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ACG界(動畫、漫畫、遊戲)的三棲巨星——皮卡丘真人電影終於來了。
前兩天,這部《大偵探皮卡丘》「片源」慘遭洩露,後來證明只不過是片方的營銷噱頭而已。在100多分鐘時間裡,畫面上只有一個毛茸茸的皮卡丘賣力地扭動著胖嘟嘟的身體開心起舞,被「欺騙」的廣大網友紛紛表示:100分鐘根本看不夠!想這樣看皮卡丘一整天!
不久前該電影物料第一次亮相的時候,皮卡丘一身濃密的毛髮挑戰了所有粉絲的童年認知,很多人對3D皮卡丘接受不能。轉眼間,「無毛黨」怎麼就都倒戈成「有毛黨」了呢?
只要是毛茸茸的小動物就都可以博得好感嗎?當然不是,隔壁《刺蝟索尼克》就被全網噴到片方宣布回爐重造,有網友譏諷其「比起索尼克更像藍貓」。問題出在哪?
備受全世界喜愛的皮卡丘是如何3D化、電影化的?
【皮卡丘的身世之謎】
不僅中國,很多國家的人童年都是在寶可夢的陪伴下長大的,「皮卡丘」更成了一個通用詞彙,世界各地玩家、觀眾都熟悉這隻擁有細長耳朵和閃電大尾巴的小傢伙。
寶可夢最早登場是在1996年的Game Boy角色扮演遊戲裡,此後出現在各代掌機之中,是僅次於馬裡奧的世界第二暢銷遊戲系列,去年Switch出的精靈球還引發了新一輪搶購熱潮。皮卡丘一直是任天堂的「萌面擔當」。
國內觀眾對寶可夢的情結多半來自小時候電視上播的臺配動畫,動畫片跟隨臺譯名叫《神奇寶貝》;《寵物小精靈》則是港譯名,也是很多從漫畫入手的粉絲習慣的叫法;《口袋妖怪》是原版直譯過來的名字;最後任天堂官方統一中文名字為《精靈寶可夢》,算是一個直觀、易理解的綜合譯法。
作品體系龐雜、譯名混亂絲毫沒有阻礙大眾對皮卡丘的喜愛。如今的電影版《大偵探皮卡丘》並非源自我們都很熟悉的TV動畫,而是改編自3DS遊戲《名偵探皮卡丘:新搭檔的誕生》,陪伴在皮卡丘身邊的不再是小智,而是「蒂姆」。
相信有一個問題縈繞在大家心頭很久了:皮卡丘到底是個什麼動物?是老鼠、袋鼠、兔子、貓、龍貓?…
這個問題在皮卡丘誕生了20多年後才被設計者揭秘——是松!鼠!因為當年西田敦子剛好想養一隻松鼠作為寵物,就把這個小妖怪加入了松鼠的特徵。
既然是松鼠(或短尾矮袋鼠),肯定是長毛的。其實TV動畫裡討論過皮卡丘毛髮色澤的問題,但是可能出於節約製作成本的考慮,早期遊戲和動畫裡的皮卡丘看起來都是光溜溜的,給粉絲造成了質感上的錯覺。
現在要做3D真人電影,就要以最先進的技術精確還原出皮卡丘的真實模樣了,加入毛髮成為一項必然選擇。
【設計寶可夢】
《大偵探皮卡丘》主創在設計寶可夢時的一個總體思路是:不希望這些生物看起來太卡通化,要有自然界的參考,有接近真實的生理構造和重量感。
因此主創參考了老鼠、烏龜、猴子、鷹等與各個寶可夢較為接近的自然界物種,在外形高度還原動畫的基礎上,為每隻小精靈都添加了毛皮、羽毛、鱗片等細節紋理,並嚴格設定了大小比例關係。
片中將出現幾十隻寶可夢,包括可達鴨、小火龍、樂天河童、布魯、傑尼龜、妙蛙種子、胖丁、長尾怪手、大舌怪、魔牆人偶、超夢等人氣角色及背景處看不太清的「群演」們。
皮卡丘是最核心的主角,自然也是技術含量最高、設計最用心的寶可夢。設計團隊從骨架開始搭建,依次添加肌肉、皮膚、毛髮,讓它的身上有生動逼真的光感和「電感」。
當然,電影裡的皮卡丘還多了一頂雙簷小帽子,這樣就好像真的有名偵探的架勢了。它沉迷於咖啡因,重度健忘且話癆,能力和個性都更加突出。
【索尼克比皮卡丘差在哪?】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長毛的皮卡丘人人愛,長毛的索尼克就受盡白眼?
首先索尼克的還原做得真的很差,完全沒get到原畫誇張流速線條感的精髓。話不多說直接看上圖。
往深一點說,皮卡丘本來就比索尼克更容易實現真人化,因為寶可夢均是建立在自然界樣本的基礎上,而索尼克從一開始就是動物和人類的結合體——卡通化的四肢,人類的神態和站姿,很難找到真實的參照物,怎麼做都像動畫片,不像真人電影。
保留動物屬性永遠是賣萌的不二法門,想想《馴龍高手》裡的沒牙仔,不就是一隻活生生的大貓?
......
由於百家號圖片數量限制,剩餘的我們明天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