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紋》:用最溫暖的鏡頭和情節講述著這世間最殘酷的別離

2020-08-26 溫暖大齡蘿莉動漫影視

2012年以皇家馬德裡、巴薩羅那等足球豪門和鬥牛士聞名世界的西班牙上映了一部「別樣」的動畫電影,說它「別樣」原因有二。

首先,在當今世界動畫界美國和日本的動畫大有「瓜分」世界動畫市場的勁頭,每年都會有太多的日美動畫爭相上映讓人「應接不暇」,當然每年除了日本和美國的「主流」動畫,也會「蹦出來」幾部別的國家的「非主流」動畫闖入大家的眼帘。

其次,對於動畫來說,毋庸置疑的是它的受眾群體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雖然近幾年有很多動畫人開始將受眾群體轉變為成年人,但這也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西班牙這部動畫《皺紋》就屬於這小部分動畫。

西班牙的動畫電影《皺紋》是為數不多的一部探討阿爾茲海默病(也就是我們世人所熟知的老年痴呆症)的動畫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大部分人也都不需要為了吃飽而發愁,取而代之的是思考怎樣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質量,所以現在的人相比較於古代的人也更加健康和長壽,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像西班牙這樣的老牌歐洲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更是日益嚴重,而老年人一旦患上阿爾茲海默病就像被判「死刑」一般,這種依然困擾當今世界醫學界的「絕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抹去老人最寶貴的人生記憶。

讓你最愛的人在你面前逐漸忘記你,這猶如「酷刑」般的疾病

讓人心痛的是,這種猶如「酷刑」般的疾病距離你我的生活並不遙遠,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會多多少少有一些被阿爾茲海默病困擾的老人。發病初期的他們會常常忘記事情,就像電影開始時主角埃米利奧那樣,忘記了自己早已從銀行退休,面對自己的兒子兒媳熟練地辦理著貸款業務;而像片中穆德斯託那樣完全已經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則是發病的晚期階段,日常作息全靠他的老伴多洛絲照顧。

因為電影的主角是一群老人,而電影的主題也是關於阿爾茲海默病,所以本片的情節和鏡頭語言都十分的緩慢,就像主角埃米利奧親口講述出來一般娓娓道來。

影片一開始,埃米利奧給駁回了眼前的兩位年輕夫妻的貸款請求,而畫面一轉辦公桌變成了立在床上的小餐桌,擺放在辦公桌上的貸款申請也變成了冒著熱氣的晚餐,西裝革履的埃米利奧也變成了一個穿著睡衣的垂暮老人,面前的年輕夫妻也變成了他的兒子和兒媳。

從埃米利奧和兒子之間的爭吵我們不難得知,埃米利奧已經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病,處於發病初期的他正在一點一滴的忘記他身邊的人或事,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埃米利奧的兒子全然不顧兒媳的勸阻,在父親面前大倒苦水,老埃米利奧憤怒地掀翻了面前的晚餐,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助。導演在電影開頭精心設計了老埃米利奧和兒子之間的「衝突」,既交代了人物背景也為之後老埃米利奧被兒子送進養老院留下了伏筆。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簡單地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的是老埃米利奧並沒有意識到他自己已經生病,他不明白自己的兒子為什麼要把他送進養老院,在他自己的眼裡他是整個養老院裡唯一的「正常人」,面對養老院裡一個個垂暮的老人,老埃米利奧內心的委屈和孤獨被無限放大。

而第二部分講述的則是老埃米利奧隨著病情的加重,他自己逐漸能夠意識到自己已經生病,而且因為護工的一次疏忽,他也得知自己服用的藥物與阿爾茲海默病重症患者穆德斯託是一樣的,這也間接印證了他自己的想法,老埃米利奧內心的委屈和孤獨逐漸轉化成了絕望和憤怒。

