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迷人的夜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攝
大洋網訊 今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正式拉開序幕。未來三天時間裡,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前政要、智庫、企業家代表將通過「雲參會」形式,與來自我國政界、學界、企業界的代表一起,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討論,以廣州為窗口,讀懂中國故事,共享中國智慧。
考慮疫情防控需要,本次會議採取線下線上結合、線下為主的方式,中方發言嘉賓和參會嘉賓在廣州線下主會場開會,境外國際嘉賓均採取視頻方式參會。
本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設置十場平行研討會,「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與跨國公司的機遇」「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等議題都與開放合作緊密相關。
這一設置向世界釋放了什麼信號?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君如表示,十場平行研討會選擇的議題都有同一個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全球化是社會化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但他也注意到,全球範圍內的逆全球化趨勢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了體制機制基礎,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本身的局限性也刺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從本質上來說,人類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會改變,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的經濟規律不會過時,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的趨勢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誰也阻擋不了。」李君如強調。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東道主」,廣州也將透過這一平臺充分展示老城市新活力,精心策劃了美食故事會、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專題展覽、「一帶一路」文旅產業投融資對接會、無人機表演等配套活動,努力彰顯廣州魅力、嶺南風採、中國精神。
重磅嘉賓共話合作
墨西哥前總統埃內斯託·塞迪略
墨西哥前總統埃內斯託·塞迪略已多次訪穗,在2019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他表示,人們可以從多個方面,看到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貢獻與堅持。當前,全球化正面臨巨大挑戰。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國際法的單邊行為無益於當事國和國際社會,全球應當回到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下解決問題而不是阻撓這一機制發揮作用。
保加利亞前總統羅森·普列夫內利埃夫
羅森·普列夫內利埃夫也參加了2019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過去30年裡,世界上所有國家中最成功的。」他認為,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才是處理各種矛盾和衝突的解決方式,這正是中國目前大力支持和倡導的,所以他也相信中國在新的世界格局當中能擔任更重要的角色。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
陸克文曾多次參加「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他曾在演講中透露自己從小就受到母親的敦促,要求他好好學習中國文化,研究中國與世界的國際關係。他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將中文學得得心應手,還一直潛心研究中國歷史與發展。陸克文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大國,中國和平與穩定對全球非常重要;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對於全球繁榮也至關重要。他對中國未來持樂觀態度。
巴基斯坦前總理肖卡特·阿齊茲
肖卡特·阿齊茲曾多次訪穗。在2019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他告訴記者,全世界對中國的改革都非常關注,大家來到廣州,不僅能了解到中國的發展和服務,更能了解到中國的文化。「每次到達白雲機場,即便是凌晨兩點,那裡也有熙熙攘攘的旅客,我詢問他們,很多客人都說自己在這邊能採購到高質量、低成本的商品,我想這是廣州發展的關鍵。」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阿齊茲認為「讀懂中國」這一概念非常具有意義,能夠讓世界各地更好地了解中國主要政策倡議和發展路線。
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
去年,伊夫·萊特姆參加了2019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會上,他發言稱,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給比利時帶來了很多機遇。「來自中國的投資和訂單為比利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歐班列的開通為進一步加強比中經貿合作貢獻巨大,未來,中歐班列的車次將更加頻繁。」
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
戈登·布朗在2018年參加「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時表示,任何時候都要通過合作才能真正戰勝保護主義,而這一過程中中國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他認為,未來是共同的,需要有人類命運共同體,唯一前進的道路就是負責任的合作。各國政府要根據自己的國情來做決策。
日本眾議院前議長河野洋平
河野洋平與中國淵源頗深,早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1970年,他就曾到訪過中國,之後他開始關心中日問題。在第三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他表示,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在與各國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實現的發展。「這得益於中國一系列外交和經濟政策,得益於中國國內政治社會的穩定。」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
2018年,拉米曾參加第三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他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成功地讓如此大體量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這在人類現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他眼中,讀懂中國要了解中國是如何成功發展經濟,了解中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關係,以及更好地了解中華文明和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思考方式肯定與歐洲人、非洲人或是美洲人不同,所以了解這一差異性是推進合作進行的關鍵一步。此外,「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基礎設施擴大了世界的互通互聯,把中國和世界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
尼爾·弗格森曾參加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他在發表演講時稱,中國文明的影響力隨著中國的崛起而不斷擴展。弗格森觀察到,中國在逐步尋找自己的方式去輸出文明。有時會有比較系統的輸出;有時是一些自然狀態下的輸出,比如電影和電視。他相信,未來將會屬於以中國文化為主的亞洲文化和以北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的融合體。
彼得榮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彼得·榮根
1970年,31歲的彼得·榮根從香港坐著綠皮火車來廣州參加廣交會,從此結下與中國、與廣州的不解之緣。去年,80歲的他來到「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的現場,依然思維敏捷。「透過廣州,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整個開放歷程,廣州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縮影。當下,全球化進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意味著,各國之間必須要有勇氣保持對話,而且要進行開放、深入且平等的對話。」他說。
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創辦人及董事會主席尼爾·布希
2019年,尼爾·布希來穗參加了從都國際論壇。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在減貧上的成就給他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他認為,中國的崛起對中美雙方都是有益的,而且對全人類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在為全球減貧這件事情上,美國可以和中國攜手做很多事情。「我相信善意的力量將佔上風,兩國關係將回到正軌。」
五號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