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獨立西風向蒼茫——為西部山河立傳的陳天鈾

2020-12-14 每日甘肅

雒青之

被秦風漢月薰染著的高天偉地,被冰峰雪嶺守望著的靜謐大野,被洪荒大漠摩挲著的古道高原,激勵著著名山水畫家陳天鈾先生的神奇畫筆走向曠翰無垠的西部疆域,發酵著他對清香和苦澀、挺拔和柔美、粗獷和肅穆的創作情潮。祁連山之於西部,渾然是一個被日月錘鍊成的永恆創作母題。橫亙在西部鬥轉星移的歷史淵藪裡,也橫亙在天鈾先生真誠且永不渙散的藝術朝聖者的心穹。祁連山的每一道褶皺、每一個犄角,都令他的畫筆孕育著戰慄般的虔誠。也許在我們閉門沉湎於幽古思情的詩詞歌賦時,天鈾先生已經在祁連山的懷抱中靜靜地徘徊尋覓,一塊碎石,一捧冰雪,一泓溪流,一束野花,一簇霜凌,就是天鈾先生與祁連山永不凋萎的對話。

「身行萬裡半天下,歸來還看自家山。」天鈾先生非隴人,卻以隴人自居。他的人生哲學,他的藝術創作情愫,乃至於他的藝術生命,都繫於西北一域。是大西北的深厚的文化積澱孕育了他的藝術才思,也是西部雄渾的自然風貌、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給予了他的創作激情。沒有第二故鄉的惠澤和西部文化的薰陶,就不可能產生陳天鈾那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天鈾先生自小歷經生活磨難,身心俱遭摧殘,但對西北卻情有獨鍾,並視為其藝術創作的心源,正如其在《自訴》中切切所道之衷心:「餘處黃土之原,居隴上之山,深知『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詞』。若能棲隴原之上,匯會人情時變,通澈天地健運,使心志自然流淌,讓書畫生長,直見心性,則無愧於人生。」斯地斯時,天鈾先生的心性則已融入西部的天地之中。無論是壘壘風塵的馬家窯文化之彩陶,或斑斑墨跡猶新的流沙墜簡,抑或蘊醞天籟之音的敦煌莫高窟、長城烽燧,無不是天鈾先生藝術創作的甘泉與靈山。天鈾先生的畫筆馳騁並超越了西部大地上蒼蒼莽原、戈壁瀚海、冰山雪峰、遼闊草原,直接抵達了他曾多年夢寐以求的藝術境地,掬捧起了他的「神山聖水」。

傳統的山水畫很少表現西北大地,其所提煉出的筆墨語言、筆墨程式、畫面所營造的格調氣息,與西北大地蒼涼博大、雄渾壯美不一樣,特別是大西北那種地老天荒的感受,那種撲面而來的豪氣是需要錘鍊新的筆墨語言符號,需要有準確表達大西北的整體感受。老子講「抱一」「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原始彩陶的渾樸,漢唐雄風的構成,無一不體現出「抱一」的原則,體現出大象無形的精神景觀和大巧若拙的美學風骨。對天鈾先生這樣追求美學風骨的山水畫家而言,祁連山無疑具有他心目中全部的點、線、色、形、音、韻。他的美學品質和人格構成,都是對祁連山所代表的節奏與和諧的境界所進行的流暢深邃的藝術呼應。天鈾先生眼中的祁連山早已是人格化、意象化的詩意存在,是西部山水中最具藝術情致和啟蒙價值的古老山系,也是不獨為隴原畫家所愛,而是所有傾慕西部風情的藝術家愛得深沉愛得雄厚的歷史、自然、藝術並舉的博大聖跡。祁連山可以說是天鈾先生的美學高地,其所呈現出的令人情魂跌宕的經典高度幾成絕唱。

