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熱播的美劇《疑犯追蹤》中,一位名叫芬奇的軟體工程師為政府打造了一臺機器。這臺機器將全國攝像頭都納為它的「耳目」,通過這些耳目來無時無刻的監視著所有人,攝像頭通過人臉識別、物品識別、動作識別、聲音識別等來判斷被監控的人是否對國家有重大危害行為,如果有人被鎖定,機器則將此人推給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如今,隨著智慧警務技術的普及與發展,這一科幻作品中臆想的場景正愈發趨向於真實。
向科技要警力,用數據強戰力
坐落深圳市福田區西邊,身處充滿城市活力的新興產業社區——車公廟,天安派出所便是這塊福田經濟腹地的「守護者」。
1993年從警後,楊金波便長期在天安派出所中擔任社區民警。
「天安派出所轄區範圍比較狹長,以前治安、交通都不好,老百姓出行靠中巴,因此中巴上的盜搶事件屢有發生。為了打擊,我們經常在路面打伏擊,甚至從深南大道東邊上車一路跟著到西邊,路上遇到搶劫的就下來抓。」楊金波回想往事道。
當時的治安隊伍只有18人,卻要為整個轄區複雜、嚴峻的治安形勢撐起保護傘。警力不足成為了執法過程中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難題。
其實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上海的警力數僅佔常住人口的萬分之21,在全球一線城市中最低,而其他城市,如新加坡警力數為萬分之61、倫敦為萬分之48、巴黎為萬分之47、紐約為萬分之42。上海都是如此,更遑論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了。
然而,根據蓋洛普最新的「法律與秩序指數」,也就是治安安全的全球民調,中國高居第三名。這除了和我國警員整體素質、輔警制度有關之外,公安科技是繞不開的話題。
張學友2018巡迴演唱會被全網熱議,演唱會成為了罪犯的「天網」。演唱會在蘇州站連開三天,共有22名在逃罪犯落網,背後離不開大數據人臉識別的助力。無獨有偶,在智慧警務普及後,近些年以勞榮枝為代表的眾多逃犯相繼落網,整容、增重等手段在新技術面前都無所遁形。
回到開頭提到的天安派出所,這裡已經成為深圳市「智慧派出所」試點啟動的地方,偵查破案手段從傳統的步法追蹤、筆跡鑑定,到網警、大數據、視頻科技,破案更加精準高效,這也是我國公安科技在二十年間飛速發展的縮影。
智慧「點亮」警務
智慧警務是以雲計算、智能引擎、視頻技術、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成果為支撐,以警方信息化為核心,以互聯化、物聯化、智能化方式,促進警方系統功能模塊高度集成、協調運作,實現警務信息「強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應用」的警務發展新理念和新模式。
以上海市公安局為例,電子監控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支持下,日益與智能報警系統相結合,不僅可在潛在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前就能提前發出報警,而且能對完成犯罪行為的犯罪人進行實時動態跟蹤追緝,電子監控系統還具有對所錄製的圖像進行自動檢索、識別的功能,可以迅速識別作案人的特徵並與犯罪檔案資料庫相核對。
警務系統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轉變,使上海警方實現了實時撒點警情,精準定位警力,就近調度裝備,自動觸發預案,並通過數據警察24小時在線提供情報服務,使民警到達現場時間平均縮短20%、警情處置時間平均縮短35%。
除了保障民生安全外,智慧警務的價值還體現於便民服務中。相關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全國各級公安機關政務服務平臺或APP註冊用戶數已達4.5億人,上線9800餘項公安政務服務事項,累計辦理業務21億筆;通過開展「網際網路+公安政務服務」,推動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平均減少企業群眾辦事跑動量約53%,壓縮辦事時間約44%。
當然,這些都離不開背後提供技術支持的服務商,政企協力合作方能推動優質生態的構建與發展。
當前AI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已經基本成熟,電子監控設施也基本鋪設到位。然而,標準化卻成為橫亙在面前的一道坎。小到攝像頭的標準與密度,大到數據中心建設的規模,這些目前都是參差不齊的。各個企業應對用戶需求和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以及設計思路也是百花齊放。如何避免資源的浪費與數據孤島效應,這些可能更需要一個頂層規劃,政企各方多溝通合作才能形成共贏的局面。
平凡造就偉大
2020年,智慧城市的發展明顯加速,而智慧警務是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要求。同時,智慧警務也促進了警務機制的改革,通過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警務工作之中的各類數據,將改變傳統的警務管理方式,推動警務智能化決策的科學發展。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如楊金波般,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的警察,全國還有很多。如果是他們為民生安全築起了一道道防護屏障,那麼給他們提供「彈藥補給」的身影裡,智慧警務企業必然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居民安康、闔家幸福是彼此的夙願,也是共同的追求。於點滴小事做起,懷揣情懷,都是在書寫偉大的詩篇。
(文/米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