導演刻畫的主要形象是養老院中的老人像老埃米利奧、老米吉爾、老安東尼婭等,而對於他們的親人導演沒有刻意的醜化或者善意的美化,有的只是現實般的還原。

老人們的親人包括主角老埃米利奧的兒子、兒媳和孫子的鏡頭都不多,在為數不多的情節鏡頭下,老埃米利奧已經病重到忘記了自己有個孫子,但是面對淘氣的孫子老埃米利奧也並沒有生氣;老安東尼婭總是在平時收集一些茶包、黃油和果醬這些小東西,而在她與孫子見面的時候她就把這些「珍寶」都給了自己一臉嫌棄的孫子。

導演並沒有刻意地去描繪老人們的家人,因為對於這些可憐的老人來說,他們的家人也是同樣值得同情的。但是從一些小小的細節上,比如老人院中一直在尋找電話的老太太,找老米吉爾買狗的老馬丁,他們其實都在向我們表明在養老院中的老人們愈發孤獨,他們急切地想要見到自己的親人。阿爾茲海默病像就像是一種「殘酷的刑罰」,它會讓你逐漸忘記自己最親近和最愛的人,導演也是通過這些細節表達出老人只是希望在忘記一切之前得到家人的陪伴,僅此而已。

導演用溫暖的鏡頭和細節,講述著這世上最殘酷的別離

整部《皺紋》看下來,你會發現導演對於患上阿爾茲海默病的老人,使用了最溫暖的鏡頭和情節。患病的老人們終將會忘記所有,包括他們的摯愛之人,面對如此殘酷的別離,整部電影並沒有一股腦地充斥著悲觀和壓抑,恰恰與之相反,整部電影給人一種「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溫暖觸感。

近年來以患上阿爾茲海默病的老人為主角電影越來越多,但是他們大多數還沒能走出大打親情牌,賺足觀眾眼淚的同時對觀者一味地「說教」,教人怎樣去照顧和關懷老人。

而《皺紋》中你不會發現導演的「說教」和「催淚彈」,有的只是老人們之間面對親情、愛情和友情時的一個個小故事。這一個個小故事是如此的真實,真實到就像發生在你我身邊,而不是像別的影視劇那樣對情節刻意去「藝術加工」。就像電影中導演對於親情的刻畫,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妻賢子孝的,在面對患病的老人時,也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選擇陪伴和包容的,就像老埃米利奧剛被送到養老院不久,他的兒子就把老埃米利奧的房子掛上了出售的牌子。這樣真實的情節也更容易將觀者帶入到劇情當中去,腦海中浮現著你身邊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同樣的事 ,對錯交給觀眾自己來評判。

老人院中老人眾多,而電影時間有限,所以導演給老埃米利奧設定了一個「小團體」。小團體中有一對讓人羨慕的青梅竹馬——穆德斯託和多洛絲,導演也是通過刻畫二人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讓整部電影對於老年人的刻畫變得充實和豐滿。老人們的愛情不像年輕人那樣炙熱和濃烈,但是歷久彌堅,就像電影中的多洛絲本身並沒有任何健康上的問題,但是為了照顧自己的老伴穆德斯託,她毅然地來到了這個老米吉爾口中的監獄。而導演設置這樣一對羨煞別人的神仙眷戀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引出電影後半段的主旨,對於親人的陪伴,重度阿爾茲海默病人是可以意識到的,多洛絲反覆在穆德斯託耳邊重複的那句話,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穆德斯託回家的路。

導演將老埃米利奧和老米吉爾之間的友誼設定為整部動畫的高潮部分,二人雖然從電影一開始就是室友,但是二人起初卻並不「合拍」,甚至有些針鋒相對。老米吉爾整日捉弄老人院的老人們,並且以此為樂,而老埃米利奧很不贊同老米吉爾的做法,但其實二人都深受阿爾茲海默病困擾,同病相憐的二人因為都沒有親情和愛情可以寄託,所以激發了二人深厚的友誼。

