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信陵君真君子,而難知《竊符救趙》背後的「養士」規則

2020-12-12 涼州七裡的歷史課堂

前言:作為「戰國四君子」之首,世人似乎永遠也不會用「浪得虛名」或「徒有其表」之類的貶義詞來形容這位優秀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節選自《史記》的《竊符救趙》課文令幾乎每個國人都對他不陌生。大智大勇的信陵君在候贏、朱亥等「巖穴隱者」們的鼎立相助下,不顧個人安危,不謀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竊符救趙」和「卻秦存魏」的歷史大業。

然而,事情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信陵君以誠待人和眾「士」拼死相助都不假,而事件所折射的戰國養士潛規則卻未見的那麼美妙。

太史公對魏無忌的厚愛從行文就可見一斑,雖然四公子都有列傳,然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和齊之孟嘗君都是用其封號作為傳名,唯獨給予他《魏公子列傳》的小灶,就是為了突出那獨一份的優秀,從傳記的描述來看,魏無忌則更是戰國亂世的一塊完璧。

捧一貶三:《史記》裡的四公子

在《史記》中其他三公子要麼大節有虧,要麼晚節不保或品行不端,太史公從未隱藏過自己的偏好,且看:

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春申君列傳》

春申君是典型的晚節不保,功高蓋世卻捲入李園的陰謀,最終身敗名裂。

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史記.虞卿平原君列傳》

▲兩位「翩翩濁世佳公子」

不識大體、利令智昏,這幾個字大家都看得懂,所謂「翩翩濁世佳公子」明褒實貶,須知上一個獲此封號的人就是張學良,拋開大義不談,他們只是生錯了時代的花花公子。在司馬遷看來,趙勝甚至還不夠單獨列傳的資格。

▲劇照:孟嘗君和馮諼

至於開創養客新局面的孟嘗君,歷代都有不少人號稱「當代孟嘗」之類的,然而他的「門下三千客」卻在落魄之時作鳥獸散,只剩下一個「彈劍而歌」的馮諼,最後落了個「好客自喜」(樂於養客而沾沾自喜,類似於葉公好龍)的評價,這麼多人貢獻的成語也莫過於「雞鳴狗盜」和「狡兔三窟」而已。

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史記.魏公子列傳》

司馬遷的意思是,關於養客,信陵君是最用心、最有發言權的。

《史記》裡的無雙公子和「士」

關於信陵君禮賢下士的事跡,筆者大概整理了一番。

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

候贏作為大梁城門的門衛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老大爺,久仰其名的信陵君親自駕車去接,並空出副駕駛位置,一如今天的機場接朋友的禮節。侯大爺也沒有講什麼客套,整理了一下衣帽就徑直上了車子坐在空出的尊貴座位上,並不時觀察一下公子的態度,當然,魏無忌很上路。

侯大爺並沒有點到為止的覺悟,一會要求橫穿市集,一會跟老朋友朱亥聊天,就這樣一直牛到信陵君家裡,後者都絲毫沒有什麼不應該的神態。演戲演到這個份上,也算是可以了吧,更何況所有人都認為他是真誠的。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侯大爺引薦的朱亥號稱屠夫中的「賢者」,信陵君三番五次地拜見,朱亥卻從來不上門回禮,這在古代是極為失禮的行為,而信陵君僅僅是「怪之」。

在邯鄲的十年,魏無忌找機會結交了薛公(賣酒的)和毛公(賭棍)兩位「隱士」,被平原君吐槽「妄人耳」,而信陵君則說「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氣呼呼的表示要出走。

雖然擺出姿態挽留了大舅哥,但平原君對這幾句話肯定是不服的,而後來的事情則令他不得不服。

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平原君的門客一下子跳槽了一大半,被華麗麗地比了下去。

綜上,信陵君的表現比起《三國演義》中劉備的表演還要入木三分,他也絕非偽君子,只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 ...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麾下的情報系統反映迅速,這是好事,但絕非可以隨意顯擺的東西,尤其是在當魏王的親哥哥面前,可他卻認為自己的就是哥哥的,這顯然高估了、昏君的氣量,落得個「不敢任公子以國政」的被閒置下場。

