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理科生迷,我對經濟電影很感興趣
自從經濟危機以來,我看過很多關於這個的電影。其中,比較好的有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得主《監守自盜》,HBO從美國政府角度製作了《大而不倒》,從大型銀行高管角度製作了《利益風暴》。除了《監守自盜》之外,另外兩部電影雖然質量可以接受,但都略顯沉悶。即使人們或事實加入了許多衝突,仍然缺乏必要的亮點來突出。
所以當我的研究經濟學的室友向我推薦《大空頭》時,他說:「這部電影很棒,他必須向觀眾解釋專業術語。幹得好!」當我在那裡的時候,我有點抽鼻子。畢竟,他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是一名經濟學家。但當我走出電影院時,最直觀的感覺是,雖然大家都在稱讚這部電影試圖向公眾解釋償債證券和擔保債務憑證的晦澀條款,但這並不是電影輝煌的原因。
《大空頭》的元素與任何經濟術語無關,與試圖在電影中解釋它們無關
它的輝煌與它解釋這些名詞的方式,它向觀眾展示整個事件的方式,以及充滿整個電影的令人興奮的元素有關。最重要的是,電影結束後,觀眾會在電影的引導下對華爾街感到憤怒,也會情不自禁地恢復對好萊塢的信心。是的,電影可以這樣拍。
《大空頭》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
尤其是2015年,我絕對可以給兩部電影配上「完美」這個形容詞,只有《卡羅爾》以及《聚焦》這兩部電影。這些劇本完美,表演完美,攝影完美,甚至得分完美的電影,都處在一個大大小小都達不到的高度。但《大空頭》也不屑成為一部「完美」的電影,這是它的優勢所在。因為喜劇導演亞當·麥凱知道他不必拍一部「完美」的電影,所以我們可以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他另一種冒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