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陸航戰鬥序列中,直-10武裝直升機絕對是其最強的突擊矛頭。而在直-10的所有武器當中,其裝備的23mm鏈式機炮似乎一直是軍迷詬病的一點,畢竟比起米-28和阿帕奇的30mm炮,23mm確實是小了點。事實真是這樣嗎?
說到直-10為什麼選擇23mm鏈式機炮,首先一個不可迴避的因素就是機體小。要知道米-28最大起飛重量11400千克,阿帕奇最大起飛重量10433千克,都是10噸級的直升機,而直-10最大起飛重量僅僅7噸,先天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自然選擇機炮也要小一號。
另一個原因,就是發動機不給力。當年直-10武裝直升機剛開始生產的時候,由於受到制裁,只能裝上最大功率950千瓦的渦軸九,動力不足導致缺裝了很多裝備,裝甲減薄、紫外線飛彈逼近告警器等也沒有安裝,隨著功率提升20%達到1200KW的WZ-9G安裝在直-10武裝直升機身上,直-10才能夠把缺裝的東西補上。這時候想要強上一個30mm炮也確實是難為我直-10。
第三個原因,在於我國的作戰需求與美俄都不一樣,這倆貨都研製於冷戰時期,天生就是給坦克開罐頭用的,機炮自然需要強調穿甲性能,為此付出了龐大的重量和備彈的代價,相比之下直-10研製的時代,我們真正假想的對手是對岸那位,那些老坦克用23mm炮也打的輕輕鬆鬆,反而是人家裝備的29架阿帕奇和63架較老的AH-1W是個強勁的對手。這種情況下直-10就必須強化對空性能和機動性,比如裝備專用的反直升機的霹靂90飛彈,那麼機炮就要具備大射界、大載彈量、高初速、高精度、高射速,以對抗敵武直、打擊近程防空目標、壓制敵軟目標、輕裝甲目標等,重裝目標可以靠反坦克飛彈和火箭,這樣低初速的30炮也是不合需求的。因此在機炮選型的時候,一款安裝在傘兵突擊車上的使用23×115mm炮彈的鏈式機炮就進入了設計師的視線中。
90年代末,空降兵部隊專門為4X4高機動傘兵突擊車研製了23毫米鏈式機炮。這種機炮選用了23x115mm炮彈,這炮彈是仿製自蘇聯,蘇聯人直接將14.5x114mm機槍彈藥筒延伸擴口裝23mm彈頭就研製成功,其中殺傷爆破彈彈丸重200克,裝炸藥13-15克,配А-23引信,穿甲燃燒彈彈丸重200克,裝炸藥5-7克,沒有引信。在200米距離,穿甲燃燒彈可穿透25毫米裝甲,我軍還發展了鎢合金穿甲彈、特種(貧鈾)穿甲彈等。
該型23毫米鏈式炮由23毫米鏈式自動機、炮彈及彈鏈、炮架、射控裝置組成,採用鏈條傳動裝置,由鏈條在外能源驅動的4個鏈輪構成的矩形軌道上循環運動完成射擊循環。該炮重55千克,射速可調單發、200發、400發/分,炮彈初速為780米/秒,射擊密集度1.2密位,有效射程為2000米,因為炮身前部裝有炮口制退器,其後坐力小於10千牛。這種重量輕、初速高、精度好、彈道平直、首發命中率高、射速可調、故障率低的火炮與直-10簡直就是天作之合,於是很快就被採用,但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進,比如延長了火炮身管長度,增加了單排制退器等。
為了充分發揮這門炮的性能,直-10將其安裝在機頭光電轉塔的後下方的旋轉炮架上並與頭盔瞄準器聯動,採用機內彈倉鏈式供彈,因此獲得了極大的高低射界和180度以上的方向射界,彈艙在光電轉塔正後方,左右艙門在裝彈時都可拆下,內部安裝有彈箱,放有23mm炮彈和可散彈鏈。裝彈時士兵需要把彈鏈放入彈箱,再將彈箱放入直-10的機鼻部位,最後將輸彈接口和機身右側航炮的供彈結構結合,裝好彈艙艙門,這才完成裝彈過程。
我軍為了給23mm炮彈鏈裝彈,曾裝備了純人力正面壓彈的簡易裝彈機,但非常費力,後來裝備了專用的半自動壓彈機,由裝彈口、裝鏈平臺、壓彈機構和出料口組成,裝彈口和裝鏈平臺是錯開的,士兵在裝彈口放入散裝彈藥自動排列好,另一個人在裝鏈平臺裝空彈鏈,第三個人轉動搖柄帶動壓彈板推動一發炮彈從後向前鑽入彈鏈,然後撥彈輪轉動撥動彈鏈向前進行循環裝彈,能達到100發/分的壓彈速度,還非常省力。
2018年珠海航展中,我們在中航工業參展的外貿版直-10ME身上看到了一種改進型的機炮。這種機炮的炮身採用一種突出的箭形雙排氣口制退器,增大了制退效率減小了後座,機炮自動機外面的外罩拆掉減輕重量,採用了外部供彈方式,左側彈鏈通過一個非常長的直升機底部供彈軌道一直延伸到後艙飛行員下方的彈艙處,使直升機的重心更加穩定,還能增加備彈量。我軍裝備的改進型直-10已經有很多裝備了這種機炮,但依然還使用原來的機頭彈艙設計。
自用版
由此可見,我軍直-10直升機安裝的23mm鏈式機炮,是在直-10有限的機體空間內多種權衡下取得的一個最優解,它還會隨著我國軍工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雖然看起來沒有其他國家30mm炮那麼威武霸氣,卻是一款絕對舒服的好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