結合他被妹夫(平原君)吐槽後想拔腿走人的事跡來看,魏無忌缺的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城府,說好聽點,這是一個不善弄假的性情中人。

《史記》中有許多關於「士」群體的筆墨,而在《魏公子列傳》中較為集中,結合其他描述我們來探討一下戰國時期「養士」的潛規則。

為知己死:「士」們的奇怪行為

信陵君以誠待人,周圍的「士」也貌似以死相報,然而仔細讀來卻有些細思恐極,筆者將通過問答的方式做個解釋。

候贏憑什麼那麼拽?

巿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候贏自己說了實話,前面的倨傲都是表演,既然公子不惜折節下交,那我一包老骨頭也就不惜名聲受損也要突出公子的「能下士」了,換句話說,這筆買賣公子您不虧!這也是他最後選擇自殺的原因。

朱亥為什麼不回訪?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不同於平時召之即來,有難消失不見的狐朋狗友,朱亥的表態充分體現了「士」的覺悟:小禮無用,要命隨時!原來在信陵君三番五次的禮遇中,朱亥早就將自己當成了隨時獻身的死士。

信陵君為什麼去而復返?

在求助魏王無果的情況下,信陵君不得已帶著一群門客準備找秦軍拼命,候贏則在城門口不冷不熱地說了一句「公子好走,我老了就不奉陪了」。史書上說信陵君這個時候了還在反思是否自己曾經有過失禮的地方,於是折返回去打算問個明白,此時的候贏才緩緩道出「竊符救趙」的妙計,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為信陵君獻計。

看似理所當然,其實這是聰明人才敢玩的遊戲,候贏算定了魏無忌的性格才敢這麼做,萬一公子一怒之下直奔邯鄲而去,豈不要留下千古笑柄?這一出的巧妙之處在於既買了關子、顯了能耐,又無形中替主公揚名了一把。

公子北上之時,朱亥持錘相隨,候贏北鄉(通「向」)自剄,此二人的確不負「士」的名號,那他們能夠代表普天下的「士」群體嗎?

筆者的回答是:能,但也不能。

從雞鳴狗盜解讀「客」的組成

「雞鳴狗盜」在《史記》裡是一個中性詞,孟嘗君藉此逃出了秦國的魔掌,後世則引用為小偷小摸一類上不得臺面的人物。

想來也是,說好的「士」怎麼就出來一群這樣的人物呢?

拋開職業歧視不談,其實這樣的人物不光孟嘗門下有,信陵君說不定也有,數遍戰國時期出現的門客,其佼佼者莫過於毛遂之辨、朱亥之勇、候贏之智、馮諼之狡、尸子之明、豫讓之忠、聶政之愚和荊軻之烈,然而都非獨一無二之輩。而其他的門客甚至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準,對於他們的組成,筆者大膽的猜測: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會有。

▲毛遂自薦

信陵君關於趙國軍隊的情報從何而來?想必有善於飛簷走壁的探子和視力極佳的崗哨吧,這活顯然是侯朱二人所不能勝任的,作為貴族的私人智囊兼武裝群體,吹拉彈唱的、文書算帳的、操兵弄武的、打雜做飯的,想必都不可或缺,更多還有筆者想像力所不能及的。

而三千人的大群體總要有一個核心圈子,侯朱二人就位列其中。至於大多數人則理解為信陵君僱傭回來的夥計即可,只是這個詞(僱傭)在當時尚未被發明而已,真正的「士」只是門客中的一小部分。

十不存一:「士」的比例

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究竟有多少人願意陪信陵君赴死呢?

答案是「車騎百餘乘」,按照古代一輛戰車三個戰士的配置,大約隨行了三百餘人,按照書中「致食客三千人」的描述,可見真正的鐵桿也就是十分之一。可是侯老大爺尚且能捨命表忠,剩下的兩千多人總不至於都走不動道吧?

