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通訊員(張哲)
歡聚一堂的好日子
5月27日早上7:00,洪江市大崇鄉盤龍村熱鬧非凡。
「哎呀,你比我還早啊。」盤龍村四組的易傳良扛著自家的八仙桌對已經坐在村部操坪裡休息的丁雪林大聲打著招呼:「你家桌子也送過來啦?」
「對啊,村裡今天辦好事,我一大早就準備好了。」丁雪林笑著回答說。話音剛落,村部門口就開過來一輛小卡車,幾個師傅把音響、樂器從車裡卸了下來。十幾戶住在村部附近的村民也都扛上自家的桌子凳子,陸陸續續趕了過來。
舞臺備好了,桌椅擺上了,志願者們把零食水果也端上來了,人越聚越多,歡聲笑語開始縈繞在村部上空,連屋簷下那一窩雛燕,都好奇地探出了頭,在燕窩門口擠作一團,嘰嘰喳喳個不停。今天可是盤龍村的好日子,洪江市領導和後盾單位的幫扶責任人都聚攏來,與鄉親們共同辦一次親親熱熱的茶話會,聊家常、話扶貧。
洪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邱琳和後盾單位洪江市商務局的幫扶責任人剛走進村部大門,群眾們都自發迎了上去。邱琳市長熱情寒暄過後,招呼大家入座細聊:「今天我們這裡沒有領導,都是家裡人,大家也相處好幾年了,有什麼心裡話就跟我們慢慢聊,細細講,大家暢所欲言。」
茶話會開始了,幫扶責任人和幫扶對象坐在一起親切的交流起來:「家裡的稻穀都種好了沒?有沒有什麼困難?」「今年的產業進行得怎麼樣了?」「我已經幫你聯繫好了,有家店要收購你的鹽筍子。」「今年我還是準備養雞,已經好多人找我預定了呢」「國家政策好啊,健康扶貧,醫生每個月都來看我,我都老了還有這種福享!感謝政府!」……一百多人歡聚一堂,溫情話語,情濃意長。
精準扶貧的好路子
「咱們盤龍香米的名氣可是越來越大了,好好種糧,國家有政策,我們有好產品,不怕沒市場!」後盾單位洪江市商務局局長張建東對坐在身邊的種糧大戶向培順說。
盤龍村是大崇鄉最偏僻的一個村,也曾是大崇鄉最困難的貧困村之一。精準扶貧講究的就是「對症下藥」,盤龍村的脫貧攻堅,採取的是「固本培元」的方子:固本,夯實基礎建設;培元,升級產業發展。
基礎建設做好了,群眾的心就安穩了。為解決盤龍村民「出行難」的問題,當地政府、後盾單位四處奔波,目前已基本實現了全村道路暢通到組;為了更好服務群眾,建成了村綜合服務平臺,配齊了醫務室和警務室;為使老百姓喝上乾淨的飲用水,2017年8月完成了全村的安全飲水工程;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修建了渠道防滲工程,安裝了光伏路燈,新建了垃圾站,還為每家每戶配備了分類垃圾桶。在一系列的規劃和布置下,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改變。
「固本」讓群眾得以「安居」,接下來就需要用「培元」的法子補充村莊發展的元氣,激活產業發展的活力,提高收入,使大家能夠「樂業」。
根據盤龍村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引入「公司+農戶」的模式,種植優質有機稻300畝、栽種紅心獼猴桃50畝。同時,請來專家每年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產品品質得到了保障,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僅優質稻一項,就為全村農戶每年增收共計20多萬元。
盤龍村與石板橋村合作新建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120千瓦,每年可為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各創收3萬多元。
盤龍村自然環境優美,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宣傳下,近年來逐漸有旅行團隊選擇來盤龍遊玩。2018年,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契機,爭取到豐收節分會場舉辦資格,得到在省級媒體集中「亮相」的機會,即讓盤龍的梯田美景吸引了遠近遊客,又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知名度,為盤龍的產業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勞動脫貧的好樣子
農村裡有句老話說「有樣學樣,無樣看世上」,意思就是自己不會不懂沒關係,跟著先進學就行。在這三位「最美貧困戶」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從「最窮」到「最美」的蛻變。盤龍八組的楊日生家,曾經是全村最貧窮的家庭,楊日生本人身體殘疾,老母親和妻子均患有長期慢性病,獨子不僅身患長期慢性病,還有二級精神殘。這樣一個悲苦交加的家庭,一度在絕望中掙扎。2014年識別為貧困戶之後,通過政策幫扶,基本擺脫了「看病難」的楊日生和妻子耕種了12畝水稻田,每年養殖200多隻土雞,年收入達到了27000多元。因為是踏踏實實用稻穀進行原生態餵養,楊日生家的土雞在市場上得到了認可,回頭客眾多,收入也有了保證。看著家庭條件一天天好起來,楊日生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眼神凝滯言語不多的他,也漸漸開始能說能笑了。
大崇鄉黨委書記易美霞在茶話會上說:「其實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絕望放棄了,可怕的是沒有人伸手來拉一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在努力去強調『扶貧先扶志』,我們首先要有志氣去克服困難,要有信心、有盼頭,黨委政府、幫扶單位都是你們的後盾,是娘家。只要腳踏實地的去努力,好日子是肯定會來的。」
貧困戶的心聲
茶話會的最後,後盾單位贈送給貧困戶每家一份小禮物,領到了禮物的顏早生喜滋滋地從隊伍裡走了出來,見到電視臺的記者在整理素材,主動走上前去搭訕:「小夥子,你是電視臺的吧?我這裡還有幾句話想說,希望你也給放電視上,給大家聽聽我們大山裡老百姓的心裡話。」新聞記者連忙打開了錄像機,示意老人家說下去。「我好幾十歲的人了,年輕的時候也出去過,也埋怨過自己生在這麼又偏又窮的地方,我真沒想到國家會關心我們這些大山裡的老百姓。現在政策這麼好,我們只要肯勞動就不怕受窮,你看現在我們山裡也有了水泥路,有了路燈,有了自來水,有了新房子,有了各種家電,我們種的糧可以賣好價錢,我們生病不再擔心花錢,我們的孩子都能進學校讀書,想起這些我真的特別高興。感謝黨,感謝國家記得我們!」
[責編:婁蘭芳]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