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反映51式手槍不如毛瑟,改進成54式後,至今仍裝配部隊

2021-01-08 精彩歷史大講堂

新中國軍用手槍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毛瑟手槍——萬國造——制式手槍

其對應的時期分別是:

抗戰時期——內戰結束——韓戰以後

也就是說,新中國的制式手槍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韓戰前後。

毛瑟手槍自然不必多說,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近距離武器,在初期國軍火力普遍較弱的情況下,很好地彌補了近距離連射短板。

那時,不少人都親切地稱之為「盒子炮」或者是「駁殼槍」。

不過,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在進行全自動射擊前,必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託,用來控制槍口上跳。

這種操作在緊急關頭是很致命的缺陷,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對此作了一些設計:

士兵用右手握住駁殼槍,將槍機扳到速射檔位,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

這種利用毛瑟手槍自身缺點的操作不可謂不神奇!

但畢竟這種方法只適合應急操作,拿來給正規軍訓練確實會有貽笑大方之嫌。

況且,作為一個剛剛成立的大國,如果武器裝備不能達到「制式」的標準,那麼國防力量也就無從談起了。

在這種壓力的推動下,「51式手槍」便應運而生了!

新中國成立沒多久,韓戰隨即爆發,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的志願軍戰士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困難:

由於武器裝備沒有統一的制式,完全都是拼湊出來的「萬國造」,一旦需要補給,槍械的種類和數量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要麼一時間造不出來,要麼送來的貨型號不對。

不少志願軍部隊必須要依靠戰前繳獲來獲取所需的裝備,這種用血肉作為代價的方式未免也太殘酷了。

隨著《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籤訂,這種局面有了改觀:

蘇聯派遣大量軍事武器專家來華幫助中國改進武器裝備,尤其是中短距離火力裝備。

在手槍方面,蘇聯專家帶來了「託卡列夫軍用手槍」原型,包括圖紙、生產設備以及部分原料。

由於前線裝備吃緊,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蘇聯專家和中國專家設計研究,因此,「託卡列夫手槍」在經過簡單的改良後便進入了組裝程序。

託卡列夫手槍

「託卡列夫」手槍是一款極具蘇聯特色的武器。

該槍全身長196mm,空載重量為850g,使用8發彈夾供彈,有效殺傷射程為50m。

這種手槍是1930年蘇聯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設計的,在整個蘇聯保衛戰中,受到了蘇軍一致好評。

另外,和「駁殼槍」相比,「託卡列夫」手槍有一個很大優勢:

和白朗寧手槍一樣,託卡列夫手槍的槍管下方有一個鉸鏈環,射擊後,槍管和槍筒會同時因為後坐力的原因向後移動一段距離,然後,槍管下面的鉸鏈環就會迫使槍管下移,讓槍管上的閉鎖突筍脫離套筒上的凹槽。

聽起來很複雜,簡而言之就是和「駁殼槍」相比,每次射擊後都會更快地準備下一發,槍身結構也更加緊密。

第一批組裝槍生產完成後,就被運往了前線,稱為「51式」軍用手槍。

但是,從前線傳來的反響卻不是太好。

部分士兵聲稱,雖然這把槍比較輕便,但容易卡殼,在性能穩定方面不如「駁殼槍」。

不過好在,戰場上使用手槍的場景不是很多,主要都是極端情況下的自衛。

韓戰結束後,自產制式武器被提上了日程。

針對在韓戰中「51式」手槍暴露出來的缺點,蘇聯專家和中國專家做了詳細地研究。

由於中國士兵的手普遍要比蘇聯人小一些,因此,「51式」手槍的槍託被改小了一些。

因此,總重量也更輕了,這是「54式」手槍的最大優勢。

「54式」手槍

此外,在威力方面,「54式」手槍也較「51式」手槍提高了不少。

儘管和「51式」手槍用的是同規格的子彈,但穿透力和威力要更強:

7.62mm鋼芯彈頭最大飛行距離1630米,初速高達420m/s。

理論上,在25m範圍內,擊穿3mm厚的鋼板是毫無壓力的——實際上,25m已經屬於近距離作戰了,即便存在實際誤差,自衛反擊也夠了!

