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往事
雖然當代大多數人住的是鋼筋水泥房,但稍微上點年紀的人對四合院是不陌生的。
四合院,顧名思義,是指四面牆體合圍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封閉院落。它曾是我國民居中分布最廣泛,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形式。據考證,它最早產生於商周時期,元代時作為主要建築形式大規模出現在都城(今北京)。明清時遍布中國大江南北。
四合院的基本形制有單進式和多進式。在北方,以具有三進院落的四合院為多。南方由於人多地少,院落普遍較小,只有少數大戶人家才建得起三進或更多進深的四合院,多數四合院僅為單進式。以定海城區現存的四合院為例,中西大街、柴水弄、書院弄、留方路等保留的四合院多為單進式。人民北路在舊城改造前,保留了幾戶多進式院落,如朱葆三祖居、金性堯故居等,這些都是舊定海的大戶人家,房東多在滬經商,富甲一方,自然建得起大宅子。可惜上個世紀舊城改造時,朱葆三祖居全部被拆除,金性堯故居現僅剩半個院落,孤零零地淹沒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
典型的四合院是其四壁除在南壁的中部開一扇門之外,牆上沒有一扇窗,是名副其實的「四合」之院。當然,中國地域遼闊,各地風俗千差萬異,有些也因為受地形地勢限制,四合院的布局也並非千篇一律,不同的地區四合院的布局也稍有差異。北京、山西等地方的四合院最為規整,四四方方,簡直就是一個放大的火柴盒。南方的四合院相對來說要顯得小巧、雅致,有些在牆上安裝幾扇雕成各種紋飾的花窗,有些因地制宜,或根據需要,在廂房邊搭建一、二間耳房,使得整座院落呈凸多邊形,雖說破壞了「四合、四方」的規整,卻給人一種活潑的感覺。
柴家走馬樓
建築的風格往往受人們主觀意識的影響。中國有句古話叫「人宅相扶」,講究的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即「天人合一」。我們的祖先通過對自然環境的選擇以及長期積累的經驗,逐步形成了一套評價宅居的吉兇體系,通俗地說就是「風水學」。
四合院建築是「風水學」的產物,其空間布局,源自《周易》 八卦,即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坤西南,艮東北乾西北。四正四隅八個方位以四正為主,四隅為次。整座建築沿著中軸線對稱,主要的建築都在中軸線上。主人住正屋,廂房、耳房之類的為傭人居住或作為庫房。正屋的東面為兒子們居住,西面為女兒們居住。整座四合院的內部空間布局井然有序,反映來了森嚴的長幼尊卑的家庭倫理關係。如果從心理上來分析,這種近乎封閉的空間環境也非常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內斂性格及含蓄的氣質。
新塘村汪氏民居
建築其實就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任何建築都有其產生的文化根源,沒有憑空產生的建築。其一磚一瓦,一梁一柱無不深深打上文化的烙印。四合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產物,而寺廟建造觀念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一旦進入中華大地,就已經被華化了。我們通過對建造的分析比較,就會發現寺廟建築就是換了一種形式的四合院。
首先,他們的空間布局相似,都是一個封閉性建築,整座建築都沿著中軸線對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主要建築都安排在中軸線上。相比較普通四合院,大部分寺廟只是規模更大些罷了。
其次,都體現了等級森嚴的尊卑關係。按說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四大皆空」、「看破紅塵」,不應執著於地位的高低,但一旦進入中華,便和中國傳統倫理結合起來,計較於名分的講究了。主尊佛像永遠都是被供奉於大雄寶殿裡,其左右有「脅侍」配置,或佛弟子迦葉、阿難;或菩薩文殊、普賢。兩邊立柱常有撰寫功德無量、法力無邊的對聯,猶如正在上朝的中國皇帝,也如一個主持宗族會議的族長,威嚴十足。
法雨寺
二、三十年前,四合院還隨處可見,我是一九九六年來舟山工作的,那時候的定海城區還有很多四合院,中西大街、東管廟弄、書院弄、柴水弄以及衛海路一帶,老房子成片成片的,尤其是人民北路,就是一個典型的老巷子,古老的石板路泛著青光,斑駁的牆面是歲月留下的痕跡。街的兩旁店鋪林立,有小吃店、小工藝品店、服裝店、理髮店、手機店等。在這裡,傳統與現代同在,喧鬧與幽靜並存。這是以前人們吃早點,晚上散步的好去處。
上世紀九十年代,定海城區開始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人民北路,東、西大街,芙蓉洲弄,衛海路等大片的四合院被拆除,給人一種深深的遺憾。即便如此,舟山仍然保留了不少的四合院,不但城區有,許多農村也有,有些小島還成片成片地保留,如大鵬島、裡釣島、長白島等。但願這些四合院不要再遭受被拆除的命運,因為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最深刻的鄉愁。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看得見這種鄉愁。借用商周時期的流行語,子子孫孫永保用!
-END-
【來源:舟山群島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