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農民日報社、江蘇省鹽城市人民政府、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聯合舉辦的2020(首屆)中國農業企業家峰會在北京舉行。峰會以「國內國際雙循環與農業企業新機遇」為主題,來自北大荒農墾、中糧集團、中國融通、中華聯合保險、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伊利、阿里巴巴、水發農業集團、山東紐瀾地等企業負責人,與有關專家共同探討農業企業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下抓住新契機,農業企業如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作用。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劉曉峰做大會致辭,並指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農業企業應該肩負起更強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一是積極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二是主動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排頭兵;三是全力打造服務「三農」、平等互利、融合共贏的共同體。
中共鹽城市委書記戴源做大會致辭,並介紹鹽城正在成為綠色發展的新典範,在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進程中,鹽城市現代農業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具備了規模大、特色明、品質優、顏值高四大特點。鹽城市將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領域為企業投資提供良好環境,期待與企業在生態綠色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農業園區、新型流通業態、農旅融合項目等領域加強交流與合作。
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唐園結主持了上午的主旨發言環節,他指出農業企業承擔著農業產業化的推動者、農民就業機會的創造者、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連接者的角色,對於助推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積極參與農業領域的國際競爭與合作,在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了自身更好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農業企業主動擔當作為,堅守在農業生產和流通一線,扛起了農產品穩產保供的責任,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維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壓艙石」地位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提出,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激活農村沉睡資源,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不僅要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還要通過市場機制推動鄉村振興。
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局長、董事長王守聰提出,要通過正確理解土地分戶經營和統籌經營的關係、需求數量剛性與質量均質化的關係、安全保障和農戶之間的關係來理解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中國農業企業家要擔負起責任,以抱團方式擴大規模,解決供求衝突;完善經營,化解價格衝突;增強誠信,化解主體衝突。中國農業企業要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大帶小的農業經營之道。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裁伊力扎提指出,農業是國之命脈,是安天下、穩民心、惠民生的戰略產業。對於保障我國農產品安全,一是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現代農業的發展基礎;二是積極加強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間的業務對接合作,持續優化產業鏈運行效率;三是要堅定的打造農業行業領軍企業,充分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四是積極推動科技+農業的深度融合,以現代技術賦能傳統的產業轉型升級;五是加強對外合作,積極融入全球農業的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支持中國農業龍頭企業繼續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
中國融通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許國成介紹了中國融通農業發展集團助推農業產業體系的舉措。通過發揮地塊整齊優勢、創新農業布局模式,打造現代農業共享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整合產業鏈,形成從農產品走向餐桌的全產業鏈,提升農業生產質量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同時以品牌為依託,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斌認為,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覆蓋面廣、保險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政府和農民滿意度高四個方面。「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對農業保險賦予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是服務雙循環,改革供給側,進一步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和果盤子;二是引領機制,市場運作,進一步穩固農業保險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三是拓展功能,創新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能力;四是科技引領,創新驅動,進一步加快農業保險的轉型升級。
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洪武指出,建立健全財政支持的全國農業現代擔保體系是國家引導農業現代化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家農擔發揮政策性擔保工具的撬動作用,著力解決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農業主體的融資難題,支持農業產業發展。一是緊緊圍繞政治定位,堅持履行社會責任;二是從供給和需求量端助力農業龍頭企業深挖市場需求,推動雙循環高質量發展;三是推動三農數據的整合運用,加快數位化轉型,提升農擔業務覆蓋面和普惠性,打造財政支農的新平臺;四是積極發揮政策性擔保對多種涉農工具的協調作用,推動形成農村金融風險的傳導分散和化解。
內蒙古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認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於中國的農業產業而言將是一次巨大的戰略機遇,奶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標誌性產業,在政府和農業企業的共同推動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伊利集團持續深耕消費市場,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在農業現代化實踐中形成三點思考。一是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激發農業發展新活力。二是推動產業、智慧雙融合,夯實農業發展根基。三是強化賦能上遊,為農業的發展攜手聚力。未來伊利將更好地發揮引領作用,構建全球健康生態圈,與大家共同推動奶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項煌妹表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也非常關心農業農村板塊的事,幫農民富起來是我們最想做、最願意做、也能做的事。阿里巴巴專門設置了農業農村辦公室,目的是更好地統籌阿里巴巴23個涉農板塊,三年以來,在阿里巴巴平臺上賣出的農產品已超過5400億元。未來,數位化一定是農業企業非常重要的新機遇,第一是電商已經成為產業振興的有效手段,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數據成為新農資;第二是數位化在技術應用、金融服務、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助力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高科技作為阿里巴巴的三大戰略之一,會一如既往地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貢獻一份自己應有的力量。
山東紐瀾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杜斌表示,數字經濟在整個疫情防控和農業農村生產恢復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後疫情時代,農業的數位化轉型將會加快,以紐瀾地為例,我們通過大數據進行訂單養殖、訂單生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養殖屠宰、分割生產、精深加工、每日配送的供應鏈體系,截止2020年,紐瀾地已經覆蓋24個城市,服務7000萬用戶。為了帶動農民致富,我們也在養殖端做了一些探索,一是發展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二是「借雞下蛋」,通過配給貧困戶母牛精準扶貧;三是通過養牛「能人」,適度發展規模化和標準化的養殖。紐瀾地會把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貫穿企業發展,打造中國數字農業樣板企業及農產品典範品牌。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傑認為,黨的十九大提出推進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這是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實現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的總目標,迫切需要農業農村兩個服務體系,一個是生產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個是生活性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隨著農村改革的發展,農業農村兩個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性和必要性進一步凸顯,這兩個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橋梁和紐帶,也是促進農業經營品牌化、區域化、專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近年來,這兩個體系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這兩個服務體系的供給在三農領域仍然是個短版,解決這個短板,要走產業化的路子,把農業農村兩個服務體系辦成大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名譽會長李德毅指出,當前的網絡化和智能化正在倒逼自動化,智能時代的農業革命,是把人工智慧滲透到各式各樣農田作業的勞動工具中去,發展農田作業機器人。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最主要的三種形態,是輪式機器人、多足行走機器人和無人機,因為農民作業的差異性很大,所以農民作業的機器人一定是多樣的。展望人工智慧一百年,可交互、會學習、自成長的農田作業機器人,將徹底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極大解放人的智力和體力,新一代的農民會更加智慧、更加尊嚴、更加優雅地生活。
水發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東振介紹,面對新時期、新任務、新要求,水發農業集團切實擔負起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逐步走出一條具有水發農業集團特色的發展道路,一是審時度勢,深耕新疆;二是精心籌劃,廣拓內蒙;三是國內發力,國際布局;四是革故鼎新,科技強企。水發農業集團始終牢記國企初心使命,堅持惠民服務宗旨;始終堅持創新理念,聚焦科技強企戰略;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競爭力。
農民日報社總編輯何蘭生主持了下午的高峰論壇,他指出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刻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與任務,確定了"十四五"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並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的高度,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和"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問題,就"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推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把更多資源更多要素投向農村,必須要有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經營主體,以及相應的動力機制。
據了解,從今年開始「中國農業企業家峰會」將每年舉辦一屆,致力於成為觀察研判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的「風向標」。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郭芸芸 見習記者 趙煒
設計:劉然 崔鵬家
編輯:裴遜琦
監製: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