當然,相對於三千門客跑得只剩下一個馮諼的孟嘗君,信陵君養士的境界不知高出凡幾,但即便如此也沒剩下多少,這是否意味著「士為知己者死」只是一句空話呢?

▲馮諼--孟嘗門下唯一的智者

自然不是,每個時代都有捨生取義之人,侯朱二人就是佼佼者,更有貪生怕死之輩,但我們依舊不能詆毀他們的選擇,畢竟在現代人眼中,沒有什麼人情是需要用生命去償還的。

俗話說「人生難得一知己」,信陵君的確是候贏和朱亥的知己,卻未見得是三千門客的公共知己,無他,精力不夠而已,至於「養客自喜」的孟嘗君,最後也就是馮諼還記掛著自己當年的大方。

而門客的待遇又如何呢?孟嘗君曾分出三等待遇,一等配車,二等加餐,三等管飯,按照金字塔的比例,平均水準應該是管飯加少量零花錢(或者魚肉),這點待遇怕恐怕也不足以引起投奔者的效死之心吧。

也許有人覺得筆者在用今人的思維去代入古人的思想,低估了古人的覺悟。這話有些道理,但須知對象如果是個體,那無論什麼樣的行為都是可以解釋的,但我們探討的是一個群體,那就不得不參照他們當時的社會地位和處境來探討這個問題了。

「士」的來歷和地位:為什麼他們要「為知己死」?

曾有網上多言先秦是「士」的黃金年代,因為七國爭雄導致了對人才的爭奪,「士」的地位水漲船高,擁有隨時跳槽的權利。筆者對這話自然是嗤之以鼻的,歷史永遠不會開倒車,跳槽在當年也絕非想像中的容易。

▲專屬於貴族的禮樂

戰國的政治體制沿襲自三代和春秋,出身依舊能夠決定一個人上限,貴族與平民的差距甚至比印度的種姓制度還要不可跨越。而「士」作為出現在戰國舞臺上新群體,他們多來自底層平民或者落魄的小貴族,他們對於貴族有著天然的敬仰。

因而所謂的「知己」極少發生在兩個「士」之間,唯有來自上位者的賞識才彌足珍貴,才會被引為「知己」,這正是他們容易被感動的原因。而戰國時代恰恰還給他們留了一個階級上行的口子,對於貴族身份的嚮往足以令他們如同飛蛾撲火一般前赴後繼。

明面上來說,貴族或商賈都可以養士,能力越大範圍越廣,封君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貴族,自然最具備能力和吸引力,但除此之外,養士也是有潛規則的。

規則一:貴族才能是主導者

前一節提到幾位優秀的「士」,走向仕途的唯有毛遂,他被趙惠文王推向戰場,兵敗後羞愧自殺,這其中的確有趙王用人不明的因素(毛遂推卻未果),但歸根結底還是能力不足所致。

不客氣的講,列國的確求賢若渴,但他們缺的是頂級人才,而非四公子門下這群可替代品。

據此,在貴族們傾力表演「禮賢下士」戲碼的背後,你覺得誰才是真正的主導者呢?再怎麼客套,骨子裡的上下尊卑是改變不了的。

▲「士為知己者死」正是豫讓的名言

所謂「知己」,在「士」的眼中是一種從上至下的認同。以豫讓為例,智伯不經意間的禮遇令他自認為找到了「知己」以至於自殘破相非要報仇,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執著,作為心思單純之輩,豫讓恪守了「士」的操守,與候贏和朱亥的作風無異。