老米吉爾最終也是因為這份真摯的友誼,放棄了埋藏在心中的自殺念頭,來到了已經變成重度阿爾茲海默病的老埃米利奧身邊,學著多洛絲的樣子,擔任起他的領路人。

寫在最後

電影一開始在老埃米利奧進入養老院的時候,老埃米利奧仿佛回到了自己孩童時代第一次上學時的樣子,面對著同學們的目光,埃米利奧內心充滿了恐懼和孤獨。我們總是說「老小孩」,說人老了以後就像孩子一樣。確實,老人有些時候會像小孩子一樣「調皮」和「任性」,甚至是需要作為晚輩的我們來哄,而得了阿爾茲海默病的老人就像電影中描繪的那樣,是一個心中充滿恐懼和孤獨的「孩子」。

這世界上最殘酷的別離,恐怕就是你最愛的人就在你身邊而你會逐漸將他遺忘,而更讓我們絕望的就是這一幕幕無時無刻正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上演,而且面對我們的至親之人,我們絲毫都沒有辦法。如果你正面臨著這樣的別離,我希望你能像《皺紋》中的老米吉爾,溫柔地對待他們,堅定地指引著他們回家的路。

相關焦點

  • 《千與千尋》:用最美好的畫面講述著最殘酷的世界規則
    宮崎駿就像是一個「劊子手」,用美好的故事,精緻的場景,純真的角色構畫去講述著社會的殘酷。他的電影就像是一杯美酒,越來越品越香,歷經時間和歲月的沉澱,我們才能夠真正懂得裡面的深意,那是一種直擊心靈的觸動。在他的37部作品裡面,有一部電影位居日本票房榜首,至今沒有可以超越它的。
  • 宮崎駿《千與千尋》用最美好的畫面講述著最殘酷的世界規則
    宮崎駿就像是一個「劊子手」,用美好的故事,精緻的場景,純真的角色構畫去講述著社會的殘酷。他的電影就像是一杯美酒,越來越品越香,歷經時間和歲月的沉澱,我們才能夠真正懂得裡面的深意,那是一種直擊心靈的觸動。在他的37部作品裡面,有一部電影位居日本票房榜首,至今沒有可以超越它的。
  • 紫悅臺:願世間所有相遇,都溢滿溫暖
    人生就是一場盛大的相遇,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人遇見人,便有了情感;遇見紫悅,讓世間溢滿了溫暖。記得一位詩人說過,相遇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是的,所有相遇,皆是天意。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裡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此生最美的遇見,莫過於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見你--紫悅。
  • 《喬喬和他的爸爸》的核心主題詞是「別離」,卻拋擲了世俗「對錯觀」
    洗卻鉛華的講述,對人物情感世界細膩的描摹,多聲部共振以直抵深刻內涵……作家謝倩霓的《喬喬和他的爸爸》以一種質樸流暢的語言和對撞中寄寓和諧的結構處理為讀者展開一幅關於告別和成長的豐厚畫卷。別離,是文學作品中並不鮮見的內容,而作者沒有從眾地單純書寫別離之傷與自立自強的「破繭之旅」,其巧妙地藉助別離這一殘酷的命題來完成一種對立的構建與最終的消解,從而指示出成長的況味與價值。小說中最大的對立莫過於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 這部日本四格漫畫,用最溫暖的筆觸,描寫最殘酷的現實
    在拾部君要介紹這部日本四格漫畫之前,拾部君要向各位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相當難以回答,不過各位也可以去思考一下,畢竟,所有的人類都無法逃避這個問題最核心的部分:如果你因為各種原因,比如說疾病等,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100天的時候
  • 以《一次別離》為例,解析「戴著鐐銬舞蹈」的伊朗電影
    ,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影片中納德的和西敏婚姻的別離,也是兩人價值觀的疏離:西敏主張息事寧人,而納德卻想要戰鬥到底,這一點在影片開始關於移民問題的爭執終究能窺見一二;羅芝堅定的宗教信仰與複雜現實的別離;女兒特梅與原來誠實以及幸福家庭的別離,為了救爸爸,特梅選擇了說謊;小女孩蘇純真善良的別離……而影片最深層次的別離則是國家與人民的別離
