網路時代,「網生」內容快速發展,海量IP迅速崛起,淺閱讀環境,情緒傳播遠超事實傳播,這種變化,令電視訪談類節目開始「水土不服」,《魯豫有約》、《面對面》等曾經收視口碑雙豐的節目日漸沒落。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1997年在《創新者的窘境》中,首次提出「顛覆性創新」理論,大意是通過推出一種新型的產品或者服務,進而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這個產品與主流市場已定型的產品相比,在性能上可能略差,但勝在便宜、簡單,功能新穎、便於使用,由於這些新的特性,產品因而受到新用戶群體的喜歡,因此一個全新的市場被開拓出來。此類創新對已經形成市場份額的企業具有破壞性。
電視時代的人物訪談節目萬變不離其宗,最終節目都在電視上播出。然而,進入到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給傳統媒體內容生產和傳播帶來顛覆性衝擊,訪談節目要想在網絡時代生存,就必須採取符合網際網路傳播邏輯的「顛覆性傳播方式」。
一、人物訪談節目及其特點
所謂訪談節目,就是主持人與一個或多個嘉賓在一定的媒體時空環境中進行談話、討論、交流、溝通、評價、質疑甚至爭辯,從而營造某種適合交流的話語場,通過有效的溝通、深入的探詢,展示人物人生經歷,揭示其內心世界,探究某些人或整個社會對於某一問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
人物訪談是訪談節目的一種。嘉賓往往是在不同領域具備較高知名度的人,或者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節目主持人在封閉式場景內單獨與嘉賓進行面對面交流,塑造交流氛圍,最終向觀眾展現人物,引起觀眾的共鳴。
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推出節目《今夜》,被學界看做是最早的電視談話類節目。 1993年上海東方電視臺開播《東方直播室》,開啟了國內談話節目的序幕。談話節目通過展現人物的經歷和個性,滿足人們的好奇心;通過訪談,深人受訪者的內心世界,挖掘不為人知的故事,引發觀眾共鳴。
在多年發展中,電視訪談類節目在內容和傳播技巧方面不斷創新。1996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推出《實話實說》,掀起談話節目潮,隨後產生許多人物訪談知名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面對面》《藝術人生》《半邊天》,鳳凰衛視的《名人面對面》《鏘鏘三人行》,李靜的《超級訪問》、《非常靜距離》;陳魯豫的《魯豫有約》等。
二、顛覆性創新:網際網路基因的人物訪談
按照以往的認知,包括媒體在內的企業或機構,應當以主流市場的需求為中心,不斷完善管理流程,保證生產和經營的延續。但是,現實中,許多成熟企業無法應對市場的突然變化,因而導致生存危機。克裡斯滕森認為,原有的價值認知限制了企業的資源分配,導致企業無法應對新技術與新市場的衝擊。企業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認知,變通管理,尋求產品創新與用戶需求的交匯。
2017年3月,騰訊推出談話類節目《巔鋒問答》,主持人是何潤峰,第一期訪談的對象就是比爾?蓋茨,節目上線後,僅在騰訊視頻就取得1059萬播放量。截至2017年12月,《巔鋒問答》14期節目平均每期有1166萬播放量。
本文以《巔鋒問答》為研究對象,分析人物訪談這種傳統電視節目搬到了網際網路上,都具有哪些獨特的基因,希望為人物訪談類節目提供啟發。
1、價值網絡更新
克裡斯滕森認為價值網絡與創新驅動力密切相關。他發現「顛覆性創新」往往出現在新市場,然而在新技術到來時,大多成熟企業會拘泥於主流市場,缺乏對新市場的關注與資源分配,最終導致整個行業格局的變化。因此,價值網絡需要有更多的延伸,不限於主流市場,也要關注新的變化。
2014年,中國網際網路廣告份額首次超越電視廣告,網際網路成為第一大廣告載體。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網絡視頻廣告增長迅速,2016年網絡視頻市場規模為609億元,同比增長56%。
電視時代,人物訪談節目藉助電視平臺的資源優勢,佔據播放時段,有固定的觀眾群體。如《魯豫有約》,儘管節目整體形式、人物選擇、主持方式模式化嚴重,但仍能延續十餘年。然而,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這種模式失靈了,電視平臺的資源優勢不再,觀眾從電視機前流動到手機端。
價值網絡的觀點認為,企業的發展策略需要在用戶與自身的綜合評價中制定。企業必須提供合適的產品和服務,以解決客戶的問題,客戶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模式。固守原有的用戶認知模式已不合時代要求。
網絡時代,內容呈現更加多元化,內容生產變化的背後是用戶的變遷,騰訊智酷認為新生代用戶是全新物種,他們在內容消費方面呈現鮮明的特點:興趣導向、社交伴隨、日常移動化、目的性弱。 面對新的用戶生態,人物訪談節目與新時代對接變得尤為重要。
《巔鋒問答》的節目主持人何潤鋒曾在鳳凰衛視和中央電視臺任職,與他之前工作的傳統電視臺不同,《巔鋒問答》這檔節目生於網絡,天生帶有網際網路基因。在傳播平臺上,以微博、微信、視頻等方式進行推送,不再受制於電視臺的限制;在傳播內容上,追求個性化,如採訪對象的確定,畫家幾米和導演諾蘭,在各自的領域有著極高的影響力,他們的節目容易激勵特定觀眾轉發,以加深自己與社交圈的交流,最終完成整個節目傳播力的擴大;在傳播形式上,根據不同渠道用戶的習慣和需要,例如針對微博用戶,將一期節目剪輯成短視頻分段推送。這種做法與克裡斯滕森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越早進入新市場越有利,率先聚集新市場內的用戶,對於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2、管理模式更新