天鈾先生的山水畫並不標榜西部風格,畫西北山川,但不囿於西北山川,也不僅限於以形寫形、以貌寫貌,他的作品有著可感可見可思可念的牧歌式的情調。他對山水的理解絕不是旅行者的觀感,以祁連山為中心的自然景觀無一不被他注入了的物象之外的情感,而且這種情感不是漫溢式的,而是漸漸滲透,層層淋漓。為了凸現西北高原的蒼莽、深邃,他把胸中的筆墨意象與傳統筆墨符號層層疊加,反覆勾畫點染,似隱似幻,昩昩芒芒籠罩在一派蒼茫中,創作中他總是放筆直取毫不猶豫,筆筆相連,隨機生發,大筆揮灑縱橫似鋼筋鐵骨,潑墨潑色又破墨破色,以求整體統一,疾風暴雨式的揮灑之後卻嚴謹地勾勒圈點、皴擦、渲染,在筆痕墨跡中捕捉心中朦朧的意象,那些始於自然物象又遊蕩於自然物象之外的層層筆墨既是表現物象的過程,又是表現筆墨自身、表達自我內心的過程,這一切既來自西北大地古流厚土的涵養,也出自傳統筆墨風規和審美意味,和諧統一,雄秀兼收。所以讀他的作品,總會感到他的內斂和節制,也總能感到一種隱蔽的激情。他對西部山水的冷峻凝思必然是一種審美的擁抱,而這又自是一種擠壓式的擁抱。他仿佛是要從山水的凸凹中擠壓出筆鋒、墨色、韻味、層次和畫境。這種近乎雕光鏤影般的創作方式,使他的作品彰顯出嚴謹的整體感和強烈的節律性。

天鈾先生祖籍南方,生長在西北,是西部廣闊的生活和地域文脈營養了他,他是對西北有著高度自覺的藝術發現的畫家,他力圖打破橫陳在西部山水畫創作中的封閉結構,走出為山水立心像的路子。其作品精光照人,氣格凌雲,沁映著畫外之畫、像外之像。幾年前出版的大型畫集《西北心像》就是一部廣為畫壇看重的山水畫代表作。其中的許多作品都折射著濃鬱的心路歷程,既凝重厚樸又富有彈性的筆墨,將浩然的祁連山脈從容地進行了超然絕俗的美學解構。

這部畫集對以祁連風物為繪畫載體的西部洪荒之美、蒼鬱之美、雄勁之美的整體把握,對天鈾先生後期創作影響極大。特別在涉及西部地域風格的獨特題材時,如敦煌莫高窟、宗教廟宇、朝聖之路等,畫家並未一味追求苦悶的象徵,而是將內心豐富的靈性與體驗融入極具東方魅力的神秘色彩中,其畫面所表現出來的空間意識和人文精神是極具震懾力的。自這部作品開始,天鈾先生的山水畫開鑿著獨屬於他自己的心靈世界。

天鈾先生是一位畫家,他對自然百般親近,哪怕為此備嘗艱辛;他對生活始終友善,哪怕生活賜予他十分的痛苦;他對人世間的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哪怕這種美遠在大野之地;他對審美創造懷有信仰,哪怕自己的畫筆總是處於焦灼狀態。

這個外表文弱的畫家,不僅虛懷若谷,而且天馬行空,其作品鑲嵌了大自然的精髓,也含蘊了簡約精緻的情愫,每一幅作品都呈現著清晰可見的美學流域,咫尺千裡的表現力不僅是構圖的效果,而且是心靈的原生態,袒露著畫家本人的靈魂律動。

天鈾先生自小歷經苦難,對物質生活的實際要求並不高,但對藝術情思的追光躡影經久不息,這恰恰主導著他的創作模態:「在這個創作世界裡,時刻呼嘯著思想、形象、色彩、光線、痛苦、愛好和追求抽象風暴。」

縱覽天鈾先生山水作品,情感的力量和理智的元素至為匹配,互相輝映,其間那種對天、地、人、神的高度親和力呼之欲出,營構出一幅幅和諧勻稱、靜穆端莊、深遠凝重的西北心像與畫家形象的混合物。

