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來到青城山,幾乎把前山各處都從頭到尾走了個遍。所過所見之處,整個兒山都是幽幽的綠。
走在山中,那滿世界的綠仿佛都在圍繞你轉。松柏的蒼綠,水杉的翠綠,楠木的淡綠,楓樹和各種落葉喬木深淺不一的嫩綠,萬千雜樹雜木更是一層一層,一堆一堆,層層堆堆,鋪地遮天,把整個山兒遮得個密不透縫。懸崖峭壁懸空攀爬著老藤,樹幹、石壁上,溪澗山巖、石頭也都抹上一層綠幽幽的苔蘚。甚至,巖石的石逢中,流動山水裡,都透著濃濃的綠和幽。這裡的綠,除了綠本身之外,還帶著幽寂。
而正是這種與別處不同的幽寂,註定了「青城天下幽」的道教名山的格局。青城山也幾乎與道教劃了等號,成了道教的代名詞。青城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五大仙山之一,是道教「天下第五洞天」。相傳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山」,故青城山又稱丈人山。西漢末年,「蜀中八仙」之一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東漢末,張道陵入鶴鳴山修道,創立中國本土宗教「五鬥米道」——天師道,後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並羽化山中。此後,道教名流接踵而來,唐五代時有孫思邈、薛昌、楊通幽、徐佐卿、杜光庭、彭曉、陳摶,其中杜光庭在青城山將天師道傳統與上清道結合,宣揚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太清境」更高;北宋時有張道陵三十代孫張繼光於此興天師道天一派;南宋時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於此創天師道清微派;清初武當山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穆清風、張清青、張青雲於此創丹臺碧洞宗,再傳至彭椿仙、易心瑩、傅圓天,傅圓天大師羽化前曾任中國道教協會第五任會長,現青城山道教所傳為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青城山的道教活動隋唐時最盛,相傳唐睿宗之女、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曾在天師洞修道求仙。
隨著道家名流的到來,一座座道觀宮殿也相繼落成。青城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周邊包圍著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大大小小的數十座道教宮觀。這些道觀選址無不在清幽之處,其中最清幽的又當屬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和建福宮。
祖師殿在天倉峰上,背靠軒轅峰,又名真武宮,始建於晉代,現存殿宇建為清同治四年。相傳有杜光庭讀書臺,陸務觀《遊杜光庭讀書臺》詩:「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殿前銀杏參天,有小道可通往青城後山,山人試走一段,遇路斷而返,舊時青城前後山往來,山下山上都有路相通。
上清宮在青城山之陽,都始建於晉代,現存殿宇為清同治年間,宮門為石砌洞,上有門樓,「上清宮」匾額落款「蔣中正」,「二十九年」,為蔣中正民國二十九(1940)年手書,門聯:「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于右任撰書。上清宮最吸引我的還是門前的古銀杏,清幽深邃,引人沉思。
建福宮在丈山峰下的山麓,始建於唐代,現存兩院三殿均為清光緒年重修。
這些宮殿大多依山臨谷,宮與宮、殿與殿之間,依勢而建,掩隱在翠林中,體現道家主張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原則。穿行於曲折山路,橋、亭、閣、廊、山崖時露於翠綠之中,與人相依相親相悅,其間摩崖石刻,匾額對聯,無不貼景,字字生幽。
登上海拔1600米的青城山最高峰老君閣,青城山三十六峰矗擁環繞,猶如一堵青色的城廓展現於眼前。杜甫《丈山人》詩:「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丈人祠西佳氣濃,緣雲擬住最高峰。掃除白髮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容。」遊走青城山,山中無處不綠,無處不幽,即在最險的丹梯上行走,那也是險幽。
鄭明曉 來源 今日象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