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稱呼在現代是貶義詞,古代卻是對一個人的尊稱,一般人不敢叫

2020-12-14 溫故淮史

在中國古代,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許多稱呼都是有講究的,譬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自稱皇帝,那麼皇帝這一稱呼就只能是一國之君所用,包括後來的公主用以表示皇帝的女兒,皇后表示皇帝的妻子等等,這些古代的稱呼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含義,「公子」也是其中一個。

雖然歷史發展到現代,許多人會用古時的各種稱呼來調侃身邊的人,比如公子這一稱呼就被冠上了貶義,人們提起公子這一詞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象徵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但是實際上,歷史上的公子一詞卻不是這個含義,據史料記載,諸侯之子公子,也就是說,公子是對諸侯兒子的尊稱。

既然如此,公子這一稱呼自然不是誰都能叫的,不然就是對諸侯得不尊重。不過公子這一稱呼的解釋似乎只適用於秦朝之前,從公元前221年就開始這一解釋就消失了。因為從秦開始君主自稱為皇帝,那麼自然的,皇帝的兒子也就被稱為皇子,而不是公子了。

雖然如此,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公子一詞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從公元前202年開始,公子開始用來代表那些家族顯赫的子弟或是別人家的兒子,慢慢發展到今天,公子一詞也有了別的含義。在中國上千年的歷史中,也出現過許多知名的公子,譬如從公元前475年開始,就有了戰國四公子之說。

而在這四人中,有一位最為特殊,他就是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黃歇出生於公元前314年,僅僅是一介布衣,沒有任何家族優勢可言,但就這這樣一位布衣,他卻憑藉自己出色的才能和學識當上了楚國的宰相,不得不說十分厲害。

黃歇年輕時就十分好學,他遍訪中國大地,只為學到更多的知識,而在這些歷練之下,黃歇也成長為一個遠超於同齡人的翩翩公子,並得到了楚頃襄王的賞識,最後還被封為一國丞相。雖然黃歇最後的結局並不完美,但不可否認的是,黃歇是一個極具才能之人。

除了黃歇,戰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魏無忌也是一位德才兼備之人,雖然公元前276年,魏國已經窮途末路,但是身為王室中人的魏無忌卻始終沒有放棄,他憑藉自己的能力招攬能人賢士,並多次抵禦住了秦軍的進犯,但即便如此,魏國仍舊滅亡了。魏無忌向魏國奉獻了一切,但最終卻只淪落得一個被賜死的結局,也讓世人十分唏噓。

戰國四公子中除了黃歇和魏無忌,剩下兩位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他們也都是文韜武略之人,憑藉自身的才能流芳百世。但由於這其中的黃歇和田文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被稱為是諸侯的兒子,所以後世也經常稱這四位為「戰國四君」。

雖然公子這一稱呼在現代是帶有貶義的,但在古代卻是對諸侯之子的稱呼,並且歷史上能夠被稱為公子的人,也不僅僅是諸侯的兒子,他們還具有超於常人的才能,所以才能帶著公子這一稱呼被世人所稱讚。

