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遺產地江郎山西南麓有一個名為泉井的古村落,始建於南宋中期,歷史悠久,文物遺存豐富,人文底蘊深厚。泉井村中現存一泉二祠、古民居、鴉片教所等文化遺產,為秀美奇峻的江郎山增添了一抹厚重的人文色彩。
泉井村東依江郎山,西臨仙霞古道,村因泉得名,古村落的歷史則與以周美為始祖的江山「五坦」周氏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學坦泉江周氏宗譜》載:周美,唐初淮西(今河南省東南部)人,貞觀三年(629 )任衢州刺史,卸任後因江山「山環水秀,土沃風醇」而定居,生五子分居五地,以坦為名,分別為新、桐、麗、學、平。這就是「五坦」的來歷。宋嘉定十五年(1222),學坦顯華公遊獵江郎,宿於江郎山下,早起遠眺,見煙氣上騰,如紫霧交飛、青雲生地,遂前往察看,乃一窟清泉。該泉位於江郎山腳下,四周風景秀美,又加其附近留春塢即為周美墓地所在,顯華公遂決定將學坦一支自禮賢遷至泉井,此為泉井周氏之始。
自學坦周氏定居泉井後,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學坦周氏宗族繁衍生息,枝繁葉茂,並在生產生活和宗族文化建設中留下諸多文化遺產。
泉在古代不但是飲用水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農田灌溉的重要水利設施。我市雙塔街道巖下村就保存了一塊明代隆慶年間的碑刻,記載了村民為爭奪白馬泉灌溉權,縣知事進行調停的過程。學坦泉江周氏宗譜中也記載了周氏與祝氏為爭泉而訟之事,經三任縣主裁判、歷8年方確定泉井歸屬。可見古代泉井的重要性。泉井村之泉,經歷代整修,現由一井一泉二池一塘組成,自東向西依次排列,其功能分別是飲用、淘洗食物、洗滌衣物、防火塘,層層遞進充分展現了古人用水的科學智慧。其井狀似壽桃,當地人稱「壽桃井」。據說其水質宜人,村中多長壽者,正合其壽桃之名。
泉井周氏宗祠名為「學坦世家」,表明其雖遷居而不忘其根本。與江山其他規模相類似的宗祠相比,有其特別之處。宗祠大門為八字型磚雕大門,門額上以磚雕砌「學坦世家」四字,中間牆體高出屋面,屋面下飾以簡單鬥拱,兩側牆體比中間低一階,做法相似,與我市其他宗祠相比,門樓做法簡單大方,沒有繁雜的雕刻裝飾,系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進入門廳,是一戲臺。戲臺內頂部飾八角藻井,原有彩繪,現已剝落殆盡;戲臺前端兩翼屋面出挑,簷下牛腿、雀替、梁枋雕刻精美。兩牛腿對稱分布在戲臺兩角,內容為「劉海戲金蟾」,手執一-串銅錢,手足舞蹈,憨態可掬,惟妙惟肖。兩牛腿之間的梁枋上,均勻分布四隻對稱的小牛腿,雕刻鯉魚跳龍門題材,水波間,鯉魚一躍沖天,形態逼真。梁枋與雀替以花草和水果雕刻為裝飾,古味盈然。一座祠堂 ,最精華的雕刻部分往往除了大門門樓與戲臺外,就數中堂的門樓了。周氏宗祠中堂的門樓,據村中老人回憶原為多重挑簷,可惜在文革時毀去,現僅存一一重。 簷下以兩個鼓形垂蓮柱將三月梁兩鬥拱聯在一起,造型別致。月梁都浮雕纏枝紋,意喻子孫後代生生不息。中間月梁下,「周氏宗祠」匾尤在,雖斑痕累累「周氏宗祠」四字依舊清晰可見。左右兩月梁下,對稱分布兩塊雕花板,中間均雕「壽」字,周圍團簇纏枝紋。與左右兩月梁相連,是兩個對稱分布的鬥拱。以鼓形蓮柱為基座,以卷草狀出挑,如同一籃生機勃然的綠蘿,為古老的宗祠建築增添了絲絲春意。鬥拱下又有兩隻對稱分布的牛腿,雕鹿形,鹿與「祿」諧音,寓意吉祥。周氏宗祠戲臺與中堂門樓的雕刻繁雜華麗,工藝細膩,是清代中期的建築風格。中堂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構。月梁、雀替、鬥拱雕刻細緻,柱上設鬥拱,支撐月梁和檁條,是清代中期古建築的顯著特徵。除了造型精美的梁架,中堂最引人注目的是柱礎石。南方多雨潮溼,木柱之下都要墊以柱礎石,古代工匠也將其作為施展才藝的地方,雕刻各種裝飾圖案,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例如唐代崇佛,柱礎多雕刻蓮花;清康乾盛世時建築富裝飾,審美多元,柱礎雕刻圖案豐富多彩。學坦周氏宗祠中堂的柱礎石碩大簡樸,沒有雕飾圖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與柱粗相當,接柱下延約20公分,中部最大下部漸小,狀如鼓。這種風格卻是元明時期柱礎的做法,元代上部較長,周氏宗祠中堂的柱礎石應為明代後期的風格。
