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不僅是經書,也是咒語?原來《心經》還能這麼用

2021-01-11 佛歌108首

宏海法師《趣入心經》 第38課

「無上咒」是什麼?就是《心經》的這個義理也罷,這個圓滿的這個經文也罷,無上就是再沒有比它能夠超出於它的,無等等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一個能夠比得過它,跟它相比的都沒有,所以叫做無等等咒,這個我們從文字上貫一下就知道了,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就是勸信。其實佛法的全部要讓它靈動起來,為我們身心世界體悟的時候,離開信仰,絕邁不過去。

你把它當作知識,物理研究,科研成果,或者社會調研,都不行,它一定要用信仰來體現。如果最好依著信仰,有這種宗教體驗,你才能夠體悟到它裡面講義理所顯現的,這個發揮出來這種真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是一種學識,知識上的理解,它就稱之為幹慧,幹慧是什麼意思?道理明白了,但是事情發生了,你還是跳不過去,還有掛礙。

佛門有一句話叫做「說時似悟,對境又迷」。所以希望,以這個《心經》來講的話,我們常能夠思憶它的法義,用作生活中,也這麼去引導心裡的想法,這就是一種修行。當然此前部分都屬於顯說,明白的以我們能了解的漢字,能夠聽得懂的法義告訴大家,後面就屬於密說的部分,這就是《心經》的圓滿,就是顯密兼修。

後面你看,說「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就是咒語的一個總結。「揭諦揭諦」就是去吧去吧,這個「波羅揭諦」就是大家去吧,「波羅僧揭諦」,大家一起去到彼岸去吧,「菩提薩婆訶」就是說,快速的究竟圓滿菩提,也就是快速的證到「無智亦無得」。這是一個以咒語的形式來體現,《心經》的這個圓滿結尾。

說到咒語,再特別跟大家講一下,念《心經》也可以當作咒語來用,咒語的功能是什麼?不需要你考慮它是什麼意思,它的作用不在於此,咒語又叫什麼呢?我們從解釋上來講,是一種不能用我們語言所說明的,一種具足靈驗力的特殊語言,如果一定理解,咒語是什麼呢?就是說佛菩薩,至少要八地菩薩以上,才有資格說咒,佛菩薩所證到的這個般若空性,究竟解脫的,他在這個裡面稱性,可能用聲音這種載體,傳達他的那個境界。

那麼我們在接收這個境界的時候,依照我們凡夫同步的,去臨摹他的這個發音,也就是不斷地跟他同步的,去共振這個音律節奏,那麼就等於說你在這個凡夫的有掛礙煩惱心中不斷的注入,無掛礙的巨大能量,這就叫持咒的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念咒並不在於義理,而在於信心。