相關焦點

  • 這些稱呼在古代是對人的尊稱,而現在意思大變,網友:小姐請留步
    在中國古代,稱呼可是非常嚴格的,一般人的稱呼,有錢人的稱呼,還有達官貴人的稱呼都是不同的,這代表的是對人的尊敬,尤其是中國這種禮儀之邦,最注重的就是文明禮貌了,古代則更甚,讀書人就會說有辱斯文,而粗糙的漢子大多才是滿嘴胡話,當然這只是一個小類型,稱呼這種東西在中國古代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令堂、家父
  • 尊稱、蔑稱、自稱、謙稱、雅稱、暱稱:這些稱呼不簡單
    尊稱所謂「尊稱」,也叫「敬稱」,就是對人的尊敬的稱呼,自古以來,它在人際交往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俗話說「有禮走遍天下」,這裡的「禮」,最基本最基本的就是對「尊稱」的使用。比如,在古代對皇帝的稱呼顯然都是「尊稱」,如「大王」、「陛下」、「皇上」、「萬歲爺」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皇帝面前,「尊稱」可不單單只是表示尊敬那麼簡單,若是不使用「尊稱」,哼,那可是大不敬,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 在古代不是所有閹人都叫「太監」,而「公公」更是貶義詞
    自古後宮多女子,而皇帝要保證血脈的純正,只能用淨了身去了勢的人幹活,這是古代宮廷文化的需要。在明清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一種身份特別的人群—太監。這些人往往是貧苦人家出身,讀不起書當不了官,甚至食不果腹,走投無路才進宮當太監,希望以此為門檻,服侍皇族謀求生路。
  • 古代的皇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麼形成的這個稱呼?
    只是後世都沒有用帝和黃稱呼自己了,而是換成了君王。皇和帝都被後世合併稱呼為三皇五帝,變成了一種先帝的尊稱,後世統治者,一般都被稱之為君和王,就好比秦莊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等,都是用的王自稱,當然,還有著天子的說法,就好比周天子。那麼問題來了,皇帝這個稱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 「老師」一詞在古代竟有這麼多稱呼,第5個最有趣,你知道幾個呢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說,在古代時,那些求學的學子必然有他們自己的老師,而老師,就是那個能給你傳遞知識、解答困惑的人。自此,也便有了「老師」這個稱呼。眾所周知,歷史上對於「老師」,曾經有過很多其他稱謂,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地在發生著變化。那麼,古代對於老師都有哪些稱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古人對女性都有哪些尊稱?古代女人對自己又有哪些謙稱
    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一、古代對女子的尊稱一般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尊稱別人的女兒為「令媛」、「女公子」等。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帝王之母稱「太后」,官員之母稱「太君」,一般人之母稱「媽媽」。
  • 「老公」在古代真的是個罵人的詞彙?看孫悟空怎麼說?
    從古至今,意義發生轉化的詞數不勝數,許多詞彙都在被人們重新定義,何必非去糾結所謂的古代意義?這樣做根本沒有必要及意義。比如烏龜在古代是代表長壽的象徵,它和麒麟、鳳凰、龍並稱「四靈」,是祥瑞的標誌。曹操寫有詩《龜雖壽》,《功夫熊貓》中也用「烏龜大師」來代表中國文化。那麼,你在生活中稱乎一個人烏龜試試,這樣子復古看人家揍你不?
  • 唐僧為什麼叫「唐三藏」,三藏是對高僧的尊稱
    玄奘是洛陽人,少年出家。玄奘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發現已有的漢譯經文有些地方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會和其他經文在內容上有衝突。他決定前往西域取經,去佛教的發源地學習。玄奘獨自一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玄奘最艱苦的時候,四夜五日沒有水喝,沒有食物,他全憑毅力走出了沙漠。玄奘前往那爛陀寺,那裡是佛教藏經的寶庫,有900餘萬卷經書。
  • 古代白話文關於皇后有意思的稱呼,子童和梓童
    很多人都看過《西遊記》,在西行路上唐僧師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怪,經過很多國家。在一些國家中,國王稱呼王后為「梓童」,這個稱呼顯得有點奇怪。首先要明確一點,皇后的名字絕對不叫梓童,這是一種尊稱。在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中也出現過這個稱呼,殷紂王稱呼姜皇后為「梓童」。
  • 在現代旅館裡供應食物的人叫服務員,古代為什麼叫侍者?
