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餵養,在有些外人看來,真的是So easy!衣服一撩、奶頭一塞、隨地塞,隨時塞,分分鐘世界安靜,簡直是搞定小娃的終極武器。
但是,以為有了奶、能夠實現母乳餵養,從此就能高枕無憂的媽媽們:初來乍到,千萬莫要太傻太天真!
母乳餵養這趟水又渾又深,一點都不輕鬆,也遠不是塞塞奶頭就搞定那麼簡單,C媽來敲黑板啦!!
看看母乳媽媽常常會掉的幾個坑。
吃奶的打開方式不對
C媽你開玩笑呢?衣服一撩,誰不會,還用教?奶粉相較於母乳有一個優勢,就是成分始終是一樣的,所見即所得。
但母乳的水可就深了,且不說因為媽媽的身體素質差異,以及飲食和睡眠這些外界因素對於乳汁量以及乳汁營養的影響,單是乳汁分泌的不同時段的成分就大不一樣。
當寶寶開始吸允後:
最初的5-10分鐘,包含一種水狀的物質,富含乳糖,可以給寶寶消渴。而且含有大量的催乳素,作用有點類似安眠藥,所以很多寶寶會在進食10分鐘之後就昏昏欲睡,當然有的媽媽也會受到影響。比如當年C媽就常常沒餵著CC,先把自己給餵著了。
接下來的5-10分鐘,開始分泌富含高蛋白的液體,這對寶寶的骨頭和大腦的發育都很有好處。
正確的餵奶方式是,每次先吃一側,吃空之後,下次再換另一側。
奶粉寶寶通常都能一次性吃飽,而母乳寶寶常常會養成的進食習慣就是:每頓都吃一點點,吃的很頻繁。
如果寶寶吃幾分鐘就睡著,他可能只是陷入了催乳素造成的昏睡中,也許睡個20分鐘就醒了,不僅因為催眠的功效過勁兒了,還因為他肚子沒東西餓醒了。
但這時候很多媽媽不能理解,明明剛剛餵過的呀,就算堅持不了2小時,1小時總可以吧,肯定是因為其他原因,尿了?不舒服了?為什麼還是一直哭?
沒辦法了,那抱一抱吧,邊走邊搖終於睡了,準確的說現在寶寶應該是哭累到無力反抗睡著了。所以,他肯定還是睡不長的,哄睡1小時,充電5分鐘,又特麼脈動回來了,這時候是親娘也會瘋的!
你到底想要幹啥?
我們總在強調,要讓寶寶吃的有效率,反對有事沒事嘬上兩口的零食奶。那麼怎麼才算有效率?有沒有什麼可以量化的標準?有!雖不如奶粉那麼清晰明了,但即便是母乳也有大概的參考標準。
多長時間餵一次更合適?
如果寶寶出生時體重達到了3千克以上,那麼在最初的一個月至少可以每隔2個半至3小時吃一次(不管是奶粉還是母乳)。
如果寶寶每隔1小時就餓了,奶粉寶寶可以增加30毫升;母乳媽媽要看一下是不是餵的時間太短,或者因為奶水不足或是銜乳姿勢不正確導致寶寶沒吃飽。
每次餵多長時間?