我常常嘆喟天鈾先生詩心大於畫心,也常常感慨山水畫在他筆下的鮮活神韻。

在天鈾先生眼中,有著史學和美學雙重況味的西北疆域,其實也是詩學的熔爐,他因而總是以感恩的心態仰觀俯察,揆古察今,遠取近求,將茫茫瀚海與皚皚雪峰置於筆端,讓滄桑不盡的時空變成宣紙上可感可觸的畫圖。因此有人說天鈾先生有一顆燃燒的詩心和一種不衰的藝術意志。最受畫界重視的也許是他這種永不割捨的情懷和風格。

令人怦然心動的充盈筋骨血肉的神山聖水,使天鈾先生對西部山水的思古幽情沒有停滯在具象化的圖解中,而是如痴如醉地將自己的靈智與山水的靈智陶冶為一爐。在《莫高窟》《麥積煙雨》《天梯山的呼喚》及系列組畫《神山聖水》和《歷史的火焰》等不同階段的代表作中,其與西部人文歷史和自然風貌之間的融洽與契合表達了他心靈的自由,也涵蓋了他對大地萬物富有詩意的多方位觀照。

如果我們認可這種創作觀念,即「山水畫也是畫家必然的心靈痕跡」,那麼我們就不難從天鈾先生蟄伏在作品中的包容度極廣的起伏意象中,讀悟到這位半生坎坷、痴迷藝術、執著西部的山水畫家所凝存的美學絕唱。

自幼酷愛古典詩詞的天鈾先生,人到中年獨愛杜甫。在他看來,杜甫是以詩作畫,而自己則以畫作詩,那個顛沛流離的古代詩聖也是一位西部山水的大知音,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天鈾先生心儀永久的千古知音。天鈾先生性情中悲天憫人的內省精神也的確得老杜玄機。他自謂畫外功夫全用在研讀杜詩上了。從詩中他認識到杜甫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思想和精神是其被譽為「詩史」的根源,他認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成為畫家的人未必能成為畫家,只潛心於研究筆墨,僅關注技法、色彩、構圖形式的人絕不可能成為大畫家。繪畫、創作離不開美的追求和生命的衝動,由生命衝動而成的藝術,才能衝動別人的生命。祁連山雪線不斷上移,大西北的荒漠戈壁不斷擴大,乾涸的湖盆河床,垂死的旱柳胡楊。一次次衝擊著陳天鈾先生的心靈,震撼引發了陳天鈾生命的衝動。在這裡不需要含蓄,不需要靜、柔、軟、媚、淡,需要的是渾厚雄強氣勢和強大衝擊力,需要的是驚雷奔電、天風海雨。於是陳天鈾先生創作了一大批關於胡楊的作品,《額濟納的呼喚》《萬劫不滅》《最後的胡楊部落》等,震撼了觀眾,也徵服了觀眾。因此他由衷地認為一個畫家絕不能脫離時代,任何偉大的作品都必須以時代為基礎,我們的時代需要正大氣象,需要雄渾、厚重、質樸、古拙的陽剛大氣。他從杜詩中體悟到的詩性化的神採畫魂使他更自如駕馭山水畫的氣勢。因而不妨將杜詩視作一劑療救心靈的中草藥,其價值可定位為天鈾先生繪畫創作的源泉。

有美術評論家認為陳天鈾先生的山水畫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體,其傳統的一面是天人合一與有形無形的東方意識,而其現代的一面則是對生命與個性、自然與靈性的皈依。這的確把到了藝術之脈上。

天鈾先生山水畫創作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兼容性與多樣化的風格,使他的作品令眾多欣賞者流連不已,在各類美術大展上都是好評如潮。但任何讚譽都沒有淹沒和瓦解他的創新求變精神,他自是一位不逐名利、不鑽圈子、不受桎梏的文人畫家,他認定自己的創作歷程猶如於千仞崖壁上採擷神草的獨行者,每一幅作品的營構都是藝術的歷險和命運的自審。