電視時代,播放時段是十分寶貴的資源。一檔節目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在一天或一周當中,擁有固定的播出時段。在客觀技術條件限制下,人物訪談節目往往有著豪華的演播廳、齊備的人員組成,每一個環節都由嚴格的管理體系配合而成。
然而,新的傳播生態發生了巨大改變,年輕人不會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某檔節目,人物訪談節目慣常使用的組織管理模式與新時代已不相適應,及早認請新市場,是管理的首要任務。
《巔鋒問答》定位為高端訪談,但在嘉賓的選擇上並不拘泥於某一類人,優質的嘉賓形成良好的互動,「嘉賓+話題」,令這檔節目在網際網路中聚集流量。以下是2017年《巔鋒問答》採訪的高端人物:
截至2017年11月,微信有9.5億月度獨立設備安裝,騰訊視頻獲得5.5億的月活躍度,騰訊新聞則以2.4億月活躍度在新聞類APP遙遙領先。 騰訊在網際網路市場擁有龐大的流量基礎,《巔鋒問答》獲得流量支持的同時,也對騰訊進行反哺。
網際網路平臺上,贏者通吃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騰訊的市場影響力令《巔鋒問答》能夠採訪到一流的嘉賓。何潤鋒表示,他在北京大學一個15平米的會議室裡採訪了62歲的蓋茨。 如果是傳統電視臺,可能會在演播間裡進行採訪,但網絡媒體對場地沒有特殊要求。
傳統電視臺的人物訪談節目在向網際網路轉移時,面臨的窘境是,節目即使有很大影響,但流量不在電視臺,而是轉移到網絡平臺上。如東南衛視製作的《大咖一日行》,對王健林的訪談在網絡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但無論是短視頻,還是文圖,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傳播時,流量都在這些平臺上,而沒有向東南衛視流動。
在訪談節目的製作方面,電視播出的人物訪談節目由於固定時段的限制,節目需要固定的時長與空間。進入網際網路,節目有了更多自主性,製作上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巔鋒問答》對吳京的訪談持續了一個小時,但對詹姆斯?哈登的訪談只有8分鐘。節目在時長上有很大的靈活度。其次,訪談的場地也不再受局限。在對阿米爾?汗的專訪中,節目組採用了網絡視頻連線的方式,主持人通過屏幕與嘉賓進行交流互動。此外,《巔鋒問答》主持人在採訪中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
3.傳播方式更新
克裡斯坦森認為,「顛覆式創新」面對新的市場和領域,未來往往難以預測,因此常常會面臨一種「不可知營銷」。面向新市場的營銷,企業需要進行價值更新,管理更新、機制創新。
隨著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人們對於行動裝置屏幕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內容的爆炸性增長讓「碎片化」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關鍵詞,人們怠於在一個界面停留過長時間。
人物訪談節目因為訪談的特性,需要保持一定的時間,同時,人物訪談節目的畫面轉換較為單調,多是主持人與嘉賓的特寫或兩人的全景,新媒體時代的觀眾顯然無法忍受這樣的內容呈現。而《巔鋒問答》在內容的開發上,相比電視時代的人物訪談節目更加靈活。
首先是傳播平臺的多元化,《巔鋒問答》每期節目都會在微信、微博、騰訊視頻、騰訊新聞等平臺推送。其次是內容的靈活處理,圖文預告、解讀、採訪手記等,從預熱到二次傳播,涵蓋整個傳播鏈條。以對幾米的專訪在微博的傳播為例,11月28日,節目組放出預告片;30日,問答「你最喜歡幾米的哪部作品?」,然後發出五條專訪短視頻,關於幾米的推送持續到12月7日。
為了在不同平臺上與觀眾對接。《巔鋒問答》在節目中設置了「快問快答」環節,問題提前從網友中徵集,節目組採取「全平臺」模式設置問題徵集入口,包括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知乎等。在正式訪談時,網友的網名會一同出現,增加了網民的參與積極性。
在比爾?蓋茨做客《巔鋒問答》前,節目組在知乎上發布信息,圍繞慈善話題,徵集網友問題,所有留言會提交給蓋茨本人。這個話題吸引了很多網友參與,提出如「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醫院建設」等話題。在對幾米的訪談中,節目組在微博開闢「與幾米有關的日子」話題,共獲得490.6萬閱讀量與8721條討論。
《巔鋒問答》滿足了用戶的娛樂、社交與利他主義動機,觀眾藉助問答形式,得以不在現場也可以直接與嘉賓進行溝通,快問快答的形式增加了節目的娛樂性,同時,節目與社會議題貼合也讓觀眾有更多的心理認同。最終節目滿足了觀眾的觀看需求,也刺激觀眾參與下一次問答,促進了節目活躍度。
三、總結
電視人物訪談作為一種節目樣式,在電視時代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進入網絡時代,新技術改變了傳播格局,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受眾更加主動,傳播更加個性化。
新的環境下,傳統的電視人物訪談節目需要進行新的思考與行動。本文以《巔鋒問答》為例提出價值網絡、管理模式、傳播方式三方面的更新,人物訪談節目不應當固守內容生產的創新,新的傳播生態,新的市場要求下需要注重觀眾的社交、參與等動機。但是,新媒體的發展並不止於此,如大數據的發展為觀眾偏好分析的個性化推送提供更多可能,VR、AR等技術也可能提供更多的觀看體驗,人物訪談節目未來的發展仍需在學習中不斷創新。
(責編:尹崢、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