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小雪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曾獲得奧斯卡男主角獎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這是一部很「喪」的片子,但在喪的同時又蘊含著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電影中的故事實際上分為明線和暗線。在電影開頭所展現的明線,首先看到男主角是一個修理工,但他不願與外界交流,對與自己搭訕的人完全置之不理。他住在地下室,更體現出與外界的隔絕。冷漠、貧窮,是他給小雪留下的初印象。但後來聽聞他兄長的噩耗之後,他輾轉回到他久別的故鄉——海邊的曼徹斯特為他哥哥料理後事。
在明線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另一條暗線也在緩緩進行中,他展示了男主角也曾有過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卻因為他的過失而失去了他的兩個孩子,他的妻子也和他離婚。每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都不免絕望和自責,男主角更不例外,他要逃離了這片傷心之地,更有一蹶不振的傾向。
導演通過不斷迂迴翻轉的方式,冷靜而克制地來處理男主角這一段痛苦的回憶。電影對於災難人心靈造成的創傷有很多種不一樣的拍攝方法,但電影只交待了起因和結果,這反而準確地表達了痛苦的悲愴,以及它對一個人的徹底碾壓。男主角活得像行屍走肉一般,他活得非常「喪」。按照往常的套路,這應該會有一個大的轉折,讓男主角從「喪」中走出去,重獲光明。比如得到前妻的原諒,豁然開朗;比如在和侄子的相處中,獲得救贖;抑或他遇到了某個理解他的人,重獲愛情……但《海邊的曼徹斯特》中並沒有,小雪認為這正是其創新之處,也是其接近現實生活真實之處。
但當她再次與前妻相遇時,前妻向男主角致歉,告訴他她愛他,希望他不要再那麼痛苦,他們兩個人相視而泣,男主角抽搐得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只能轉身離去。這一部分是整部電影的高潮,也是小雪最深有感觸的情節。從表面上看,《海邊的曼徹斯特》似乎在傳遞一種喪的哲學,它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態看待那些停留在痛苦中的人。小雪曾經看到有評論說,「喪」就是一種精神鴉片,「消沉、困惑與迷茫不利於個人成長,不利於家庭和睦」「於日漸頹廢中空耗歲月、沉淪沒落,極少數則選擇了極端慘烈的方式終結『喪』的無限痛楚」。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被一種所謂積極向上的成功哲學所綁架了,就像許多理髮店、房產中介店和飯店的員工每天早上都要在店鋪門口做集體操、喊積極向上的口號,這樣的價值觀並非不可,問題的關鍵在於,它不應該成為整個社會、所有人都必須奉行和遵循的準則。在一些人看來,喪就是頹廢萎靡,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面對生命中巨大的創傷卻依舊能夠喪喪地活著,本就是一種堅韌的承受,本就需要極大的勇氣。有些人往往只看到有的人喪,卻沒有看到,喪的背後他的承擔,這樣活著也許已經拼盡了他的全部努力。未曾有過他人的遭遇和心境,就不要著急論斷他人的生活方式。
小雪喜歡影片結尾的處理方式。在哥哥的葬禮後,男主角和侄兒相互推鬧,一路閒聊,言語間有對彼此惻隱的溫柔。就這樣不知不覺地,他們爬上緩坡,他們接納彼此,他們拋下痛苦,他們走向遠方。生活仍在繼續,即便很喪,但我們知道,他們挺下去了。
各位讀者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