樂山樂水,行走山川,神山聖水,萬象歸心。天鈾先生的山水情懷鎖定在大西北的黃土塬上,他傾三十餘載春秋在這片皇天后土進行美學苦旅,履痕盡現於祁連山麓、大漠戈壁、草甸牧區、絲綢古道、長垣烽堠、千裡冰川。他獨立蒼茫的剪影,與其說是一個山水畫家鞠拜天地的雕像,不如說是一個大自然的傾聽者兼對話者叩問山水時的背影,披一身風塵,抹一身月影。他就在風聲中啜飲鳥鳴,在鳥鳴中咀嚼風影,在風影中自成風景。

天鈾先生在成為甘肅畫院專業畫家之前,就是一位薄富貴而厚於書、輕生死而重於畫的有個性有恆心的山水畫家。他作品中那永遠厚重的筆墨往往使人聯想到他的生存狀態,其實天鈾先生心態十分平和,對所謂逆境也並不放在心上。唯一使他湧上心頭並喜不自禁的是那些賦予他創作激情和藝術靈感的藍天、白雲、屋舍、大河、長山、古道、靈石、皚雪、衰草、綠水、聖泉、荒漠、莽原。在成為專業畫家並擔任甘肅畫院副院長以後,他更是把繪畫看作「一種富於詩意、照亮了生活的禮物」。

天地之美,大無止境,天鈾先生篤信莊子「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的曠世命題。我觀其近來創作的一些山水畫或巨製或小品,更別具開放性詩意,對西部風光景致追魂攝魄式的創作自成一格,不僅技藝臻於圓融,而且畫境在靜穆悠遠的基礎上更多了幾分清剛之氣、陽剛之氣、超拔之氣、奇崛之氣、浩然之氣,洋溢在《紫塞朝暾》《神山之祈》《金色的額濟納》等畫作中通古通今的生命氣息,完全是一種凝練的、濃縮的寓言般的夢幻境界。他似乎已把山水的形體與心靈的根基交錯在整個畫面上了。

我相信天鈾先生已經對自己的繪畫語言進行了某種神秘的顛覆。我也確信他竭力張揚著天地讚美詩似的新寫意風格。我深感他的人生閱歷和美學歷練同時在中年以後飄逸著西北高原風情的詩魂樂韻。

很顯然,近一時期天鈾先生的作品在色彩的調配上漸有新的頓悟和覺醒,曾經那種傾心於黑色調主打畫面的形式得到了有效的異化和分解。這足以表明,天鈾先生內心的山魂水魄正在他的藝術神思觀照下,產生分寸很好也很活的微調。譬如亮色點撥的幾幅妙構《含風送爽》《天涯芳草》《涼秋九月》《風清嶺白霜晨月》等,都有一種靈敏動人的情調,也讓人覺出天鈾先生內心沉鬱之外的溫潤一面。

倘要將天鈾先生的生存與創作視為一場審美的徵服,肯定不能忽略那個佇立西風執命追尋的身影。被山水喚醒的藝術家,自然也能夠帶給山水以藝術的解放。天鈾先生在山水畫創作領域的跋涉、探索、創新、蛻變均構成了連貫的美學特徵。「我們更傾心於忘記他的作品是一件藝術品,而將它看作是一個生活片斷。」我把這句話用在對天鈾先生畫作的心靈觀照上,並與天鈾先生一起分享出神入化的西部山水的審美新篇。