  • 犬夜叉:愛與成長都是人生的寶藏,生死的別離是世間最悽美的絕唱
    桔梗最後在犬夜叉懷裡接受犬夜叉的吻的時候哭了,她是多麼想這樣與他在一起,可是犬夜叉也有了可以與他廝守的人,化成靈魂之光走了,走時還來到所有人的身邊溫暖他們,看著戈薇流下眼淚說「好溫暖啊。」的時候已經哭的不行了,她是多麼好的一個人啊。感覺戈薇繼承了所有她對犬夜叉的愛意繼續守護他。
  • 《皺紋》:聚焦養老院中的老年人,探尋關愛與陪伴的意義
    《皺紋》是導演伊格納希奧·法雷拉斯的作品,改編自帕科·羅卡的同名漫畫小說,於2012年在西班牙上映。該片提名了第2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動畫片和第39屆動畫安妮獎最佳動畫長片,還獲得第26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改編劇本。
  • 《相遇別離》導演曹譯文:類型劇的進階要一邊探索,一邊務實
    《相遇別離》是由曹譯文執導,周元姣編劇,鄭曉龍監製,曹平擔任總製片人,林更新、蓋玥希、杜淳領銜主演的都市愛情懸疑劇,講述了幾個年輕人在兩樁曲折離奇的懸案中,命運互相糾纏的懸疑愛情故事。編劇在保留了最核心的人物關係的基礎上,以緝毒故事強化了懸疑部分。我們還邀請了公安部的顧問對劇本進行刑偵線和緝毒線的把控,把一些有風險的情節進行了調整刪減。我們這次的嘗試不是要在懸疑的基礎上加一個子類型,而是完全融合懸疑和愛情兩個類型,這是我們在劇本階段做的最大探索。
  • 世間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
    世間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個人感覺世間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人在咫尺,心卻在天涯」!「心回不去了」這句話是多麼的殘酷!世間有多少事變化無常,人間有多少悲歡離合!感情好的時候天涯咫尺,感情淡了就是咫尺天涯!有些分別一生不再聚首,有些距離終身無法逾越!
  • 豆瓣8分,這部獲坎城大獎的戰爭片講述了一個殘酷的往事
    《風吹麥浪》(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肯.洛奇的代表作,也是最具有其個人風格的作品之一,這位電影大師用他畢生所堅持的新現實主義敘事方式,和克制的中近景鏡頭語言,將一段沉重的民族悲劇呈現於觀眾面前。
  • 再看一遍《最初的相遇 最後的別離》,導演的良苦用心令人欽佩
    網劇《最初的相遇 最後的別離》目前在優酷視頻已經播出完畢,這部由90後新銳導演曹譯文執導的懸疑愛情劇,以其緊湊的結構和緊張的劇情吸引了不少的觀眾。 《最初的相遇 最後的別離》講述了兩樁曲折離奇的懸案,在破案的過程中幾位背景各異又各具魅力的年輕人相互糾纏的命運故事,不僅滿足了男性觀眾對於懸疑劇的追求,同時愛情線的加入也讓作品本身受到了女性觀眾的喜愛。 正是如此的追求,才有了這部懸疑愛情作品的呈現。
  • 《一次別離》這個鏡頭絕了!這部8.3分伊朗電影不簡單
    之前也只是看了一下簡介,聽這部電影的名字,本就不是很想看,讓人想到電視劇《小別離》……當然真正看完這部電影,我是非常震驚這部電影的鏡頭運用的。太厲害了,僅僅用一個鏡頭就能把影片中的人物都囊括其中,同時又將影片中的主要矛盾和階級固有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
  • 《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試水懸疑劇雙視角敘事