不過,它最大的問題——卡殼,還是沒能完全解決,這是「54式」手槍的遺憾。

但考慮到實際作戰情況,手槍的使用畢竟不如衝鋒鎗、步槍那麼頻繁,因此,我們也無需介懷。

相關焦點

  • 中國的54式手槍究竟有多厲害?看完你就知道了
    51式手槍是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軍隊中列裝的第一種制式手槍,1950年志願軍入朝後,51式手槍迅速裝備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韓戰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在嚴酷的戰場環境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 手槍中的「壽星」!66年過去了,54式手槍為何如此「長壽」?
    導語:手槍中的「壽星」!66年過去了,54式手槍為何如此「長壽」?在國產的眾多款式的手槍中,有一款堪稱手槍中的壽星,從1954年研製出來,到現在依然能看到這把槍的影子。這把長壽的槍械就是54式手槍,是我國生產數量最大裝備最多的手槍,如今依然裝備著警察和軍隊。那麼為什麼54式能如此長壽、如此受歡迎呢?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後,因為缺乏技術、人才和資金,我們幾乎沒有擁有屬於自己國家制式的武器裝備,即使是最簡單實用的手槍也非常稀缺。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毛瑟衝鋒手槍當時在中國不同地區、不同軍隊可以說是「人見人愛」,所以中國很早就有仿造,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等數家兵工廠都仿造過毛瑟衝鋒手槍。這些國產的毛瑟手槍(M1896式)與原裝的在構造上完全相同,只不過在槍上刻有不同的徽記。
  • 二戰時最著名的五把手槍德國的像藝術品,日本的不如燒火棍
    1.美國柯爾特M1911手槍 柯爾特 M1911 A1式11.43毫米自動手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手槍之一,是世界上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手槍。該槍於1911年被美國陸軍採用後,只在1922年進行了一次改進,也就是M1911A1手槍,之後該槍就達到了「接近完美」的水平,幾十年來再無改動。
  • 真正的」抗日神器」:德國毛瑟1896式軍用手槍
    德國開花中國香「盒子炮」是中國對德國毛瑟1896式軍用手槍的俗稱,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該槍的常見口徑是7.63毫米(也有9毫米、7.62毫米等版本),槍長288毫米,槍重1.24千克,槍口初速425米/秒,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有效射程50-150米。
  • 中國終於要有完美的警用手槍了?「18式」手槍能否徹底淘汰92式?
    ▲PX18手槍 中國的手槍正規化,其實是從51式手槍開始的。 ▲南部手槍,李雲龍都不稀罕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中國開始對蘇聯TT33手槍進行了測繪,仿製成功了51式手槍,這也是新中國第一款制式軍用手槍。
  • 54式手槍和92式手槍相比,哪個更好?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槍王!
    54式手槍和92式手槍相比,哪個更好?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槍王!在中國軍隊的裝備中,有兩把槍家喻戶曉,「黑星手槍」並不是一種手槍型號,而是黑道上給那種手槍取的綽號。臺灣媒體將國產77式手槍稱之為「黑星手槍」,將國產54式手槍稱為「大黑星」;而香港媒體則將54式手槍稱為「黑星」一把是54手槍,另外一把是92式手槍。
  • 用54式手槍發射槍榴彈,一彈擊毀一輛戰車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這張老照片中,一位頭戴鋼盔,身穿迷彩服的射手阿姨手中拿著一把手槍,手槍前端是一個白色物體?這是什麼呢?難道是「真·水彈槍」?其實,這是我國在54式手槍研製過程中,專門為54式手槍研製的一款槍榴彈!
  • 掛繩、木匣、通條、「手槍囊」:日本南部式/十四年式​之手槍套...
    一戰後,日軍開始了大範圍機械化進程,手槍也隨之成為不可或缺的武器裝備,於是對手槍進行國產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了應對這種需求,日本自行設計了二十六年式(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手槍,成為其國產第一支軍用手槍。此後,日本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開始試實施對國產手槍的制式化進程,但由於預算不足,該計劃暫時被擱置。不過這一期間日本手槍的發展並未停滯,設計出了南部式8mm手槍。
