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11月24日下午,著名經濟學家華生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王學勤教授、著名社會學家周曉虹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徐康寧教授、著名倫理學家樊和平教授齊聚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潤良報告廳,與同學們展開了一場關於青春的對話,並受聘成為秉文學院「秉文導師」。
華生、王學勤、周曉虹、徐康寧、樊和平均是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1978級馬列師資班的學生。據介紹,從1952年院系改革一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南京工學院文科都沒有自己本專業的學生,1977年馬列主義教研組被列為教學科研組織後,1977年、1978年招收了兩屆馬列師資班的學生,目的是為學校未來文科發展培育師資
打牢基礎,不必過早「設計」人生路
在對話活動中,華生、王學勤、周曉虹、徐康寧、樊和平回憶了上世紀70年代末共同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馬列師資班學習的青春歲月,帶領同學們探尋了以馬列師資班為起點的新東大文科的脈絡,他們表示,當年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包容的校園氛圍和濃厚的學習環境,為他們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樊和平表示,那時學校請來了非常優秀的老師來給大家上課。大家要學習很多基礎課,如數學、統計學、歷史等,課程很多,學習時也比較艱苦,光是數學作業就做了10本。但回過頭來發現,現在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就得益於當時打下的寬厚基礎。他說,學習就像是跳舞,寬厚的基礎就如同廣闊的舞臺,可以任你自由舞動。
華生則表示自己很早就明確了研究方向,工作一段時間後來到大學,很快就發表了經濟學方面的論文。在鑽研經濟管理的同時,他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研讀大量馬列著作,並因此積累下紮實的理論和語言功底。他憶起自己當時聽世界史、文學的課程如痴如醉,認為加寬基礎,不代表不深入,大學生應該多讀經典原著,學深學透,把基礎打紮實。
王學勤回憶起自己在東大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他認為寬厚的培養口徑,讓自己有機會去探索和追求愛好和理想。當時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大潮下,學校給予了寬鬆的環境,他在這樣的環境下深受薰陶、得以立志。那時大量原著文集的閱讀,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和價值取向。他表示,自己工作多年,最留戀的崗位還是教師崗位,最想念的生活還是讀書生活。
「時代在變,而且變化太快,人生也無法完全按照你預設的來走。」徐康寧談到,學生時代「設計」的職業規劃往往趕不上「變化」,而作為東大學子,應當擔起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唯有紮實學好基本功,才能提升適應時代變化的能力。他提到,在文科寬口徑的培養中,學習工科數學、工科英語對學生邏輯能力建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儘管當時在師資班,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專業訓練,但是這些多學科學習打造的寬厚基礎給了大家很大的施展空間。
周曉虹談到,師資班的寬口徑培養是一種潛移默化,他分享了自己「棄醫從文」和報考研究生的經歷,正是多學科的培養經歷,讓他比別人更能適應不同的學習要求。他說,年輕的時候不必要把興趣太固定,要廣泛地汲取知識,所學的所有都會在未來幫助到自己。
以學安身、以學立命的學者本色
在那個對知識如饑似渴的年代,學習和奮鬥成了他們青春歲月中最深刻的烙印。
無論他們後來走向政界、商界還是學界,以學安身、以學立命的學者本色始終是他們身上最閃耀的東大印記。
提到在大學的學習,大家都感嘆「學在東大」的確早有傳統。尤其在他們那個對知識的渴求已經到了極致的時代,學習和思考是所有同學的追求。
王學勤回憶,當時整個校園的氛圍就是學習,教室的座位可以說是「一位難求」。他每天一早就背著書包去教室搶座位學習,去晚了就搶不到,有時候中午稍微離開一下,座位就被別人搶佔了。
樊和平和徐康寧都提起,華生一入學就在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了論文,這給大家樹立了一個榜樣和追趕的目標。當時同學們寫了論文,還經常去請教華生。
提及舍友華生「逃課」的趣事,樊和平提到,華生學習非常有重點,他給大家最深的印象,就是成天看原著、學數學。有時候為了學習數學,他還會「逃課」。樊和平笑稱,因為華生「逃課」,所以現在自己上課時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究。萬一逃課「逃」出了華生那樣的著名經濟學家呢?
對此,華生談到,在當時如饑似渴學習的環境下,大家競爭也非常激烈。在東大時期養成的學習習慣,讓自己受益終生。而作為一個不太循規蹈矩的學生,他也十分感念當時學校寬鬆和包容的氛圍,給他充分的學習自由,也孕育了創新思維。他也希望,現在的大學也能夠為不同的人才成長提供不同的土壤,鼓勵和包容與眾不同,勇於挑戰自我。
可能很多人沒想到,學霸們也有不太「光彩」的歷史。華生高考時文科數學只考了46分,徐康寧高考英語僅得了6分。而他們後來一個在考中國社科院研究生時,數學得了滿分;另一個則成了研究世界經濟的專家,還開設全英文課程逾12年。這些都來自他們多年刻苦的學習。正如徐康寧所說,點點滴滴都絕非偶然,良好學習習性的養成,是終身受用的。
在講述到他們深厚的同窗情誼時,周曉虹提到,工作後,他和徐康寧、樊和平依舊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和合作,他們都被評為江蘇省社科名家,作為從東大走出的一個班的同學,也算成就了一段佳話。
活動的最後,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與秉文導師握手致意、合影留念,並指出,五位導師豐富的人生歷程充分彰顯了中國知識分子和一代代東大人在時代變遷中為黨為國的奮鬥精神和使命擔當,是激勵新時代青年學子肩負重任、接續奮鬥的楷模和榜樣,也希望青年學子傳承並發展東大精神和榜樣力量,努力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擔當引領未來和造福人類的領軍人才。
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通訊員 唐瑭 高珺 冀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