相關焦點

  • 藝術評論 ▏筆調綺麗 氣勢磅礴——陳天鈾先生西北山水述評
    付京生  一  陳天鈾先生的作品,如《祁連金秋圖》《黃河之水天上來》,意象生動,神超象外,境界很高。這些作品的境界是在自然景觀轉換為詩化圖像中顯現出來的。同時,它也是自古國人一貫崇尚的那種理想化了的文化精神的變現。在重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的時代,他的這些作品,無疑顯得極為重要。
  • 名家簡介 ▏陳天鈾
    陳天鈾,1945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勉縣,祖籍江西省贛州市。1965年畢業於蘭州師範學校,自20世紀60年代學習中國畫,1965年至1990年從事中學美術教育工作,1990年調入甘肅畫院,開始中國山水畫研究和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 《蒼茫西部》:守望西部的底層吟唱,是詩人的心靈鏡像
    著有《西部碎片》《蒼茫西部》等詩集5部。詩歌,尤其是軍旅詩,因其具有陽剛、豪邁、激越等特徵,描繪高山峻岭、江河湖海、大漠孤煙、金戈鐵馬等意象,被那些在軍旅和曾經身在軍旅的詩人們堅守,在詩壇獨闢了一道壯美的風景,以其沉穩之姿、敏銳之態,佔據了詩歌的一席之地。
  • 詩詞專輯|獨立蒼茫:夕陽雲外樹,煙水渡頭舟
    作者介紹華哥,筆名田鍾、獨立蒼茫,常住深圳。熱愛古文學,師從雪窗老師學習古詩詞多年,現為緣社、梨白社、芸社會員。為客風塵久,還家雨雪遲。盆魚走千裡,鷦鳥棲一枝。山水涵聲色,拳拳念在茲。河流黃葉入高秋,西風天地冽。綿綿過故原,同吟古今闋。
  • 吳熙載落拓一生,卻託起篆書中興的巔峰,書《觀滄海》蒼茫古雅
    吳熙載是書畫篆刻的全才,一生清貧,以書畫篆刻為生,四體皆能,篆隸功力尤深,特別以圓勁流美的小篆最獲時譽。同時精金石考證, 擅寫意花卉,對其後眾多書家影響非常大,當時人們把他的書法篆刻、陳若木的畫和龔午亭的說書譽為「揚州三絕」。 《清史稿》給吳熙載立傳。稱其「博學多能」。恪守師法,世臣真行稿草無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載篆分功力尤深。
  • 《裝臺》獲專家點讚:為勞動者立傳,散發沁人心脾的真與善
    12月16日下午,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裝臺》研討會在京舉行。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主持,主創代表分享了電視劇《裝臺》的創作歷程、播出情況,與會領導和業界專家從人物塑造、主題表達、藝術風格等角度對該劇進行了深入分析。
  • 以小說筆法為敦煌立傳 葉舟長篇小說《敦煌本紀》研討會在京舉行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敦煌本紀》:以小說筆法為敦煌立傳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甘肅省文聯、譯林出版社、《芳草》雜誌社聯合舉辦。《敦煌本紀》由譯林出版社於2018年12月出版發行,分為上下部,共計109萬字,描述了1910年至1938年之間,發生在河西走廊,尤其是敦煌大地上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
  • 為什麼「盛行西風帶」通常會帶來比較豐富的降水?
    以北半球為例,從赤道往兩極分布的氣壓帶和分帶分別是赤道低氣壓帶、東北信風帶、副熱帶高低壓帶、盛行西風帶(中緯西風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東風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每個氣壓帶或風帶都控制一定的緯度範圍。盛行西風帶位於中緯度地區,其極限影響範圍大約為南北緯35°至65°之間,其中南北緯40°至60°之間是其主要控制範圍。
  • 山河無恙 荊楚有愛 ——中秋、國慶期間全省文藝展演展覽活動精彩...
    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全省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文藝單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推出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時代氣息濃厚的文藝演出、美術展覽和公共教育推廣活動,豐富「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活動內容,傳播藝術,播撒歡樂,喜迎八方賓朋,共慶祖國華誕。
  • 真實展現醫者仁心,為協和醫學巨匠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立傳
    傅高義去世:把獨立判斷和真實見解融入歷史現場 | 《十月》年度中篇小說榜發布 | ...... 真實展現 醫者仁心 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應該是一部為時代留影,為協和醫學巨匠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立傳的作品
  • 「創造新時代文藝精品——《裝臺》現象與西部影視振興」研討會在...