筆者的確覺得不值,但還是很欣賞這種慷慨赴死的做派,不過話又說回來,且看看真正的聰明人都怎麼做的。

規則二:跳槽是聰明人的專利

戰國時代真正的頂級人才則莫過於商鞅、李悝、吳起、張儀、蘇秦和李斯之輩,世人往往忽略他們「士」的身份,只是唯有諸侯國君們才有資格當他們的主公而已。

▲忽悠楚懷王的張儀

此六人中,唯獨李悝死在魏文侯之前,得了個善終,其他人則未能在「伯樂」及後代的手底下從一而終。商鞅選擇造反,最後成了新法的祭品;吳起死在楚悼王的葬禮上,踐行了「鳥為食亡」的座右銘;張儀叛逃魏國,組織合縱反攻秦國(未來得及執行就病死了);蘇秦反間於齊國,橫死於齊國朝堂;李斯與趙高同流合汙,被後者腰斬於市。

可見,戰國最聰明的幾個人都是心思活絡之輩,幹活的時候的確盡忠職守,一旦發生變故卻絲毫沒有「為知己死」的覺悟,反而生出異樣心思,同為「士」的身份,這又是為什麼呢?

▲被車裂的商鞅

其一在於他們對現有的榮華富貴產生了眷戀,喪失了慷慨赴死的勇氣,這是人的本性使然;

其二則在於他們智商高絕,既有另投他家的本錢,也參透了戰國的用人準則。

換句話說,聰明人才不會傻乎乎地去尋死。

規則三:為知己者死其實算是道德綁架

前文提到,沒有什麼人情是需要拿命去還的,哪怕是救命之恩。這是現代人的理念,放在戰國則則不然,因為大家生命的價格截然不同,而當年的奇葩之處在於,強塞過來的人情也需要用命去還。

以荊軻為例,太子丹欲用千裡馬肝和美人玉手此類不能吃也不能玩的東西買下荊軻的命,這種虛偽的惺惺作態卻令一個縱橫江湖的遊俠欲拒不能。

▲荊軻:刺秦非我願,只是走無門

荊軻是有自知之明的,《史記》中的只是好勇鬥狠而非無腦之輩,他並非戰無不勝,更明白刺秦的難度和後果,於是提出了樊於期人頭這樣苛刻的條件,只是沒料想後者的橫劍自刎將他逼到了牆角。

跑路將意味著臭名遠揚,也難逃太子丹惱羞成怒後的追殺,故而荊軻只能選擇一條相互成全的不歸路。至於他等待援手如同戈多,半年也沒找到一個功夫好膽子大的,可見二人的號召力也很一般,或者說想玩命的人太少。

聶政當年也是一個自由的俠客,卻因為韓大夫嚴仲子的賞識而有了送死的義務,他與荊軻的遭遇唯有主動和被動的區別。

不同於網絡上秦、漢、明、清四大幫派,筆者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先秦粉,沒有什麼比那個「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能夠令我心生嚮往了。

結語:我們對古人的「誤解」

讀先秦史總是迷茫的,有時候連《三國演義》裡的忠誠和背叛都難以理解,更何況先秦那個遙遠的時代呢?上文洋洋灑灑五千字的解讀,筆者在想是否誤會了古人?除了「士為知己者死」之外,我們也許還誤會了泓水岸邊的宋襄公、爭相赴死的壽和急子兩兄弟、觸槐而死的鋤麑、功成身退到底的介之推、抱梁柱而死的尾生... ...

▲清明節的來源,國人應當不陌生

死亡對於古人而言,仿佛是求仁得仁、理算當然甚至是死得其所,至少不是終結,這是當下的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東西。而在《竊符救趙》的故事當中,我們應該看到是一位真君子和兩位真英雄,不管時代和觀念如何變化,始終否定不了的是他們內心的執著,他們堅持是那個時代的普世價值觀,千年以降的後人唯有致敬,又豈敢詆毀之?

再或者,錯的是我們也未必呢?