    不同於以往懸疑劇平行空間和時間旅行的常規劇情走向,《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首次跳出單一視角的設定,在懸疑劇中採取了全新的AB雙視角敘事風格,無論在內容改編、拍攝手法還是營銷宣發上都有不少創新之處。在《相遇別離》中,我看到對影調、對細節的把握、以及這裡面非常用心的長鏡頭轉場,還有一些空鏡的處理,這是一個用心團隊的呈現。」中制協副秘書長、青工委秘書長胡杰表示,每年青工委都會挑選一些現象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來研討。
  • 最乾淨的簡短句子,溫暖治癒,句句貼心!
    一、一生所求,一願識盡世間好人,二願讀盡世間好書,三願看盡世間好風光。二、未來是掛在天邊的北極星,只要我們一股腦的朝它奔跑,就會像一場繽紛的盛宴如期而至。三、別著急,你看這年復一年,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會遲到。過去的都會過去,該來的都在路上,一切都是剛剛好。
  • 《貓和老鼠》裡女主人在鏡頭前只露腿的原因過於真實和殘酷
    童年的時光往往是我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那時的我們每天只想著怎麼開心的度過每一天就好,不用關心別的瑣事。只要在放學之後完成作業,就可以美美地坐在電視機前,看自己喜歡的動漫了。那些陪伴筆者的經典動漫,《貓和老鼠》便是其中之一,搞笑的劇情經常會看得我哈哈大笑。
  • 《皺紋》:聚焦養老院中的老年人,探尋關愛與陪伴的意義
    官方海報影片講述了兩位患有阿茨海默症的老人在面對衰老和疾病時從恐懼、反抗到最後溫暖相伴的故事。整個影片節奏都很緩慢,沒有過多的煽情。在敘事手法上採用了常規的線性敘事,輔以回憶敘事和閃回手法補充故事情節,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和劇情飽滿性。影片中多次使用幻想與現實畫面相碰撞產生對比,為觀眾展現了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以下將從故事情節、音樂和聲音、閃回手法和回憶敘事手法、電影符號和現實的意義五個方面來解讀影片中關於愛和陪伴對老人的意義。
  • 《喬喬的異想世界》暖心治癒 用溫情揭露殘酷戰爭
    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德國一個小男孩喬喬成長的心路歷程,藉助兒童視角來構建故事,並以喜劇形式展現了一個悲劇性的時代,傳遞出寒冬中一縷陽光的溫暖力量。「戰爭題材影片+兒童視角」的敘事模式早已屢見不鮮,如《美麗人生》《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等。兒童視角往往是希望、善良和正義等的代名詞,究其根本,無非是因為兒童的價值觀尚未成型,他們做出的選擇往往出於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 賈樟柯:用鏡頭反映現實的另一面
    史蒂文史匹柏善於以孩子的視角來敘述故事,是枝裕和喜歡在不緊不慢中給我們帶來感動,昆汀用暴力美學宣告著美的血腥與殘酷。在電影中,似乎也是如此,我們習慣了去記錄真善美,去用鏡頭反映現實的美好溫暖,帶給觀眾感動,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是殘缺的,試想,假如我們所生活的現實就像昆汀描繪的暴力美學那樣,黑暗殘酷而又血腥,並不美好,那麼,作為一個導演,一個可以記錄這一切並將其呈現給大眾的人而言,我們是否要去如實的反映,去記錄一個更加完整的現實?
  • 少女瑪奇亞的溫柔與堅強,讓人溫暖,給人力量!
    昨天看的兩部日漫,《朝花夕誓》和《利茲與青鳥》。日漫在製作畫面,處理情節和戳人淚點上。對比於其它同等的動漫來說,《朝花夕誓》做得足夠細膩和精細。說實話,這是國漫難以企及的高峰,白蛇緣起雖然做的還不錯,但就真的只是還不錯,情節處理和製作手法來說,還是差了日漫那麼一點,朝花夕誓沒有讓我失望,反而是高出了我的預期,值回票價。電影結束,播放製作人名單時時,不少人都在平靜心情。看完彩蛋後還有個男生默默坐著,工作人員提示離場他才從情緒中脫出。我自己也被深深打動,《你的名字》是很成功的商業片,能適應國內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