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軍用手槍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毛瑟手槍——萬國造——制式手槍
其對應的時期分別是:
抗戰時期——內戰結束——韓戰以後
也就是說,新中國的制式手槍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韓戰前後。
毛瑟手槍自然不必多說,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近距離武器,在初期國軍火力普遍較弱的情況下,很好地彌補了近距離連射短板。
那時,不少人都親切地稱之為「盒子炮」或者是「駁殼槍」。
不過,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在進行全自動射擊前,必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託,用來控制槍口上跳。
這種操作在緊急關頭是很致命的缺陷,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對此作了一些設計:
士兵用右手握住駁殼槍,將槍機扳到速射檔位,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
這種利用毛瑟手槍自身缺點的操作不可謂不神奇!
但畢竟這種方法只適合應急操作,拿來給正規軍訓練確實會有貽笑大方之嫌。
況且,作為一個剛剛成立的大國,如果武器裝備不能達到「制式」的標準,那麼國防力量也就無從談起了。
在這種壓力的推動下,「51式手槍」便應運而生了!
新中國成立沒多久,韓戰隨即爆發,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的志願軍戰士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困難:
由於武器裝備沒有統一的制式,完全都是拼湊出來的「萬國造」,一旦需要補給,槍械的種類和數量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要麼一時間造不出來,要麼送來的貨型號不對。
不少志願軍部隊必須要依靠戰前繳獲來獲取所需的裝備,這種用血肉作為代價的方式未免也太殘酷了。
隨著《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籤訂,這種局面有了改觀:
蘇聯派遣大量軍事武器專家來華幫助中國改進武器裝備,尤其是中短距離火力裝備。
在手槍方面,蘇聯專家帶來了「託卡列夫軍用手槍」原型,包括圖紙、生產設備以及部分原料。
由於前線裝備吃緊,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蘇聯專家和中國專家設計研究,因此,「託卡列夫手槍」在經過簡單的改良後便進入了組裝程序。
託卡列夫手槍
「託卡列夫」手槍是一款極具蘇聯特色的武器。
該槍全身長196mm,空載重量為850g,使用8發彈夾供彈,有效殺傷射程為50m。
這種手槍是1930年蘇聯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設計的,在整個蘇聯保衛戰中,受到了蘇軍一致好評。
另外,和「駁殼槍」相比,「託卡列夫」手槍有一個很大優勢:
和白朗寧手槍一樣,託卡列夫手槍的槍管下方有一個鉸鏈環,射擊後,槍管和槍筒會同時因為後坐力的原因向後移動一段距離,然後,槍管下面的鉸鏈環就會迫使槍管下移,讓槍管上的閉鎖突筍脫離套筒上的凹槽。
聽起來很複雜,簡而言之就是和「駁殼槍」相比,每次射擊後都會更快地準備下一發,槍身結構也更加緊密。
第一批組裝槍生產完成後,就被運往了前線,稱為「51式」軍用手槍。
但是,從前線傳來的反響卻不是太好。
部分士兵聲稱,雖然這把槍比較輕便,但容易卡殼,在性能穩定方面不如「駁殼槍」。
不過好在,戰場上使用手槍的場景不是很多,主要都是極端情況下的自衛。
韓戰結束後,自產制式武器被提上了日程。
針對在韓戰中「51式」手槍暴露出來的缺點,蘇聯專家和中國專家做了詳細地研究。
由於中國士兵的手普遍要比蘇聯人小一些,因此,「51式」手槍的槍託被改小了一些。
因此,總重量也更輕了,這是「54式」手槍的最大優勢。
「54式」手槍
此外,在威力方面,「54式」手槍也較「51式」手槍提高了不少。
儘管和「51式」手槍用的是同規格的子彈,但穿透力和威力要更強:
7.62mm鋼芯彈頭最大飛行距離1630米,初速高達420m/s。
理論上,在25m範圍內,擊穿3mm厚的鋼板是毫無壓力的——實際上,25m已經屬於近距離作戰了,即便存在實際誤差,自衛反擊也夠了!
不過,它最大的問題——卡殼,還是沒能完全解決,這是「54式」手槍的遺憾。
但考慮到實際作戰情況,手槍的使用畢竟不如衝鋒鎗、步槍那麼頻繁,因此,我們也無需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