一座祠堂,自大門至內堂,分別具有晚清、清中期和明代後期的建築特徵,似乎讓人費解。古人以宗族為紐帶,宗祠是維繫這種小社會關係的重要場所。當某一姓氏的族人在一地定居下來,首要的大事就是營造祭祀和宗族議事的場所,初始大多為「廳」,家業稍興,族中富有者捐助田產等作為宗祠公產,稱為「祠田」,祠田每年收取的田租作為建造祠堂的經費來源。因田產經營壯大需假以時日,倘若遇上天災人禍,時間就更長。因此一個家族的宗祠建造,往往要用幾代人的時間,祠堂中不同的部分屬於不同的朝代就易於理解了。據《學坦泉江周氏宗譜》記載:泉井周氏明代時即已建有宗祠,「國(清)初遭寇焚掠,宗祠被毀」,經慘澹經營,於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建成後寢前廳(後堂),又過了整整63年,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建中堂並崇德報功兩廂房,一個宗祠建了半個多世紀,僅完成一半 ,由於財力有限,大門、照壁和協樓只能留待後人來完成。這一等又等了81年,到清道光七年(1827)時,才最後建成完整的宗祠。由這份記載可以推測,周氏宗祠明代建的宗祠被毀後,清康熙重建時將柱礎石等耐火的石構件重新利用,從而在清代建築中出現了明代的構件。這份記載也清楚地解答了祠堂不同部分建築風格不同的原因。
泉井村中除了周氏宗祠外,還有-座「康七公祀」。祀是指祭祀的場所,因此也是宗祠建築。像這種「一村二祠」的現象,也非泉井村獨有。鳳林鎮南塢村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宗祠就在一村中分為內祠與外祠,一建於明代,一建於清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多是宗族中支派間產生了矛盾,從而另立門戶,自建祠堂。周氏宗譜記載康七公系明代永樂時人,為學坦周氏外大門派之始祖。據村中老人回憶,該支派人丁興旺事業發達,家族聚會時常有喧賓奪主之勢,引起族人不滿,遂另建祀所。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調查,現存康七公祀由周氏利字輩文科公於民國十年(1921)左右領銜建造,前後花了8年時間才建成。康七公祀大門建築風格與周氏宗祠相類似,內部僅存後堂、廂房及門廳,戲臺、庭院圍牆、挑角等已毀,惟從外看其輪廓,依舊氣勢巍然,折射出往日的輝煌。
泉井村古建築中,有一處外表普通的民居,淌白外牆,青瓦蓋頂,房中一小天井,前後二進。是民國時期「鴉片教會所」所在地。據村中老人介紹,清末民初,村人周尚獻在福建浦城打鐵,引人鴉片教,勸戒吸食鴉片,人教者眾多,鼎盛時在上海也設有辦事處。鴉片教會所舊址古建築內現存兩獅形燭臺,造型別致。據福建南平師專學報《建國前福建基督教的社會活動》一文考證,所謂鴉片教即為基督教。光緒九年( 1883),閩南基督教把禁菸定為教會幾件大事之一,嚴查教會內部人員買賣鴉片及種植罌粟之事。福建真耶穌教會在福清、莆田、涵江等地設戒菸所多處,並以勸戒鴉片促宣教,即先向鴉片吸食者宣傳、幫助戒菸,再以此為契機向他們宣傳基督教,發展為教友。由此可見,泉井村的「鴉片教會所」即是福建基督教戒菸所的一個分支。泉井鴉片教會所展示了特定的歷史時期,古村落與外界聯繫的一一個縮影,同時對研究基督教在民國時期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文物參考價值。
巍巍江郎三峰,見證了山下泉井古村落的興衰。伴隨著仙霞古道的喧器與沉寂,泉井之水依舊綿綿流長,滋潤著一方水土。泉井村內周氏先人留存的文物古蹟有待洗去鉛華,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