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三湘大地廣袤鄉村變得不同於往年。
新邵縣金龍山深處,小河村村民沒想到立冬後這麼忙——新栽的7萬棒黑木耳菌棒一茬接一茬豐收,每天大量新摘的高山木耳需要抓緊送進村裡「農光互補扶貧車間」完成晾曬、加工、包裝。
湘西酉水之濱,芙蓉鎮居民想不到夜晚這麼熱鬧——燈火通明的土家吊腳樓、流光溢彩的七彩疊水瀑布成了網紅「打卡」地,五裡長街在閃爍霓虹裡興起「夜經濟」。
雪峰山東麓,隆回小沙江的農戶不曾想寒冬臘月增收也有保障——新建的凍庫超1萬立方米,金銀花不再因儲存時間過長變質,一年四季都能賣出好價錢。
這些變化,得益於電力「充電賦能」;這些變化,為湖南深度貧困地區帶來脫貧致富的契機。
2013年以來,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充分發揮行業特點和優勢,行業扶貧惠及1400餘萬農村居民、定點幫扶實現183個行政村、1.96萬戶、6.36萬貧困人口脫貧出列,為湖南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闖出一條富有電網企業特色之路。
投入547.8億元建強農網
6509個貧困村產業用電有保障
從秋入冬,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漫山遍野的柚子熟了。
水果加工是菖蒲塘村扶貧支柱產業。「清洗、切片、烘乾,每個環節都要用到電,發展產業,用電保障很重要。」村黨委書記周祖輝說。
助力菖蒲塘村脫貧,國網鳳凰縣供電公司專門在村裡新增7臺變壓器,解決了8個水果凍庫和4個產業項目用電問題。
到2019年底,菖蒲塘村有109戶357人依靠水果加工產業脫貧,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6121元增加到23419元。
「過去8年,公司累計投入農網改造資金547.8億元,其中在供區內48個貧困縣投入245.35億元;接管自供區內貧困村86個,優先安排資金實施電網改造。」國網湖南電力董事長孟慶強介紹,「十三五」期間,全省農網全面改造升級,供區內6509個貧困村全部完成電網改造,自然村全部按標準通「動力電」,農網戶均配變容量由2012年底的1.12千伏安提升至2019年底的2.08千伏安,農村售電量從2016年323.3億千瓦時增長到2019年416.3億千瓦時,貧困地區發展得到有力的能源保障和支撐。
電力不僅為扶貧產業提供「助力」,電力本身就是重要的脫貧產業。
「太坪村是新化縣最偏遠的貧困山區,交通運輸極不方便,大部分產業難以發展。」村黨支部書記劉石橋說,2018年村光伏發電站正式投產,依靠發電上網可實現年收入10萬元以上,村裡7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摘帽。
「『十三五』以來,國網湖南電力全力服務光伏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在有條件實施光伏扶貧工程的貧困村,利用荒山荒坡、農業生產大棚、園區廠房、學校屋頂、生產車間屋頂、養牛棚頂等建設村級光伏發電站,對不具備單村建設條件的貧困村,因地制宜以聯村形式合建光伏扶貧項目,還將光伏扶貧項目與搬遷相結合設計安裝光伏設備;開闢綠色通道,全力保障光伏扶貧電站併網和結算。
2018年底,供區內4000餘個光伏扶貧電站全部併網發電,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計消納光伏電量10.3億千瓦時,結算發電收益6.21億元,超8萬戶貧困群眾因此受益。
268人駐村幫扶
打造永不撤退的工作隊
「老鐵們喝了我家的蜂蜜,愛情上甜甜蜜蜜,事業上一帆風順,雙擊關注666……」在網上直播推銷自家蜂蜜已成為新邵縣坪上鎮小河村村民劉頌華的日常。
小河村位於平均海拔800米的大山中,屬於高寒地區,耕地少,基礎設施落後,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30.7%,曾經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劉頌華因重病切除了一半胃,幹不了重活,成為村裡「最難脫貧」的貧困戶之一。
國網湖南電力派出的駐村工作隊,發揮電網企業的技術和專業優勢,利用恆溫、恆溼的光伏發電大棚,創建了我省首個「農光互補」扶貧車間。這個佔地不到1.2畝地的車間,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5萬元光伏發電收益,並滿足全村特色農產品晾曬、加工、儲存等產業發展用電需求。
依靠特色農產品產業,2018年小河村脫貧出列,2019年村集體經濟純利潤突破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2萬元。
工作隊根據劉頌華的特殊情況,請來專業人員引導他發展養蜂產業,並教他如何直播帶貨。很快,劉頌華在抖音上憑著「土味」講解和優良的蜂蜜品質,成為網紅「劉魔王」,蜂蜜訂單源源不斷。
開展精準扶貧以來,國網湖南電力累計承擔了全省183個行政村定點幫扶任務。「實行『一戶一本臺帳、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國網湖南電力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盧忠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國網湖南電力共組建133支駐村工作隊,選派駐村定點幫扶隊員268人,累計對駐點村引入及投入各類幫扶資金超5億元,除完善基礎設施外,著重孵化了一批有特色、市場效益好的扶貧產業項目。
從「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對接鄉村振興,是貧困村出列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為此,國網湖南電力駐村工作隊著力加強駐點幫扶村黨組織建設,累計在駐點村發展黨員403名,培育346名致富帶頭人,將基層黨組織作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為鄉村留下永不撤退的工作隊。
937名貧困生「定向就業」
為全省實現鄉村振興謀好局蓄足力
2019年,國網湖南電力自創的「教育+就業」扶貧模式,被國務院國資委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
「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在國網湖南電力董事長孟慶強看來,長效脫貧必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從2018年開始,該公司依託長沙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從全省貧困縣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招錄高考考生,學生在校就讀期間免住宿費和部分學費,享受電力扶貧專項獎學金,畢業後定向返回戶籍所在地供電部門工作。
截至目前,國網湖南電力已累計招錄了937名「定向就業」學生,他們從明年開始分批正式進入工作崗位,大量貧困家庭將長期獲得穩定收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孟慶強表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必須實現鄉村振興。
除「教育+就業」扶貧模式為全省培養了大批紮根農村的人才外,湖南電網「最後一公裡」不斷延伸、增強,更是為鄉村振興謀好局、蓄足力。
懷化鶴城區大坪村位於海拔1174米黃巖山頂上鄉村,曾是省級貧困村,過去電力供應主要依靠小水電,電壓常常低至不足140伏,點燈只能亮起一條紅絲。實施精準扶貧後,國網湖南電力接管大坪村區域供電,累計改造、新建供電臺區11臺、增容1500千伏安,改造10千伏供電線路23.5公裡,改造、新建低壓線路43.2公裡。如今,大坪村家家戶戶電壓均穩定在220伏左右。
「村民家裡電飯煲、電視機、空調、洗衣機,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村黨支部書記彭宏祥告訴記者,用電有保障,農家樂、民宿如雨後春筍,村旅遊產業欣欣向榮,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大坪村遊人如織,大伙兒真切體會了一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彭宏祥預計,今年年底大坪村旅遊分紅可達數百萬元。
受益於電力精準扶貧,「十三五」期間,湖南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約1000千米、新增配電變壓器1913臺,新建低壓線路4000餘千米。到2019年底,全省省級貧困縣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由2015年底不足198千瓦時增長到274千瓦時,增長38.4%;國家級貧困縣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由2015年底202千瓦時增長到262千瓦時,增長29.7%。
(文/彭雅惠 侯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