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拉麵,人們都會想起蘭州拉麵。殊不知,在襄城縣十里舖鎮,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人在上海做拉麵師傅或開拉麵館。如今,有數萬名襄城人在上海做拉麵生意或相關工作。春節期間,這些常年在外創業的「拉麵大王」紛紛回鄉,節後又紛紛返程,繼續做他們的拉麵生意。
朱進展44歲,中等個頭兒。
「他可是我們村的『拉麵大王』!」當日上午,在襄城縣十里舖鎮付莊村村委會,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有向記者介紹,朱進展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上海市河南襄城商會會長。
說起在上海創業的經歷,朱進展介紹,襄城人在上海做拉麵生意,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他們村裡的人到上海的拉麵館打工,先當學徒,學會技術後才能當上拉麵師傅。
1991年,朱進展16歲,因為家裡貧窮,剛初中畢業就跟著村裡一個叫杜國嶺的人到上海浦東陸家嘴打工。
「我們都是先在拉麵館當學徒,學會技術後當師傅。」朱進展說,最初,他工作的拉麵館是上海人開的,賣的是蘭州風味拉麵。在跟師傅學做拉麵時,他先幹勤雜工,不僅凌晨起床生火,而且天亮後要切菜、洗碗,髒活兒、累活兒都得幹。
「我很勤奮,能吃苦,帶我的師傅很喜歡我,把一些好經驗傳授給我。」朱進展說,他很聰明,腦子靈活,很快就學會拉麵技術,從學徒成長為拉麵師傅,收入也增加了。
當年,學徒的工資為每月100元,老闆管吃住。「掙錢多少不說,在麵館裡天天能吃上肉,這在老家想都不敢想。」朱進展說。
半年後,朱進展學會了拉麵技術,工資也漲了。做拉麵師傅後,他曾在幾個拉麵館工作,一個月能掙七八百元。後來,朱進展想開一家自己的拉麵館。
「朱會長找不到工作的時候,也遇到過沒飯吃、沒地方住的情況!」在上海市一家拉麵館工作的村民付濤說,在沒有找到活兒幹的時候,朱進展晚上曾睡在天橋下或服裝批發市場的衣架下,也曾向有活兒幹的老鄉討過飯。
今天,不少在上海開拉麵館的十里舖人,身家在千萬元以上。他們把家安在了上海,但曾經的打拼,讓他們永遠都無法忘記。
1996年,有了一定經驗的朱進展在上海市閘北區(現靜安區),開了一家34平方米的拉麵館。
有了自己的拉麵館,朱進展幹勁兒非常足。為了節約開支,他既是老闆,又是夥計,還是廚師。他每天起早貪黑,早晨4時30分起床,一直忙到夜裡。
「拉麵館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既當爹又當媽。」朱進展說。就這樣過了一年多,生意逐漸好了起來。他實在忙不過來,聘請了一位廚師。
拉麵館雖然很小,但生意不錯,前景廣闊。有了一些積蓄之後,朱進展在上海市聞喜路又開了一家店,起名為紅辣椒拉麵館。第二家店有3間門面大小,上下兩層。21年來,紅辣椒拉麵館的顧客總是排起長隊。現在,紅辣椒拉麵館的日營業額在3萬元以上。
在上海穩定以後,朱進展把妻子帶了過去,一兒一女都在上海出生。他2005年之前在上海市購買了住房,所以一家人的戶口都在當地。「兩個孩子成了新上海人,兒子如今在澳洲讀書,女兒在上海讀書。」朱進展介紹。
這些最初到上海開拉麵館的襄城人,經過反覆改進,做出的河南拉麵非常適合上海人的口味,並且做法有別於蘭州拉麵。
「蘭州拉麵以清湯為主,而我們的拉麵以牛骨或豬骨、雞骨熬製的高湯為主,有豬肉、羊肉、牛肉、大腸等。」付濤介紹,他們根據上海人的愛好,把面做得比較筋道。如今,有人在上海做出了適合上海人口味的燴麵、胡辣湯、羊肉湯、水煎包、餄餎面,而且把店開到上海周邊的蘇州、杭州、寧波等城市。
採訪中,記者在襄城縣十里舖鎮看到,路上的私家車不少是上海、浙江的牌照。
據朱進展介紹,付莊村有2000多人,最多的時候,有1000多人在上海從事拉麵生意。他們有的開拉麵館,有的做拉麵師傅,有的在拉麵館打工。這些人來自襄城縣十里舖鎮付莊村、商莊村、魯堂村等村莊。
2014年,在襄城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 在許昌市工商聯的指導下, 在上海創業的襄城人成立了上海市河南襄城商會,朱進展當選為會長。這對大家抱團兒發展,打造河南拉麵品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今,在上海經商或打工的襄城人有四五萬人。2000餘家河南拉麵館遍布上海市,甚至開在最繁華的南京路、外灘、徐家匯等地。
前幾年,朱進展和別人合夥,在襄城縣紫雲路開了一家上海紅燒牛肉拉麵館。當天中午,記者在這家麵館看到,裡面坐滿了人,人們大都在排號等著吃拉麵。另外,以朱進展為主的生意人,還把家鄉產的粉條、辣椒、豆腐乾、王洛豬蹄等土特產帶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