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封神演義》講起
《封神演義》相傳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創作的長篇小說,具體作者、具體成書時間至今尚無確切定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這是一部描寫商朝末年的神魔小說,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玄幻小說。
《封神演義》小說中的神仙體系其實很複雜。除仙、人兩界外,還有兩大陣營:道士們組成的「闡教」和動植物成精後組成的「截教」。闡教的道士覺得截教的道士都是修煉了黑魔法的逆賊,所以兩派爾虞我詐打打殺殺,打出了本一百回的長篇小說。
為什麼小說會選擇商朝末年這個時間點作為故事背景呢?大概是因為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出土文字證實的王朝。
其實文字早已有之,但面對後來成文成系統的史冊記載,商以前的所謂歷史更多是口口流傳下來的神話和奇聞異事,所以商朝就像一本書的開篇序言,給了後人很多發揮想像的基礎。
《姜子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場顛覆商朝的「封神大戰」之後,也可以說是「封神後傳」。
姜子牙(李雲中 繪)
不像西方一本《聖經》走天下,中國的神話體系還得看各路大神根據不同需要去雜糅杜撰出自成一派的世界觀。比如《西遊記》的神仙體系是基於佛教,那麼《封神演義》中的神仙體系則是脫胎於道教。
道教中,「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地位最高,而到了小說中鴻鈞老祖變成了元始天尊師傅,地位更高。至於闡教、截教、十二金仙等等也是小說杜撰出來的。
《姜子牙》(以及大部分「封神」IP影視劇)則大大簡化了這套龐雜的神仙體系,未提及三教及眾仙長,將女媧(上古神祇)、昊天上帝(天庭秩序的維護者)和元始天尊(闡教代表)三個角色的功能整合為「師尊」這一個形象,將其策劃封神大戰的目的定為統一三界(陰謀),將根行淺薄的老學渣姜尚變成牛逼閃閃的靜虛宮大弟子(代表獨立意志),形成了人性與天命對立的內核。
玉虛十二仙
再說說「封神」這事。
在很多人的腦海中,如果自己被封神的話那肯定超級棒,畢竟做了神仙之後每天想幹啥幹啥不用考慮996,想吃啥吃啥不用擔心變胖。
但事實上,《封神演義》裡的人很多不願意被封神,因為封神也是有條件的,就是必須是死過一次的人才可以被封神。
不過伐縐之戰死者無數,死後靈魂受封而享人間香火似乎也是一件美事,但說白了封神這玩意就是填補天庭人力資源的空缺,跟大公司每年要招工一樣,所以天庭也會周期性的發放一些神位。
那麼如果一個人死後被封神會怎樣呢?
首先,由於封神之後你相當於從人間進入了天庭的編制,條條框框是免不了的。再者如果運氣差能力弱,你還極有可能只是一個被天庭壓榨的小公務員,會幹很多累死累活的事。就算你熬工齡混了個一官半職,大抵也就是整天在你那一畝三分地之內待著。旅遊?年休?想屁吃呢。
《封神演義》之黃飛虎泗水大戰(戴敦邦 繪)
那可能很多人比較的疑惑,封神大戰爆發的起因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說白了就是給昊天大帝去挑選合適的打工仔,當時的昊天老闆手下沒有一個合格的員工,這樣肯定是行不通的,於是就命令人教、闡教和截教仨部門挑選出幾個優秀員工。
這下所有的人都慌了,因為一直以來大家做散仙都習慣了,冷不丁要到天庭去任職,那肯定會受到很多的束縛。
思來想去,幾個大佬頭腦風暴搞了個所謂的「封神」,只要死掉的神仙那就會被派去昊天大帝那邊成為他的打工仔。
當然之所以會爆發封神大戰,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小說中,紂王無比昏庸,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改朝換代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就這樣仙界的幾位大佬就自導自演了一出封神大戲,對於這些大佬來說,這場大戲的意義也是在變相的保護自己的門下弟子。
而負責來實施文件內容的便是姜子牙了。
就仙界內部,老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廢物」,但是三教大佬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沒實力的人來主持封神。因為大家都知道,最後姜子牙手中握有打神鞭,365位正神的元神都被封印在鞭中,如果主持封神的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那麼這三位大佬肯定也會忌憚這個人會不會造反,但如果是老薑這種人,自不必擔心,坐看好戲便是了。
二 姜子牙這個人啊…
到底是師尊的犧牲一人而成全眾生的「大局論」好還是姜子牙的一個不救何以救天下的「一個都不能少論」好呢?
