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本書,你是否願意長途跋涉去往遠處?我們為書籍奔走四方,眼裡是關於未來願景的反射,腳下是變遷的道路,身後是歷史揚塵中的城市。
上周回顧:閱讀、清潔與詩上周末,我去寧波看了《多向的南方——潮溼和鬆軟之外》,這是一個關於
藝術書的展覽。2020年,假雜誌策展團隊開始選定某個主題做深入研究、討論,繼而展出與之相關內容的攝影書、圖像、錄像等,用展覽為讀者提供一條深入閱讀的路徑。此次,我專程去看的這本書是由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啟德研究發展中心出版的《可以居》,它想探討的問題是:究竟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或者居所,才稱得上「可以」停留安居?為此,藝術家黃淑琪找來了作家、攝影師和書籍設計師夥伴,在香港西貢白沙澳鄉開啟了一個藝術項目,並隨之展開了一系列非虛構文學創作、口述歷史、圖像拍攝和收集工作。這本書不僅講述了白沙澳村村民、家族和本地歷史,也探討了與香港本土保育、中西文化矛盾等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白沙澳下洋翁氏傳說、舊居新氣及白沙澳村的日常。
2018年,《可以居II》出版。區別於第一期研究傳統客家建築下的生活與人情,第二期研究的是香港寮屋生活的三個案例,分別位於流浮山、石澳和坪輋。團隊運用新舊影像與歷史檔案呈現了三位自力更生建設居所的傳奇居民,從中也帶出香港主流城市生活以外的生活面貌。(王越洲 圖/文)
展期:2020年6月27日-9月20日
地點:假雜誌圖書館二樓展廳(寧波市江北區八號公園三號樓)
詳情請關注
JIAZAZHI LIBRARY2020年世界清潔日中國區啟動儀式2018年,發起於斯洛維尼亞的「世界清潔日」由公益組織撿拾中國推動落地中國,成為每年一次的大規模環境清理行動,至今發動了全國超過2000個團隊、累計36萬志願者參與。2020年7月8日晚, 2020年世界清潔日中國區啟動儀式暨領袖學院活動在位於上海昌化路的「娜娜的大房子」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名環保領袖在7月9日至11日就相關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地球需要呼吸」這樣的命題被更多人關注。每年花一天時間不做別的,只幫地球清理垃圾,這樣一件從前聽起來覺得很酷但距離自己比較遙遠的事,現在開始讓我覺得和每年除夕需要給房子做大掃除一樣合情合理起來。今年的世界清潔日將於9月第三個周六(9月19日)以多樣的活動方式進行,啟動儀式只是一個開始。(沈健文 圖片來自撿拾中國)
《今天》文學雜誌疫詩專輯《今天》文學雜誌由北島、芒克等人創辦,最新125期特別策劃《春之祭——庚子疫詩專輯》約來了歐陽江河、翟永明、陳東東、藍藍、張執浩、廖偉棠等十二位詩人創作的疫情時期詩作,以詩歌祭奠在春天的悲劇中吞聲的逝者。本期雜誌還收錄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9》專輯,包括30位與會詩人的訪談、作品、演講精選,以及羅馬尼亞傳奇詩人安娜·布蘭迪亞娜與普立茲獎得主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甘德的世紀對話,聆聽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言說與沉默。
詳情請關注
今天文學官網
本周關注:鐵路和城市群的變遷滇越鐵路是110年前法國人修建的、連通越南海防港與雲南省城昆明的鐵路,同時也是該區域的第一條現代化道路。從2018年開始,程新皓圍繞著這條他故鄉的鐵路進行了一系列的創作,試圖將之置於現代化、殖民歷史、不斷再生產的地方性以及個人記憶、身體經驗等多重話語中進行觀看。在這次分享中,程新皓將講述不同歷史時期關於這條鐵路的相異敘事,以及藝術家自己在創作過程中與滇越鐵路之間的聯接與糾纏。
時間:2020年7月11日 14:30-16:00
地點:OCAT上海館公共教育空間(靜安區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
詳情請關注
OCAT上海館微信公眾號
北京·招募|「北京22」研究項目公開招募「北京22」是一個開放、獨立的長期策展項目,致力於探究從現在起至2022年冬奧會期間,北京轉變為「京津冀」巨型城市群的城市變遷。「北京22」項目以展覽、出版物、對談、會議等多種活動形式呈現,收集展示國內外策展人與學者多樣的觀點與視角。申請者目標群體(包括但不僅限於):藝術家、策展人/策劃人、記者、人文學者、建築師。
本期申請截止時間:2020年7月18日
詳情請關注
