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提到戀愛結婚,很多人都會開始關注這個話題,特別是在結婚方面,雙方都想知道對方真實的想法,防止自己被不幸的婚姻纏上。
據有的新聞報導稱,男性不願意娶「同居過」的女人。其中有一定的道理,它可以警醒女性保護自己,不要做無謂的付出,但也限制了已經「同居過」的女性的思想自由。
為什麼男性不願意娶有「同居史」的女性?
從正面角度來說,它確實可以保護部分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的安全。
在生理上,女性所承擔的後果更大;在倫理上,女性所承受的指責更多;在性別差異上,男性的徵服欲更強,會更加介意女性的第一次。
對於婚姻本身而言,男性要比女性更加珍惜,這是由於生理構造導致的。從自然角度而言,動物有繁衍的本能;從社會的角度而言,人類有親密關係的需求。
但在繁衍權上,男性佔弱勢,更需要一個穩定的關係來滿足需求,所以婚姻對男性更有安全感,男性對婚姻的佔有要求也更高。
正面意義在現代社會逐漸失效,這是兩性地位逐漸平等導致的。進而,它的正面意義變成了負面意義,並且相較於正面意義來說,負面意義更大。
標題所指「不願意娶有『同居史』女性」的男性,分為兩種:一種是被採訪後,宣稱自己不願意的;另一種是在發現對方有同居史之後,實實在在做出分手決定的。
對於前者,這樣的言論更加類似於空口的理想,好比女性說不願意和貧窮的男性結婚一樣。現實決定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想要一個完美的人不代表會找到一個完美的人。
對於後者,這樣的言論也不具有完全的可信度。因為這句話本身是一個情感導向的描述,更多表達了男性的心願。實際行動的標準必須排除所有幹擾因素,保證其一一對應。
也就是說,這句話背後的原因是否只有「女性有同居史」。其他因素比如女方的家庭因素、外貌因素、財產因素、職業因素、性格因素能否對決定造成影響,這是不得而知的。
除了本身的問題以外,在現實中,這句話也是經不起推敲的。如果你在看到這句話的同時,腦海中出現了反例,就可以證明其虛假性。這裡虛假性不是說完全不正確,而是指不具有普遍意義。
性不應該成為捆綁的砝碼
以偏概全的結論往往會誤導一些沒有經驗的朋友,讓他們對性望而卻步,或者讓有性經驗但沒有結婚的女性朋友給自己貼上汙點標籤,造成巨大的壓力和思想束縛。
社會學學者沈奕斐老師針對性觀念發表過這樣一個觀點,她說:「許多讀者、觀眾問我,到底什麼時候有性經驗才是合適的。我的答案是——當你不把它當作捆綁自己和捆綁對方的砝碼時。」
這句話並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但充分說明了性觀念才是兩性關係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當自己有了正確的觀念時,就是合適的時候。
當然,同居史包含的不單純只有性的因素,還有各種其他的因素,比如生活習慣等,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可以正確地、健康地看待這個問題。
茫茫人海中,找到和自己有相似觀念、共同追求的人,才能磨合出適合的婚姻。歪曲自我、自我欺騙、迎合他人只能堅持一段時間。
事實上,我們無法裝出自己不是的樣子,坦誠地生活,會獲得長久的快樂。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Solso, R., cognitive psychology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