這恰恰是《姜子牙》所想要探討的母題。
不論你是贊同姜子牙還是師尊,其實他倆都站在了兩個極端上,前者唯個人論,後個唯集體論。
個人和集體永遠無法割裂開來。因為個人和集體會有共同的利益,也會有矛盾的地方。必要的時候,個人需要做出犧牲,但這不是單向的,在個人犧牲的同時,集體也需要為個人放棄一些利益。單單大談集體至上和無腦尊崇個人主義都是不對的。
片中姜子牙有一句臺詞,「願世間再無流離失所,願眾生再無謊言愚弄,願天下再無不公」。
吼那麼大聲,燃是很燃,那麼,你姜子牙如何使得芸芸眾生能夠安居樂業?對世界威脅最大的兩個人,紂王和妖狐都是天尊幹掉的,你姜子牙幹了啥?
另外,影片中塑造的價值觀看似高尚,實則幼稚。
姜子牙對蠻不講理的小九抱有善意,對貪婪殘忍的獵狐人保持善意,卻把憤怒發洩在了九尾和師尊身上。實際上九尾和師尊所做的不過是加速殷商的滅亡,真正帶來巨大傷害的戰爭是姜子牙打的,目的也是為了推翻商王朝,這也正是九尾所說的「殊途同歸」。
然而姜子牙仿佛既不要戰爭和死亡,又要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盛世,真是又當又立了。
退一步講,姜子牙砸了天梯,看似把壞的東西和權力系統都幹掉了。可實際上沒了天梯之後,該打仗還是會打仗,該死人還是會死人,唯一的區別就是不再受神的操縱。而這其實就是整部電影的死穴。
圍繞「一人」與「蒼生」,電影全篇都在向電車困境靠攏卻一直在迴避真正的電車困境,畢竟片子叫姜子牙,主創只能把救一人還是救蒼生這個沉重的命題簡化成了殺一個人還是給你十個億的選擇題。
姜子牙選了一個人,師尊選了十個億,這都沒毛病,直到最後姜子牙「檢舉」成功,師尊被「雙規」,直接把道德層面的衝突給摁死了。
最後來聊聊姜子牙這個人,很有意思。
靜虛宮在姜子牙看來又太過虛偽,端個臭架子,於是他主動脫離了神的隊伍。九尾妖狐戾氣太重,得隴望蜀,顯然姜子牙亦不會與之為伍。
世界怎麼樣與我無關,我做好自己就可以。
這就是姜子牙本牙。
在這類人眼裡,地痞無賴、遊手好閒之人他們最看起的。而他們又嫌達官顯貴們太俗氣。這類人最鮮明的特點是明明活在集體裡,享受著集體帶來的福利,等到需要為集體出力的時候又批判集體擠壓了個體的生存空間。他們信奉的是不管你是什麼主義,我只為每一個人代言的理想主義。
三 《姜子牙》VS《哪吒:魔童降世》
大膽猜測一下,出品方彩條屋影業就是奔著兩個方向分別推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姜子牙》。
從成片上就能看出來,兩個製作組基本獨立,背景故事也不一樣,從資方的角度考慮,哪個賺的多就繼續拍哪個,非常簡單的邏輯。
就像漫威和DC之間永不消停的比較一樣,幾乎所有人在看完《姜子牙》之後都會去拿它跟《哪吒》作比較。所以總之一句話——在內核嘗試上,《姜子牙》要比《哪吒》更深,就嘗試的結果來看,是比《哪吒》要失敗了的。
許多人指責給《姜子牙》打低分的人沒深度、膚淺。箇中邏輯跟術業有專攻是一個道理。
一個人在某領域投入的時間越久,短平快和屎尿屁就越來越難以滿足他。無論是電影、小說、動漫,都是如此。所以越資深的影迷就越能接受不被票房認可的作品。
《哪吒》是出色的屎尿屁,我並沒有貶低它的意思。要想做出如此通俗、老少鹹宜的動畫不是光俗就能解決的。《哪吒》抓住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矛盾,這也是為什麼《哪吒》票房如此之高的原因——觀眾極易產生共情。
即使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我看來有濃濃的口號感,但人一旦被燃到,就容易上頭,於是票圈吹爆,票房大爆。
姜子牙出了什麼問題呢?他講了一個階層精英反抗上層權威最後犧牲自我的故事。這與我們有關嗎?你說這些誰懂啊。所以很難共情,甚至造成部分觀眾理解不能,於是就開始注意劇情,所以覺得動機扁平,劇情乾癟,然後口碑崩盤,評分下滑。
故事很重要,但絕非是電影的全部。兩部作品探討的話題不同,觀影體驗自然不同。《哪吒》講的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那是對自我的救贖也是一種解脫。姜子牙講的是「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不是我們都甘願做那魚塘裡的魚獨自沉醉,不願正視失眠帶走黑夜裡的安睡。
當然《姜子牙》跨的步子有點大了,但至少有人開始用動畫的方式思索生命的意義。這方面,《姜子牙》在《哪吒》的基
礎上更進了一步。
本文作者/煮觀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