相關焦點

  • 《心經》:心經咒語的作用有哪些
    《心經》是佛法經論中一部文字簡短精煉、含義深厚的一部經典。自古以來,這部經書一直在佛法界中廣泛流傳。現在很多人都在念心經,念誦心經沒有時間限制,晚上讀心經也是可以的。而且《心經》只用了260個字就包含了大般若經的精華,可謂是字字珠璣。
  • 《心經》:心經9遍念誦
    心經是現在很多的人都會去修行念誦的一本經書,而且有些師兄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選擇每天念誦九遍,那麼師兄知道心經9遍念誦的方法是什麼嗎?只有正確的念誦,師兄才能夠知道念心經的作用,和心經中有什麼含義。念心經的方法:1:念誦萬遍心經念誦的次數越多越好,最好是萬遍以上。必須每天念誦,念誦時間可在晚上睡覺之前。個人早晚活動的最佳搭配是:清早鍛鍊身體,晚間念誦心經。如果每天念十遍,連續念誦三年可達萬遍。
  • 《心經》:咒語的功能
    今天我們主要講心經的咒語,先來看結尾處的這一段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心經,原來是玄奘西天取經時的護身咒語!
    般若經系列卷疊浩繁,其中,作為廣為流傳和熟知的佛教經典——《心經》提綱挈領,言簡義豐。「般若」在佛陀入滅後的幾個世紀裡,佛教部派分裂合併異常活躍,「一切有部」作為其中一支力量脫穎而出。他們還提出一個主張:法體恆有。意思就是現實世界是由一系列法構的,給萬物一個總稱叫做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永恆存在的。
  • 《心經》裡面都說了啥?看完這篇文章大悟,心經竟然不是經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最重要的經書之一,也是流傳最廣的幾部經之一。因為《心經》全文不到三百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很多人都會念幾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句就出自《心經》。那麼,《心經》到底說了什麼呢?我們先從名字開始解釋。
  • 《心經》中的咒語,為何不翻譯具體的含義
    周秋鵬《心經》是佛經中一部重要的經典,因為文字不多,很多人都會背誦。據說唐朝高僧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前,已經學會了《心經》,途中遇到種種磨難和危險時,經常安靜地默念《心經》,最終都能轉危為安。其中有一段咒語,內容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心經》解釋:心經全文繁體毛筆
    心經的版本是有很多種的,而且修行心經的方法同樣也是,那麼師兄在修行的時候,就是能夠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版本的方法。有些師兄在修行的過程中,是選擇心經全文繁體毛筆修行,這樣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師兄在抄寫心經繁體全文的時候,一定要知道有什麼禁忌,這樣抄寫心經的效果才會更加的好。
  • 心經解釋:心經是什麼意思
    心經的內容是對空的多角度做出的解釋,也是一部引導我們能夠多角度思考問題的佛學經典,而且心經的思想也是對般若的智慧做出的解答,同時心經還是般若智慧精華的集合體,如果我們領悟了心經,就可以理解大部分佛學。即無上的菩提果位。
  • 《心經》解釋:抄寫心經回向給孩子有好處嗎
    《心經》是非常經典的經文,也是佛弟子必修的經文,修持《心經》的方式可以是抄寫,也可以是念誦,不管是念誦還是抄寫《心經》的好處都是很多的。能夠抄寫《心經》回向給孩子更是有巨大的好處。《心經》是從600卷《大般若經》中選出來的。
  • 《心經》:為什麼晚上不能念心經?看完你也就明白了
    知道佛法的能夠為讓帶來福德的同時也能消去自己的業障,人們就喜歡時常誦念佛經,其中《心經》就是人們常念的一部經書,雖然說是一部經書,但是它卻只有短短的260個字,卻從三科、四諦到十二因緣修行層第,破解世間真相,字字珠璣,能夠讓人洞見人生的真理。
  • 《心經》中最重要的一段咒語,99%的人都將其忽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據統計流傳於世的版本共有七個,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唐朝初期玄奘大師所譯版本,此版經文共268字。觀音菩薩知玄奘此行路途遙遠困難重重,便口傳《心經》一篇,告其在危難困頓之時誦讀此經便可逢兇化吉遠離禍患,玄奘依照菩薩之言果然安然抵達天竺取得真經,當其重返大唐國土,當時天子李世民聞此機緣便命玄奘大師將《心經》譯為漢文,從而此經得以流傳,這便是玄奘得《心經》的傳說。
  • 《心經》解釋:什麼人不適合念心經
    念誦心經沒有任何限制,只要自己是真心想誦讀心經了,什麼人都可以。但是我們在讀誦心經的時候,要知道用什麼方法,這樣對我們自己才會是最好的。如果我們在讀誦心經的時候,想要體會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讀誦心經全文。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什麼時候可以念心經
    任何時候都可以念誦心經,只要我們用心和虔誠態度的念誦心經就能在任意的時間念誦,而且念誦心經也可以使我們的內心得到清淨,讓我們對世事有更多的理解和解答,還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安寧。佛法修行成就道業,需從修身做起。
  • 心經釋疑:為親人超渡可以念心經嗎
    在念心經的時候,是可以為親人超度的,念心經不僅要有自己的方法,而且要真誠的去回向,只有自己的願望是善良的時候,才能更快的實現,而且對他人有幫助的願望,也是能讓自己有很多的領悟的,修行的時間久了之後,也就能讓自己對心經有好的了解。
  • 《心經》最後的咒語是什麼意思?能翻譯嗎
    《心經》是學佛人都熟悉的經典,因為文字少,很適合背誦。《心經》最後,觀音菩薩說了一句咒語做總結: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有一種說法,說咒就只能譯音,不能譯意,知道是什麼意思就不靈了,這個說法是個誤解。為什麼呢?
  • 心經常識:念誦心經面朝哪個方向
    念誦心經的時候,我們面朝哪個方向都是可以的。大家在念誦心經的時候,自己不要對任何事情產生執念,要不然自己對心經的感悟也不會很好。如果我們自己在念誦心經的時候,非要找出一個方向的話,可以面向西方的。讀經貴在恭敬誠心,和你面朝哪一方沒多大關係。
  • 《心經》最後一段「奇怪」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心經》僅有的260字,在末尾卻有一段「奇怪」的話:「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的人以為,這是一段「咒語」。因為前面的一句作了說明:「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通常說來,用曰然後加上「:」代表後面的意思是表述。
  • 心經:心經全文誦讀7遍
    在修行心經的時候,師兄也可以去了解自己念誦多少遍心經效果好,這樣師兄是能夠很好的體會到心經中都講解了什麼意思,而且也會體會到很多念誦心經的功德,所以師兄下面是可以跟我一起去了解心經全文誦讀7遍的功德是什麼。
  • 《心經》的咒是什麼?就是結尾的這18個字,如何理解?
    《心經》這部經書,文字雖然不多,只有260多個字。若光從文字上看,並不難懂,因為這部經書的文字也是非常淺而易懂的。若是從理論和經義上看,其實也不難,因為整部書也就是圍著「觀自在」這個概念進行詮釋和解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