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前中期,全球顯示行業規模進入高位後振蕩調整,繼續保持強周期性。我國顯示行業產值與全球同步周期性波動,市場地位進一步穩固。
2016年,我國顯示行業整體產值達到565.35億美元,達到「十三五」峰值,全球佔比24.8%。2017年,我國顯示行業開始出現周期性下滑。2018年,我國顯示行業產值同比上漲7%,達527.39億美元,全球佔比24.6%。2019年,我國顯示行業產值再次波動,同比下滑4.3%,全球佔比則上升到25.6%。
「十三五」後期,我國顯示行業抵禦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行業產值逆勢成長。2019年年末到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顯示行業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充分發揮行業特點和優勢,成效顯著。預計2020年,行業整體產值約525.70億美元,同比增長4.1%,全球佔比則進一步擴大到27%。
「三個結合」成就顯示產業成功之路
我國顯示行業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是堅持市場主導、創新引領的結果。主要源於我們把握了全球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且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支持和促進,其主要經驗如下:
一是充分發揮了我國全球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基地的優勢,將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市場切入點;二是準確把握了顯示行業中供給創造需求的規律,通過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推動行業發展;三是準確把握了顯示行業中上下遊協同創新的規律,通過以完善產業鏈為基礎的技術協同創新支持,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對其他戰略性新興行業而言,我國顯示行業的確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成功之路,其中的經驗可以總結為堅持了「三個結合」。其一,堅持中央政府科學決策與地方政府狠抓落實相結合;其二,堅持開放合作與自身奮鬥相結合;其三,堅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與企業家精神相結合。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顯示產業發展整體上仍處於被動跟隨和追趕狀態,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大而不強」。例如尚未培育出能在全球範圍內引領技術發展方向、調配要素資源的頭部企業。基礎研究領域投入不足,技術儲備和前瞻技術布局「不充分」相對突出。尚未形成全產業鏈競爭能力,上遊材料和裝備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相對突出。本土人才培養速度落後,人才競爭直接影響行業發展與進步等。
「十四五」期間挑戰與機遇並存
「十四五」期間,影響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傳統顯示應用市場進一步萎縮,新興顯示應用市場尚需培育成長。顯示行業技術創新活躍度將進一步提高,迭代技術相繼產業化,傳統技術主流地位將削弱。顯示企業需要進一步加速產業鏈的區域化和集群化進程,減少對外部的依賴,以增強抵禦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
行業間的競爭將更激烈,競爭的焦點由原來的產能規模轉向產線效益,由原來的傳統市場轉向新興應用,由原來的價格戰轉向智慧財產權糾紛,由原來的中上遊擴展到全產業鏈,由原來的東亞地區擴展到歐美地區。新增投資繼續維持較高水平,融資併購和企業整合現象進一步活躍。
「十四五」期間,圍繞「新基建」所衍生的新興顯示應用市場將為我國企業提供機會。然而我國顯示器件的全球地位將可能受到迭代技術的挑戰,原始創新基礎能力較差的問題將越來越制約行業實現超越。上遊材料和裝備企業結構性不平衡問題將日益突出。
跟蹤新技術完善產業鏈布局
針對「十四五」期間全球和全國新型顯示行業出現的新趨勢,對行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技術方向,一是重點發展柔性AMOLED技術。在中小尺寸市場確保形成一定的市場佔有率,防止出現技術替代被動局面;與終端品牌廠商協同創新,爭取在中大尺寸市場實現柔性AMOLED應用的產品化和商品化;在大尺寸市場完成以印刷技術為基礎的柔性AMOLED儲備。二是兼顧發展TFT-LCD技術。將高端TFT-LCD培養成戰略產業,進一步延長TFT-LCD技術的生命周期。三是積極儲備與印刷工藝相關的器件、材料和裝備技術,將其作為支撐顯示發展的重要抓手。四是緊密跟蹤Micro-LED、量子點、雷射全息等技術發展,關注技術原理上的變革,釐清技術發展關鍵節點和發展前景,組織企業、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協同攻關,注意應變顛覆性技術帶來的衝擊。
產業鏈方向,一是繼續堅持主體和地域「兩個」集中原則,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產業鏈布局。二是繼續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兼顧的原則,推進產業鏈集群化。三是重點解決材料短板問題,增強諸如柔性基板(襯底)、蓋板、載板和有機發光材料,以及鉸鏈等零部件抵抗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四是重點提升裝備生產效率和效益,進一步提升裝備零部件抵抗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五是發揮骨幹企業帶頭作用,引導鼓勵上下遊企業或科研院所等開展共性材料或裝備技術攻關,提升資源配置水平和效率。
應用需求方向,一是引導鼓勵顯示器件(面板)企業與應用終端企業在中高端消費領域培育新增長點;二是引導鼓勵顯示器件(面板)企業與應用終端企業圍繞「新基建」開拓新應用產品和市場;三是引導鼓勵地方積極推廣超高清視頻應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