    這種服務人員在現代叫服務員,在古代叫服務員。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服務員提供的服務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大量的服務員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在古代,也有很多有錢人需要侍者招待,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酒店裡的調酒師,他們總是以最好的心情和態度滿足顧客的要求,可以說顧客可以描述為悲催。
  • 古代龍椅為什麼一般人不敢坐呢 其實裡面是有原因的
    實際上北京故宮還存在很多未解之謎,也流傳著很多鬼故事的傳說,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就是故宮的龍椅為什麼坐不得,在古代做龍椅可是死罪,砍腦袋的,而如今很多人都愛旅遊,趁著工作人員不注意就坐上了龍椅。故宮的龍椅是皇權的象徵!是古代皇帝做的椅子,久而久之,人們對龍椅也就產生了一種自然而然的敬畏,其實這也是對皇權的一種恐懼。
  • 婚後叫婆婆啥?張嘉倪叫阿姨,唐嫣叫女神媽媽,鍾麗緹稱呼高情商
    第一種:直接叫「媽」 在古代,媳婦稱呼丈夫的母親為:姑、威姑、君姑、嚴姑等。 在舉行婚禮儀式時,會有一個改口的叫法,稱婆婆為「媽」,而婚後也就一直叫了下去。
  • 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是什麼?老公的含義又是什麼?你大概猜不到
    一對好姻緣一直是男女共同嚮往的,而在古代很多婚事都是父母的建議,或者媒人的撮合,但也不乏有真愛的存在。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現在比較常見的稱呼是「老公」,但其實在古代老公是另一種意思,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第一種,良人。
  • 古代沒有「春節」這個稱呼,過年也不是為了驅趕「年獸」
    圖片來自網絡說到過年的由來,很多人都會想到驅逐「年獸」的故事。相傳,上古時期,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犄角,面目猙獰,而且生性兇殘。因為年獸害怕紅色,所以不敢靠近房屋。白髮老人又在門前點燃了爆竹,「噼裡啪啦」的爆竹聲嚇得年獸倉皇而逃。
  • 古代人通常都是怎麼稱呼女性的?對未婚女子的又有哪些稱呼
    古代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稱呼有「尤物」、「粉黛」、「蛾眉」、「玉人」、「佼人」、「佳人」、「玉女」、「麗人」、「璧人」、「嬌娃」、「花瓶」等,但這些也都是書面之稱,那麼各個朝代都有哪些具體稱呼呢?女子:先秦時代對女人稱呼就出現「女子」之說,而這裡所稱的「女子」是指年輕的姑娘。
  • 視頻丨古代妻子對丈夫稱呼的講究,叫老公的並不一定的是丈夫
    到了先秦時,妻子管自己的丈夫叫「良人」,這個詞雖然好聽,但是顯示不出男女性別,妻子管丈夫叫良人,丈夫也管妻子叫良人,這麼一看,當時男女地位大抵還是平等的。 可這個稱呼太甜膩了,大約除了個別的「小甜甜」,眾多良家婦女們在人前還是羞於叫出口的。於是就在後頭加了一個「君」字,變成了郎君,後來還有「郎伯」的叫法。
  • 熟讀「尊稱」,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八、「臺」字一族:表示稱呼對方或跟對方有關行為。臺駕:舊稱對方。如:怎奈臺駕見了聖上。臺甫: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如:見面問我臺甫。臺鑑: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臺端: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 現在總有人喜歡用老師去稱呼別人,老師這個稱呼應不應該被這樣用
    確實是這樣,現在,老師這個稱呼已經爛了大街,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被別人稱呼一聲「老師」。這種現象在娛樂和影視界體現得尤為突出,在綜藝節目中隨時可以聽到一個人被稱之為「老師」。「老師」二字的含義。而且,在古代「老師」也被稱之為「師傅、夫子、教書先生、講郎」等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教書先生」這種叫法。不過,隨著年代的發展變化,其他稱謂都陸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只有「老師」這個稱呼被保留了下來,一直沿用到了現在。
  • 「師父」和「師傅」的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師父」和「師傅」的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漢字的發展,由簡入繁,又刪繁就簡。到了如今,很多人對於漢字的本義已經弄不清,所以鬧了不少錯用漢字的笑話。比如尊稱與謙稱的用法,不少人容易混淆。令尊是用來尊稱對方的父親;家父、家嚴則是用來謙稱自己的父親。
  • 「大人」在古代有三層意思 曾用來稱呼王公貴族
    古裝影視劇裡,從反映商周的《封神演義》到講述明清《大明王朝1566》《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只要有個一官半職,身邊的人總是一口一個「大人」,幾乎成了常態,誰也不以為忤,以為古人就是那麼叫的,甚至於在《武媚娘傳奇》中,貴為天子、昭儀,對大臣也是稱呼「某大人」,這就更加錯得離譜了。  大人在古代有三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