    《裝臺》出品人、貳零壹陸影視傳媒公司總裁任雙有認為,「《裝臺》的成功主要基礎兩點,一是『果敢』,敢於做當下電視劇市場的逆行者,敢於成為『小眾題材』的開荒者,敢于堅守樸素卻熾熱的影視初心,真正遵循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路。二是『情感』,著眼於普通勞動者的情感細膩之處,描摹著世事跌宕的情感多舛之處,這種從生活深處緩緩流淌而來的溫柔,卻更加飽含力量。」
  • 六甲番人原創詩詞|五絕·獨立清秋月,用韻平水韻平聲十一尤
    六甲番人原創詩詞|五絕·獨立清秋月,用韻平水韻平聲十一尤。斷雁西風盡,殘陽北海收。蒼茫人獨立,卻見月如鉤。後記:李白有詩,「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辛棄疾有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六甲番人獨立清秋,唯有月如鉤,相顧無言,卻道天涼好個秋。自註:1、斷雁西風盡:意為孤雁,失群落單的雁,宋代蔣捷《虞美人·聽雨》有名句「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2、殘陽北海收:意為夕陽落入北海,此處北海,並非廣西北海市,而是指北邊的大海。
  • 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作品 | 為平凡英雄畫像 為火熱時代立傳
    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行動,投入到這項偉大的工程中,用一部部藝術作品,記錄脫貧攻堅偉大壯舉,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深情描繪廣大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在富起來、美起來的道路上的新風貌、新氣象。其中,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歷時兩個月、匯聚67部作品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優秀舞臺藝術劇目展演」更是將脫貧攻堅主題舞臺藝術作品的創作推向了高潮。由於扶貧故事多發生在農村,絕大多數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作品為農村題材,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現實題材創作中農村題材作品的回歸。
  • 十七載履遠而歸 最葵園只若家園——「花的山河」最葵園藝術中心首...
    他說,二十年前與許江相識,今天相聚在最葵園藝術中心,共同觀看首展「花的山河」,感觸良多。多年來許江以高政治站位、對工作和事業的投入和激情、對藝術的專注、對年輕人的厚愛,為浙江省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和藝術財富。葛學斌表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文化設施是凝聚城市文化力量並使其不斷發散出去的重要載體。
  • 歐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對比,有什麼異同點?
    溫帶地區總共有三種氣候類型,分別是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這三種氣候類型分別分布在大陸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從五帶角度來看,以北半球為例,位於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的區域屬於「北溫帶」,主要的緯度範圍在北緯40°至北緯60°之間。
  • 《風吹蒿萊》:為村子裡的普通人立傳
    為村子裡的普通人立傳   範劍鳴的非虛構文學作品《風吹蒿萊》(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最打動人的是,他在梅江邊的江西省瑞金市駐村扶貧四年,將那個叫下壩的村落視為他文學上的故鄉來書寫。
  • 一周藝術人物|為《辭海》設計字體的他影響了一代代設計人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2015年,呂品昌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談到,「當代陶藝既不能拋棄中國文化傳承,也不能一味複製前人。陶瓷的前沿要面向陶瓷的未來,不斷拓展陶瓷材料發展的可能性。」
  • 邱華棟《北京傳》:為城市立傳_文化_中國西藏網
    當代著名作家邱華棟近日推出的新作《北京傳》,正是要為這樣的北京「立傳」。  《北京傳》結合了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梳理出這座偉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全景觀。這是一個作家個人的城市觀察,又是一座偉大城市的個人記憶。一磚一瓦,一個個的詞彙,構成了北京這部大書,一座古老而又宏偉的城市躍然紙上。
  • 經典案例 ▏​對向車道一束強光,司機一晃眼撞死騎車人!誰擔責...
    經典案例 ▏​對向車道一束強光,司機一晃眼撞死騎車人!誰擔責?當周某駕駛車輛與電三輪發生碰撞時,對向車道燈光刺眼,確實是遠光燈狀態。通過視頻資料和當事人的陳述,以及鑑定的結論,能夠充分地形成雪鐵龍轎車在會車時使用遠光燈的證據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