iprojectspace微信公眾號
線下活動推薦藝術家自述:
2014 年,我第一次去日本,在東京待了十多天。
之後的每年,我都會至少安排一次在日本的旅行,先後又去了廣島、京都、大阪、福岡幾個城市。
期間,我拍攝了幾十萬張照片,收集了近一百份當地報紙,也瀏覽了數不清多少小時的 Google 街景。
我對這些照片、資料、數據進行備份、整理、掃描、歸檔、截圖、錄屏、編輯、列印…… 之後,存放在我的硬碟裡、我的箱子裡、我的腦海裡。
以上被我據為己有的所有關於日本的影像慢慢構建出了一個可以讓我逃離現實生活的夢幻之地。
我能輕易抵達,沉浸其中,卻難以自拔。
時間:2020 年 7 月 12 日 - 8 月 12 日
地點:fRUITYSPACE (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東街十三號)
詳情請關注
fRUITYSPACE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上海·展覽丨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石庫門是上海人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活動的四位參展藝術家——壽幼森先生曾是出租司機,樂建成先生是中學美術教師,胡瑜女士是室內設計師,蔡震女士曾是企業財會。他們不同的經歷啟發了對石庫門的視點不同,見作品如見其人。開幕當天,活動還將邀請海派文化研究者陳東分享《「海派文化」的前世今生》。
展期:2020年7月11日起
地點:天目中路383號海文大樓北站藝術中心3樓
詳情請關注
ArtDeco上海微信公眾號
上海·行走|貓咪與守夜人:上海夜走上海·對談|姐姐們在娛樂行業真的能乘風破浪了嗎?上海·城瘋涼 | 驕傲行走在包容性街區無奇不遊在2020年推出季節限定版城市漫步——城瘋涼,諧音「乘風涼」。透過當地人提供的原汁原味的乘風涼路線,細品一座城市華燈初上時分的街道和人。今夏首期城瘋涼將以「驕傲行走在包容性街區」為題,選址新華路街區,四位新華路街坊推薦了他們私家四條乘風涼路線。行走之後,還將舉行《上海酷兒》放映和與主創的現場互動。
詳情請關注
Gobeyond無奇不遊微信公眾號
上海·放映|看見曠野上海·設計展 | 隨物生心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在展出芬蘭藝術家組合 Tommi Grönlund 與 Petteri Nisunen 的個展「隨物生心」,展覽涵蓋了藝術家運用不同媒介材料創作的21組件作品,包括裝置藝術、影像新媒體、攝影、繪畫,全面呈現了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實踐。展覽標題「隨物生心」取自榮格的《金花的秘密》一書,指涉古人體感世界的第一步,從對萬物的細緻觀察中把握物行的規律,推究事物的原理是為「格物致知」。
時間:2020年5月31日 - 10月11日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市靜安區汶水路210號)
詳情請見
設計圈公眾號
廣州·展覽丨《花椿》雜誌私藏展由文化力研究所與編輯美帆協力編輯製作的《花椿》中文版正式創刊,首期主題為「銀座物語」。正如編輯在前言所寫的:這一期為您講述的是關於銀座的軼聞趣事,在這個孕育了資生堂以及《花椿》的地方,街道成就了人的故事,人也書寫了街道的歷史,可以說,銀座就是這樣一個人與地互相成就的街區。
同時,更地設計圖書室借發刊契機,把60多期《花椿》公開,策劃了圖書室開幕展覽。
時間:2020年7月11日-8月16日
地點:廣州更地設計圖書室
贈閱:詳情請關注文化力研究所微信公眾號
展覽:詳情請關注更地設計圖書室微信公眾號
蘇州黎裡|文化自覺:爾冬強江南田野調查文獻展本次展覽是爾冬強持續關注江南文化變遷的人類學田野調查成果。四個展廳分別呈現了黎裡口述史,金澤蓮湖村口述史,朱家角口述史,江南尋夢視覺文獻,吳歌與《萬葉集》,毛澤東農村調查文本,口述歷史多媒體工作坊等專題內容。
展期:2020年6月30日-8月10日
地點:蘇州吳江區黎裡古鎮展示中心
詳情請關注
漢源匯微信公眾號
南京·展覽丨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展覽展出了近年來南京實施「考古前置」後,挽救的部分千年瑰寶。這批在推土機到達前「出土重生」的零光片羽,再現了層層疊疊的城池遺蹟。
展期:2020年6月24日-8月24日
地點:南京六朝博物館(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302號 )
詳情及線上展覽請關注
南京六朝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