相關焦點

  • 信陵君靠「竊符救趙」圈粉無數,把這個故事捋一捋,細思極恐
    意思是,六國公卿中,真正做到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人,只有信陵君一個,這也是他能夠抗秦的原因。在歷史上,戰國四公子聞名遐邇,但真正論才幹和名氣,信陵君居首。信陵君最著名的故事,莫過於「竊符救趙」,然而,把這件事捋一捋,細思極恐。
  • 解析:《史記》中信陵君為何能殺死魏國名將晉鄙,成功竊符救趙?
    竊符救趙,是信陵君一生中最為閃光的事件,也是《史記》一書中最為精彩的片段之一。信陵君為什麼要竊符救趙?如何成功?(一) 正寫形勢之危急。當時,秦軍圍趙都邯鄲,趙國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信陵君之姐姐)數次致信魏王及其弟信陵君,請求援趙。魏王出兵之後,受秦威脅,只好命將軍晉鄙留軍鄴,作觀望之態。平原君又多次派人到魏求援。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信陵君的結局不好?
    信陵君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第一次就是著名的歷史典故「竊符救趙」,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當時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是到了危急時刻,於是向魏國求救,但是魏王因害怕秦國而不敢出兵。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 信陵君沉迷酒色而死,48年後劉邦祭奠信陵君,人生最後時刻得透悟
    事業起點,就是長平慘敗後的:竊符救趙!公元前260年,長平一戰趙括身死,40多萬趙軍成人屠白起戰功,那深深的土坑埋下了趙國最後的戰力。大戰落幕,秦將白起執意滅趙,卻被睚眥必報之人拖了後腿,也失去一鼓滅趙機會。不過趙國如此狀況,如何能逃過秦國清算。
  • 戰國時期為何養士成風?原因竟然是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
    眾所周知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以及魏國信陵君——無一不是以廣納能人異士、養士自重,而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 這種養士之風的興起,正因戰國列強競逐兼併的國際情勢所迫,各國為求強兵富國,不得不變法改革,以法治和官僚取代舊有的封建分層管理。
  • 信陵君憑什麼能被列入戰國四公子行列?只因養著那三千賓客麼?
    孟嘗君在魏國一被貶,許多沒操守的就轉投信陵君那邊去了,畢竟魏王想扶持信陵君是世人皆知的事,到他那裡做門客,就算做不了官也能有口飯吃。信陵君為人如何?不知是天性使然還是跟孟嘗君學得,反正是屬於禮賢下士的那種。按照那個時代名聲大小的決定方式,當他的門客數量突破3000大關的時候,它就算是天下名人了。
  • 為何說是信陵君間接幫助劉邦當上了天子
    其實,劉邦當時最崇拜的就是"戰國四公子"之首信陵君,可以說是他的"鐵桿粉絲",就因他的仁愛寬厚、禮賢下士,還足智多謀、膽識過人,劉邦以後打天下的本事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信陵君無忌公子的影響,他的"竊符救趙"絕對能成為千古智謀和政治經典,可以說他是劉邦從政的第一任"影子老師",誰說劉邦不喜學習是個"逃學威龍"?
  • 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
    02竊符救趙 一敗秦軍公元前260年,在秦趙的長平大戰中,趙孝成王趙丹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元前257年,秦將王齕率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國丞相平原君趙勝多次派人向魏安釐(lí )王和信陵君救援(趙勝的妻子乃信陵君的姐姐)。
  • 古詩賞析二十九:李白和王維筆下的二壯士與信陵君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用《莊子》典故,描寫俠客的勇武,「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描寫俠客排人之憂、解人之難,施恩於人而不求回報的俠義之風。「閒過」兩句引入《史記·魏公子列傳》的故事,化虛為實,以假亂真。寫俠士結交的儘是助信陵君救趙的侯嬴、朱亥等俠義英豪。他們意氣慷慨,如白虹貫日,許下的諾言重於五嶽。
  • 大秦賦:忠君愛國、慘死刀下——戰國四大公子之春申君黃歇
    春申君黃歇他們如同耀耀生輝的星辰,在中華大地的不同地方點亮夜空,讓戰國時代璀璨無比,其中楚國的星空,有這樣一顆光彩耀目的恆星——春申君黃歇,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的真實寫照春申君黃歇春申君黃歇,生於公元前314年,死於前238年,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