  • 92式手槍
    (一) 簡介 92式手槍是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設計的半自動手槍。在1990末開始部份地裝備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及武警等部隊中。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時首次亮相,為駐澳門部隊的標準裝備。92式手槍是為了代替原裝備的54式手槍而研製的。該槍分為5.8mm和9mm兩種口徑。92式手槍性能比之於以往大幅度提高,尤其注重人機工效設計。
  • 國產輕武器冷款之一,80式衝鋒手槍
    80式衝鋒手槍,不少熟悉它的網友會說它的設計是受到了我們之前使用毛瑟手槍的影響,更有甚者說它就是抄襲毛瑟手槍,畢竟我們有裝備使用毛瑟手槍的歷史,大家會這樣理解也不足為奇!80式手槍兩者槍機設計不同,短後坐式自動原理很常見,80式採用的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與毛瑟手槍的對比明顯不同;拋殼方式也不同,這點就不多說了,毛瑟手槍的是向上拋殼且拋殼距離不遠,射擊時經常被下墜的彈殼卡住
  • 50年代國產手槍發展史,從山寨到拿下全套圖紙,54大黑星如何成為經典?
    (毛瑟C96)、大眼匣子(晉造毛瑟)、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白朗寧M1910/1911、獨一撅(土製)、M1921(西班牙雪茄)等等。,所以51式只能算純模仿產物。 54式 由於51式只是純模仿的產物,人機功效並不符合國人的標準,所以我國決定對其進行改型。
  • 從54式64式77式92式到國產9毫米警用轉輪手槍來看西方五大左輪手槍
    點擊播放 GIF 0.6M自建國以來,中國警察的常規佩槍先後換裝手槍有54式、64式、77式和92式9毫米口徑,這些都是專為軍事作戰研發生產的軍用槍枝。以上依次為54式、64式、77式和92式9毫米口徑手槍2002年4月24日,公安部在重慶召開論證會,會上論證了92式手槍,也有人提到了轉輪手槍。中國第一支警用轉輪手槍終於在2005年的最後一個月,亮相北京警察學院的新型特種警用裝備展。此時此刻,中國警察仍在使用軍用槍枝作為執法武器。
  • 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VZ-24短步槍),是1924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兵工廠,在毛瑟98B的基礎上改進生產的,因此說VZ-24式步槍當屬於毛瑟系列,該槍性能不比後來的德軍制式步槍毛瑟98K遜色。與當時的步槍相比,具有可更換式彈匣和較大的容彈量,實際射速高而且後坐力低,其射擊精度和侵徹作用比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強。由於它廣泛的用途,到戰爭結束時,已生產了超過6百萬支。
  • 志願軍的武器:步兵打坦克的新裝備——國產51式90毫米火箭筒
    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這次我們聊聊志願軍打坦克的事。之前我們提到過志願軍用蘇制反坦克手榴彈打敵人坦克的內容,那只是步兵近距離打坦克的手段,而且要承受傷亡代價。而步兵要想在較遠距離上打坦克等裝甲車輛,就要靠火箭筒這種武器了。
  • 【槍械講堂】在中國大放光彩的毛瑟C96手槍
    在以前的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裡面,共產黨的遊擊隊和敵後武工隊等武裝力量大多是使用一種叫盒子炮的手槍。叫盒子炮因其槍套是一個木製的盒子,所以在中國稱為「盒子炮」或「匣子槍」。也有叫駁殼槍的,駁殼槍,是意譯,木殼製成這樣完全是為了作槍託使用,"駁"就是連接,駁殼就是連接木殼,實戰中可以提高射擊精度。這些手槍大多數是德制的毛瑟手槍,也有一些是毛瑟手槍的仿製品。
  • 毛瑟手槍威力大:為何德軍卻非常討厭,並放棄了它
    【話說軍世】說到軍用手槍,毛瑟和魯格是德軍最為出名的兩型手槍,相比較於二戰時就日本軍隊的「王八盒子」要好出一大截,不過對於這兩型手槍,二戰中,不論是德軍還是美軍實際都對魯格更加青睞,但是毛瑟則早在的就被德軍厭惡,這是為何?
  • QSZ92式9毫米手槍為何後坐力這麼大?該給我國警察換把好手槍了
    此處應該說明的是,這個視頻裡的92式,系改進型92G,相對於原型最大的改進是:將雙排雙進彈匣改為雙排單進彈匣,降低了彈匣釋放鈕,換裝多股復進彈簧、更換準星樣式、改進了戰術附件安裝卡槽(類似皮軌)等措施,並著重提高了生產工藝,增強加工精確性。
  • 一支半自動步槍:志願軍回國後,一位老兵換裝56式半自動的回憶
    國產56式半自動步槍一天午飯前,新槍到了,是師裡的「嘎斯51」汽車直接拉過來的,師裡的軍械科長親自押車。從師軍械倉庫直接拉到連裡,連槍帶彈,全是墨綠色的大木箱。連長宣布先接槍,後吃飯。但戰士們太興奮了,卸完槍後,迫不及待的開箱,擦槍,幹了一個下午,午飯直接改成晚飯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