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幾年前,湖南衛視成長類節目《變形計》裡的王境澤嗎?
當初這個野蠻生長、吊兒郎當的孩子,現在開了一家公司,叫長春境澤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在節目播出後,他就因「真香定律」收穫大量的粉絲,近年還接到不少廣告,憑此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真香定律」始末:一張動圖
在《變形記》中,王境澤作為問題少年主人公,被家長交換到農村體驗生活。
王境澤嫌棄農村條件不好,一心想回城市,還生氣地大喊「我就是餓死,死外邊,從這裡跳下去,也不會吃你們一點東西」。
然而幾小時過後,王境澤飢腸轆轆,只能老實吃飯,戲劇性地感慨了一句「真香」,配合之前自己放出的狠話,讓人忍俊不禁,喜感度頓時爆棚。
自那以後,「王境澤真香」成為代表性網絡事件;「真香」也成了打臉的代名詞,爆紅至今。
甚至,還有人把王境澤的這番言論,命名為「真香定律」,儼然成了心理現象的一個專業術語。
生活中不乏「真香定律」
事實上,「真香定律」在生活裡比比皆是。
例如有人不喜歡吃某樣東西,起先很拒絕,但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吃,忍不住嘗了一口,結果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吃,反而心動、偏愛起來。
又比如有的人討厭開車,聲稱開車不好,車很危險,都不如騎單車方便安全。但當他考了駕照,買了車,載著家人兜風時,心裡油生自豪感和虛榮心,至此再也不覺得開車不好。
就像這個表情包可以運用於生活中的絕大場景,幾乎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遭受著這樣的情形,正如網友們所說:
沒有人能逃脫「真香定律」。
為什麼「真香」和「打臉」在人們面前頻繁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在於變化性。
人的認知受限於環境影響,認知方面有所局限。但隨著閱歷和經驗的提升,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真香定律某些部分表現出了人的「認知失調」,這可是真正的心理學術語。
「認知失調」的危害
認知失調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自我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認知產生碰撞而附帶的不舒適、不愉快的情緒。
它的理論研究者是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1956年,他對這種現象展開了深度研究。
最早,很多心理學家把「認知失調」掛在嘴邊,並認為它是由任意兩種相互衝突的認知、想法或觀點所引起的。
之後的研究發現,認知失調帶來的負面情緒來源於,它迫使我們去面對「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和「我們實際表現出來的自己」之間的分歧。且當某些行為威脅到他們自尊時,這種失調才是最強烈的。
就比如說抽菸。菸民很有可能經歷這樣的認知失調:抽菸當然是有害的,抽菸還會導致肺癌,但是我仍然還是要抽。抽菸吧,不健康,不抽吧,菸癮上來了忍不了。
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戒菸。這樣,菸民的行為就和他們關於抽菸會導致癌症的認知相一致了。
但是,有人因此成功戒菸,也有很多人嘗試戒菸失敗。
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經歷認知失調的人們總是通過否認或歪曲事實來減輕這些失調。
心理學家們曾經研究過一群重度吸菸者的態度和行為。他們發現,復吸的人對吸菸危害的認識也降低了。他們覺得吸菸並不會馬上死亡,大家都在吸,為什麼我不去吸?吸的話就不用接受認知失調帶來的痛苦了。
那些減肥失敗的人、闖紅燈、拒絕安全性行為的人,都存在著這樣的觀念。
「真香定律」的心理過程
回到主角王境澤,一開始,他在認知上也存在著部分失調:他來到農村,感覺不適,由於跟城市相差巨大,他所遭受的打擊非常大。
他會覺得「農村的條件就是這麼糟糕,不可能有什麼太好的東西存在,讓自己感到舒服」。
其次,王境澤本來平時就嬌生慣養,在城市並沒有過過這種糟心日子,也就更加難過,產生牴觸感。
後來,他吃了飯,發現味道還不錯,再加上自己本身處於飢餓狀態,頓時總結出「真香」的結論:原來在農村,並沒有我想像得那麼糟糕,還能有口飯吃,關鍵味道還可以。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受限於環境、教育條件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不能客觀、無偏見地加工認知信息,反而會以各種方式去歪曲事實,以迎合先入為主的觀念。
所以,一個人的表現,跟認知、情緒以及行為是分不開的。
當外界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的時候,人們開始認識它,在認識它的同時,人們又會產生對它的態度,引起人們的情緒,激發人們的行為。
這一過程,被稱為「心理過程」。認知、情緒、行為分別經歷著發生、發展和結束的不同階段。
換句話說,只有這三者相平衡時,人們的心理才會變得健康完整,脫離某個部分,都會造成心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