在最初的6-8周,健康正常的寶寶每次進食大概會持續20-40分鐘。如果寶寶每次吃的時間都太短(比如少於10分鐘),那麼身體接收到的信號就是你不需要分泌那麼多奶水,因此產奶量會不斷減少。
註:C媽再次提醒,所有的寶寶都是不同的, 有的寶寶吃的效率很高,也許10分鐘就能吃飽,有的效率低也許需要45分鐘,時間不是硬標準,主要看吃飽之後能堅持的進食間隔。
錯把「吮吸需求」當成飢餓
為什麼寶寶總要吃?小嬰兒是有吸允需求的,尤其是在頭三個月。所以很多時候,母乳容易變成安慰奶,滿足的只是寶寶的吸允需求。
換句話說,寶寶在不餓的情況下也是需要吮吸的。所以你可能會發現他每次都吃很長時間,但很可能他只是在做很放鬆的「吮吸動作」,而沒有把時間放在「吃」上。
在兩餐之間,為了滿足寶寶的吮吸需求,可以適當的引入安撫奶嘴,當然如果寶寶學會了自己吃手也可以讓他盡情吃手,不要阻止。
同樣的還有奶睡,原因也是寶寶需要吮吸的動作來自我安慰和幫助入睡。偶爾吃著睡沒關係,但是如果奶睡變成唯一的入睡方式,寶寶把吮吸和睡覺聯繫在一起,那麼今後教他自己入睡會更加困難。
所以,吃完之後儘量讓寶寶醒著哪怕只有5分鐘,摩挲她的小手,給他換個尿布,只要堅持10-15分鐘就可以了,因為那個時候催乳素應該已經在她的身體系統循環開來,困意即會襲來。
不分原因場合的江湖救急
餵奶好像在任何時候都能江湖救急,而且大部分時候確實有效果。不管是什麼原因的哭鬧,一般通過餵奶都能換來片刻安靜。
但是,有的時候,只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容易麻痺媽媽們的神經,讓她們放棄尋找寶寶哭鬧背後的真正原因,放棄分析寶寶哭聲背後的意思。
比如,有的寶寶吃完之後哭的更厲害,或是邊吃邊哭,就要考慮原因。常飢餓的寶寶吃飽後就會停止哭泣。
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就一定有其他原因。首先自我排除是不是奶水不足或奶路堵塞導致寶寶吸不出來而鬧氣。
除此之外,有沒有可能是脹氣或是胃食管反流?這兩種情況,餵得越頻繁,症狀會越嚴重。
總之,面對很多未知的情況,對於手足無措的新手媽媽來講,餵奶確實能給我們提供不少幫助,減輕很多負擔,也能給我們雞飛狗跳的帶娃生活多一些信心。
但是終究,媽媽也該長大,不能把餵奶依賴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救命稻草。母乳餵養不需要奶瓶和奶粉,在聖母光環的籠罩下,每個媽媽都對哺乳這件事充滿著無上熱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但C媽不得不提醒一下:
如果媽媽有準備6個月後回歸職場的準備;或是想有一點自己的獨立時間;或是有比較早斷奶的打算,那麼在初期的時候,就別把奶瓶和奶粉一竿子打死。
否則如果你需要出門或是回歸職場,而寶寶從來沒習慣既吃奶又喝配方奶,那麼事到臨頭,你很可能面對寶寶絕食的危險。
主流建議是,只要等寶寶學會正確銜乳姿勢,媽媽乳汁分泌流暢之後,(一般出生後2周-3周之後),就不會出現乳頭混淆了,可以每周用2-3次奶瓶,保持這個頻率寶寶就不會忘記奶瓶的感覺。
對純母乳要求比較高的,可以把母乳吸出來裝瓶餵;如果考慮回歸職場後要添加奶粉,混和餵養的,可以直接裝奶粉。
這個時候寶寶的適應能力依然很強,每次讓爸爸或其他家庭成員喂,不僅能讓媽媽得到休息,讓寶寶學會適應,還能給爸爸提供親近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不管媽媽今後有什麼突發狀況或是不管你想什麼時候斷奶,如果寶寶已經習慣了偶爾來之的配方奶,他都能比較容易的適應、較為平穩的過渡。
C媽說
常常聽到有人比較母乳餵養和奶粉餵養哪個更容易,其實,誰也沒有比誰更容易,不管是瓶餵、親喂,全天下當媽的給娃揪的心都是一樣的。
誰也不必羨慕誰,只要你對孩子的關注和付出足夠,孩子怎麼餵都差不到哪去。但是如果只圖眼前的省事兒,今天走過的捷徑,都會變成明天的彎路。
對於母乳媽媽,最大的挑戰就是,正因為更便利,所以需要更自製。
CC爸媽,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餵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